热血红心 自豪的兵 - 忆军旅岁月

清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目录</p><p class="ql-block">《记赴海岛医疗队》作者 1968届初一.一班 蒲力力</p><p class="ql-block">《瞬间的回忆》 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8届初一.一班 </span>赵兴国</p><p class="ql-block">《不曾淡忘的唐山》 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8届初一.一班 </span>邹竞竞</p><p class="ql-block">《难忘的珍宝岛战斗岁月》 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8届初一.一班 </span>宿琛</p> <p class="ql-block">作者蒲力力1973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期间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记赴海岛医疗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蒲力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9年9月中下旬,我参加医院小型医疗队,先后登上五个岛屿为驻防官兵及家属巡回医疗。那是我从事妇产科工作近14年以来第一次独立外出执行医疗任务。虽然我工作的单位地处海滨城市,对海的美丽和味道早已熟悉,但是从未踏上过的海岛,仍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回想起那段经历,至今我仍很激动和兴奋。</p> <p class="ql-block">1983年2月医疗队在农村,我(右二)和战友留影。</p> <p class="ql-block">  出发前领导交待了此行的目的。由于那几年部队裁军大幅减员,驻岛守备区医院的小、专科全部撤编,海岛官兵家属有了专科的毛病只能坐交通船下岛到大连来就医;晴天还好,如果不巧遇到海上风大浪高停航了,可能十天半个月也没机会下岛看病,十分不方便。所以我们这次上岛是主动送医上门,为官兵们解决点实际困难。</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医疗队的“小”,不仅仅“小”在人少,加上队长才有五个人,更是“小”在所有成员全部来自小专科。其中三位女医生分别是眼科杨医生(她是咱们实验中学老三届高一的校友)、耳鼻喉科阎医生和妇产科医生(本人)。两位男医生分别是口腔科李医生和传染科孙主任(队长兼做B超)。我们各自携带专科器械,于9月11日清晨从码头登船,向着第一个岛驶去。</p> <p class="ql-block">1989年9月海岛医疗队成员和驻军领导合影,我在右四,杨静在右二,是实验中学老三届高中一年级校友。</p><p class="ql-block">注:当时部队文职人员着便装。</p> <p class="ql-block">  岛上官兵和家属盼望医疗队的急切心情我们很快就体会到了。当我找到医院妇产科诊疗区,打开走廊的大锁,刚刚熟悉了环境,还没有准备好器械物品,走廊里已响起了嗡嗡的嘈杂声,候诊的人排起了长队,家属们穿红着绿,叽叽喳喳地说笑着,像赶集似的,我也随即进入状态忙碌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不仅为56位部队家属做了妇科体检,同时给30几位当地的居民诊疗治病,做计划生育手术12例,还和驻军医院的外科医生配合,为一位病人做了卵巢囊肿切除术。我上午看诊下午做手术,常常是快开饭了还在忙乎着洗刷消毒器械。虽然身体疲劳,但内心很充实。</p> <p class="ql-block">1989年9月我(戴眼镜者)在海岛驻军医院为病人做卵巢囊肿切除术。</p> <p class="ql-block">1989年我在海岛哨所。</p> <p class="ql-block">  巡回医疗的第二站是此次行程最远的一个海岛。该岛的海水清澈,群山环绕,在大小诸岛中它的风光最为优美。此次我们与该岛守备团陈团长同行,他刚参加了国庆节前的战备会议。临行前他说:午后天气恐怕要变,海上可能有大风浪原本不宜行船。但是战备任务不能等待,必须立即起航。艇长把我们三位女军医安排在运输艇中部的休息舱内,嘱咐我们即使晕船呕吐,也不要到甲板上去,以免发生危险。</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们的小艇驶入大海,天色忽然转暗,厚厚的云层压向海面;接着一串闪电伴着炸雷,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蔚蓝的大海变得似猛兽般的张开魔爪扑向我们小艇,狂风掀起排排巨浪似重锤砸下来一样敲打着船体发出可怕的轰鸣声。我和阎医生赶紧躺下,杨医生不晕船想去看看外面的情况。就在她跌跌撞撞地打开舱门走上甲板的当口,我们看见一个大约十八、九岁的小战士,正趴在舷边大声呕吐,他双手拼命地紧握栏杆,身体被风浪甩来甩去,处境十分危险。我和阎医生把他拖进舱里,让他在下铺躺下,听他简单说明,得知他是在大连诊疗眼病准备随船返回部队的。我的心不禁一阵酸楚:战士们为了看一个小病就要承受这么大的风险,海岛的官兵真的太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 不知过了多久,舱外雨停了,风弱了,巨大的海涛声也平息了,小艇虽然还在随波逐流上下起伏,但已不再是难以承受的颠簸。这时杨医生回来讲述了她目睹小艇战风浪的全过程,就两个字——惊险!滔天巨浪把运输艇一会举到浪尖,一会抛入浪谷,整个船像在坐过山车,海浪一次次咆哮着冲上甲板,小艇也一次次顽强地冲出水面;忽然一声巨响,无线电天线被海浪击断,通讯员无助地向团长报告无线电联络中断了,怎么办?此时一直站在驾驶员身旁的陈团长目光炯炯神情镇定地说:听我指挥!我们此刻绝不可以掉头返航,那样做的后果是我们的船极有可能被巨浪从侧面掀翻,唯一的出路是把稳船舵顶着风浪继续前进!陈团长真是个了不起的硬汉子!他临危不惧,果敢坚定地带领我们战胜了罕见的十级风浪,平安抵达目的地。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一线的部队指战员,我的内心充满了对他们无限的感慨和敬佩。</p> <p class="ql-block">1989年医疗队女队员在海边留影,我在右一,杨静在前排。</p> <p class="ql-block">  三天后,我们结束了第二站的工作,乘坐号称“老牛船”的海上交通船前往下一个岛(当年这是唯一的一艘海上交通船,平均每周往返各大岛屿一次,如遇风浪停运)。这次的乘船体验比上次遭遇风浪时的感觉还要差,想吐又吐不出来,那不好受的滋味难以形容,据说是因为大风过后海上有“涌”的关系。所以下船后一走进招待所我就和衣躺下,想尽快恢复体力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忽然听见有人敲门,我正为此人的唐突来访心生埋怨,隐约中听到他的讲述,倒让我认真地听下去。来者是该岛驻军医院的李医生,是杨医生的大学同窗,正代理院长主持工作。那天上午当地医院给一位患者做阑尾切除术,可是两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阑尾,情急之下到驻军医院求助。不料医院唯一的外科医生也不在岛上。这可怎么办?刚巧此时我们医疗队上岛了,李医生闻讯急匆匆赶来求援。可是我们五位都不是外科医生,这个忙怎么帮呀?沉默了一会儿,大家一齐将目光投向我:“你去”!听罢此言我愣住了,对于自己的能力只有我本人最清楚,从医以来我还从来没有独立完成过阑尾切除术,我怎么能帮外科医生解围?我顾不上晕船反应还没恢复,立刻从床上坐起来,一口回绝,我不行!绝对不行!!!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劝我“你是妇科医生,总还会开刀做过手术吧”“比我们强”。就这样,我迷迷糊糊地被推上吉普车送到了医院。</p><p class="ql-block"> 真是赶鸭子上架!我只好壮着胆,打起精神走进手术室。在洗手间我隔着玻璃窗见手术室有5-6个人,他们望着我这位女医生,眼光中有期盼也有疑惑。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全身覆盖着手术单,右下腹的手术切口处盖着纱布。他们在等我!我深吸口气,平静一下心情,一边按部就班地刷手、泡手、更衣,一边在头脑中飞快地过幕在医学院学习时老师曾教授过的寻找阑尾位置的几个关键点,然后我镇静的站在术者的位置,先嘱咐麻醉师调整麻醉剂量让病人安静下来,接着适当延长了手术切口,将腹腔外面的肠管轻轻送回去,顺着结肠带----约2分钟后找到了阑尾!此时可以感觉到在场的人都长长地舒了口气,我那颗悬着的心也放下了。</p> <p class="ql-block">1984年我(左)和李幼阳(实验中学老三届高中二年级校友)在第四军医大学实验楼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不知睡了多久,阎医生把我叫醒。她和杨医生已经在岛上走了小半圈,女军医刚上岛就帮医院做手术的事已经传开了。这时,我们听见街头电线杆上的大喇叭正用地道的海岛方言喊话:“父老乡亲们注意了,哈!咱岛上来了解放军医疗队,都是些专家!明天在后山咱岛上的部队医院看病,机会难得,大家伙都可以去哈!过这个村可没这个店儿了,哈!”----果然,第二天清晨,就见大小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纷纷奔后山去了,医院门口的小广场挤满了前来找“专家”看病的人群,场面热烈而感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86年3月第四軍医大学軍医进修班毕业合影。我在第二排右六,李幼阳在第二排右三。</span></p> <p class="ql-block">  十几天的巡回医疗很快就过去了。从那年起,医院开始不定期组织医疗队上岛为兵服务,我又数次随队登岛。我去过的最小的海岛上没有一个居民,仅驻有一个连队,战士们笑称他们视野里看到的除了蔚蓝色的大海,只有“三圆”:土豆,月亮和战士们的“光头”!时至今日我仍能回想起那些列队迎送我们的小战士们,他们那饱受海风劲吹烈日暴晒黝黑又充满青春的脸庞,以及他们眼中含笑的泪花我永远都不会忘怀!在海岛上和官兵同吃同住的日子里,我每天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海岛风光的秀美,海上风暴的残酷无情,海岛军民生活的艰苦和乐观,以及新时代军人保家卫国的果敢坚毅和忠诚,都深深铭刻在我心里;那每一次短暂的时光都是我的军旅生涯中最宝贵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1994年5月23日我(左二)在成都参加国际优生与遗传会议。</p> <p class="ql-block">2004年我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领取《全国优生优育奉献奖》。</p> <p class="ql-block">2004年我(右一)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领取《全国优生优育奉献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6年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18年8月退休后在医院门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26日在辽宁老干部大学大连分校留影。</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 蒲力力,1965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初一.一班学生。1969年2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中心医院妇产科工作,曾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和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学习,2001年晋升主任医师,2004年在人民大会堂领取了“全国优生优育奉献奖”,2012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作者赵兴国1971年在XX部队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2px;">瞬间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赵兴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三月十五日这一天,全连集中在活动室,室内正面的墙上悬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退伍老兵欢送会”几个大字。邱指导员讲完话后,我作为退伍老兵代表上去发言。</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一般发言前面都会先读一段毛主席语录。我按照发言稿开始念,“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 读到这里,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原本平静的心情就像是一发炮弹在水中爆炸,顿时沸腾起来了。五年多来许多难以忘记的军旅生活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发不可收拾。</p> <p class="ql-block">保存的挎包、腰带、水壶和一副背包带。</p> <p class="ql-block">  难以忘记,一九七〇年十二月十二日这一天,天气异常的好,在晋南从东镇通往翼城新修好的公路上,行驶着一辆军车,上面载着从五四一工程总部入伍的十几名新兵,他们都是刚刚从祖国各地前来参加五四一工程建设的职工子弟和部队子女,我就是其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真难想象,上个月我还在辽宁昌图大洼公社金山堡达子窝棚的青年点和同学们一起农作,而今天竟然也穿上了一身军装,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参军愿望。自从我们青年点的聂成文、宿琛参军后,我心中就暗暗立志要像他们一样,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愿望竟然实现的这么快,快的真让人有些不太相信,就像做梦一样。</p> <p class="ql-block">1972年夏,<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后排左二)与</span>九连宣传队战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span>山西某村驻地合影。</p> <p class="ql-block">  随着军车的一路疾驶,我们来到了XX部队的团部,由于我们是特招,所以没有去新兵连,当天就由团部的李参谋带我们到了各自的连队。到这时才知道,我所在的部队不但是真正的野战军,还是一支有着卓越战功的部队呢。连里专门为我们一行四人组建了新兵班,并指派了一名老班长带我们。第二天,我们就领到了装备。我抚摸着那崭新的六三式自动步枪,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1973年夏在山西某驻地练习吹军号。</p> <p class="ql-block">  从此,丰富、紧张而又充实的军营生活开始了,从整理内务、天天读、天天练到队列训练;从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到全副武装越野。我凭着较好的悟性、较高的素质、扎实的文化底子和在插队期间练出的强壮体魄,很快就从这届新兵中脱颖而出,并在入伍的第二年五月入团,九月入党。后来又相继被任命为连队军械员兼文书、团司令部直属队管理股文书。</p> <p class="ql-block">1974年夏在<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部队军体集训队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因我的射击基础相对较好,不久又被调到师集训队成为一名军体运动员,并担任了步枪班班长。我在以三种姿势三种距离,对隐显目标六号胸环靶无依托射击和二百米团体对抗射击两个项目中,有较稳定的发挥,因而获得了参加XX军运动会的比赛资格。通过这次集训和这届运动会的磨练,我的实弹射击技能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1974年夏,我从部队探亲回沈阳时与班级同学合影。前排左起范传辉、宿琛、我,后排左起杨光、姜德功、文松林。</p> <p class="ql-block">1975年冬在部队训练期间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是那一次野营拉练。为了落实毛主席“野营训练好”的指示,我们连进行了一次以实战为背景的长途奔袭。那天半夜时分,正在睡梦中的我们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紧急集合号声惊醒,经过短促几分钟忙乱后,全连指战员全副武装,冒着满天的雪花,顶着凛冽的寒风,从驻地向中条山深处进发。经过几个小时的行军,部队已经来到了深山中,按计划进行短暂休息。当时正值黎明前的黑暗,雪花还在飘洒,山风更加凛冽,四周都是森林,没有人烟,没有灯光。我们是又冷又累又饿,被汗水湿透的棉衣拔凉拔凉的,为了避风,大家尽量凑在一起搓手跺脚,增加些热量。就在这时,也不知是谁吼了一句“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于是,一呼百应,杨子荣这段“打虎上山” 的京剧唱段顿时在山谷中响成一片,在寂静的夜空中传的很远很远。此时,本来就置身于林海雪原中的我们,心中顿时激发出一股英雄主义豪情,所有的疲劳都消失的无影无踪,最后按照要求顺利地完成了所有的训练课目。现在,每当我想起当时的情景,心中还会有些小小的激动。</p> <p class="ql-block">1975年秋,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排右一)</span>与海军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而更让我难以忘记的,是服役期间随部队走南闯北的各种经历,从位于中条山麓的三线建设到内蒙古沙漠中的电缆铺设;从山西侯马汾河滩农场的自给自足到内蒙包头黄河边的军事训练;从亲手建造自己的营房到参加地方建设修公路、建水库以及抢险救灾,等等。在部队各级首长和战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经过这些历练,我逐步地成长起来,从一名幼稚的新战士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思想成熟、各项军事技术基本过硬的老兵。</p> <p class="ql-block">1976年春,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排左一)与退伍的</span>战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突然,我被一阵掌声惊醒,这才知道,就在刚才那一瞬间自己脑中已经掠过了所有的军营回忆。现在,面对一起共同生活五年多的战友,看着他们那不舍的目光和湿润的眼睛,我的心仿佛要融化了,我真想……。</p><p class="ql-block"> 欢送会终于结束了。明天,我就会告别这身军装离开部队这个大家庭,心中虽然是依依不舍,但也充满了对未来新生活的渴望。这段军旅生活虽然艰苦,但它教会了我许多在社会上学不到的东西,它不仅淬炼了我的灵魂和肉体,获得了珍贵的战友情谊,还给我留下了终身受用无穷的精神财富。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为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过这一段当兵的经历而感到无比的自豪。</p><p class="ql-block"> 一朝为军人,铁血铸军魂,不管身在何处,若国家有难,召必回,回必战。</p> <p class="ql-block">永远的纪念,珍藏的红帽徽、红领章。</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距入伍已经五十余年了,当初所在部队已经在百万大裁军中改编。今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五周年的前夕,写出这段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也是对昔日部队生活的一丝怀念。</p> <p class="ql-block">2020年夏参加上海市退役军人“看上海”活动,在上海滩留影。</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 赵兴国,1965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初一.一班学生。1968年9月 辽宁昌图县大洼公社金山大队四队插队知青。1970年11月 山西541工程总指挥部徒工。1970年12月入伍,XX部队,历任战士、军械员兼文书、司令部管理股文书、班长。1976年3月 退伍至山西国营红峰机械厂工人、学员、技术员。1982年3月 常州齿轮厂(飞天集团) 管理人员、处长。1999年11月 常州储运总公司总经理总支书。2000年1月常柴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书记。2011年11月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邹竞竞1969年1月新兵入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不曾淡忘的唐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邹竞竞 </b>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在大连的一所驻军医院当医生。那一年,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3点42分,唐山7.8级大地震。全国军民驰援,各地医疗队奔赴唐山、唐山、唐山……</p> <p class="ql-block">1970年我(右一)在大连留影。</p> <p class="ql-block">  但我所在的医院一直没有接到任务,可能是因为这所医院太小了,唐山已经不需要了吧。就在我这样想着的时候,院里突然接到命令,组建医疗队。7月31日晚,我们坐上“闷罐车”出发了。【注:“闷罐车”就是货车,我们医疗队占据一节车箱,在稻草上铺上行李就是“硬卧”,属于全无火车:无水、无厕、无窗……】因所有的道路均被损毁,“闷罐车”也是走走停停,速度慢,不定时停靠时,如果恰有补给站,赶紧装点到车上吃,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又开车了。</p> <p class="ql-block">1970年6月14日我(左)和战友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上厕所,就是依据行军“潜规则”,男左女右。如果长时间不停车,谨遵“活人不能让尿憋死”的古训,打开车门,男的很方便行事,但女同志也不能让尿憋死啊,群策群力。面(或背,依据是大或小解)朝车门,腰上系紧背包带,后面是几个女的拉着,侧面再由几个女的拉个床单遮着(男同胞集中在另一方角落),一蹲解千愁!终于在8月1日傍晚到达了我们医院的指定驻地—开平,是唐山的郊区。</p> <p class="ql-block">1971年我(中)在重庆四医大校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  幸亏是在农村啊,水井还保持完整,我们可以有水喝,有饭吃,还能洗脸—真好!</p><p class="ql-block"> 当天晚上我们医疗队就接收了一名重患,具体的病情我也记不得了,只记得在一顶帐篷里,给病人搭了一张简易的木床,也就是找了一张门板架在几块砖头上,输了一瓶液体。帐篷里吊了一盏小马灯,我也给自己找了两块砖头当凳子,就这样守在病人的旁边。那个年代的医疗设施极其简陋,都是给病人做了急救处理,然后就是等待转往全国各地的医院。我就这样坐在他的旁边守着,守着……可是他没能等到转院,在天边刚刚泛起的晨光中逝去。</p> <p class="ql-block">1971年我(后排左二)在四医大一大队一区队学习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每天医疗巡诊在各个地方,有一天是进市区。比起郊区的地裂及平房的坍塌,那市区的惨烈令人心胆俱碎!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三层的红砖墙的小楼,可能是集体宿舍,楼的一面墙塌了,可见一条条五颜六色的床单结成条索,捆绑在床腿上蜿蜒垂下,那是人们逃生的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1971年拍摄于锦州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  我们医疗队在唐山工作了20天后返回大连驻地。医院已经接收了很多唐山转来的伤病员,我们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在唐山那时,我家老谢(那时是朋友)也随部队在那儿抗震救灾。他们部队是最先到达的,之后又为唐山居民盖简易房以备过冬,一直到当年10月底才撤回,带领全连荣立集体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拍摄于2000年。</p> <p class="ql-block">2005年9月由中华医学会授予“中国杰出心电学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2012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  同样的情结,在唐山大地震40年后的2016年5月,我和老谢一起再回唐山。开平已融入了繁华的市区,高楼林立,霓虹璀璨,车河缭绕,耳边尽闻唐山音……</p> <p class="ql-block">唐山抗震纪念碑耸立在地震废墟上。</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唐山抗震纪念广场留影,缅怀逝去的人们,抗震的英雄,振兴的人民以及我们青春的奉献。</p> <p class="ql-block">唐山抗震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2016年5月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参加2017东北心血管病论坛,我(左一)在大会主席台上。</p> <p class="ql-block">2020年在铁岭莲花湖。</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 邹竞竞,1965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初一.一班学生。1969年入伍,1972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73年入党,荣立三等功一次。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千里野营拉练,上海岛下边防医疗巡诊,农村医疗队。为抢救病人献过血。在心血管内科专业领域工作50余年,参编多部专著,发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论文。原沈阳军区专业评委,全国及全军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及沈阳市心电起搏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2005年获中华医学会授与“中国杰出心电学工作者”称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宿琛1970年在XX部队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难忘的珍宝岛战斗岁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宿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1969年2月初,我告别了昌图县大洼公社金山大队的同学和老乡们,怀揣着保卫祖国、淬炼青春的雄心壮志,参军入伍,来到沈阳军区炮兵第x师x团某驻地,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新兵连训练生活还没结束,我就被分配到二营五连一排炮一班,随部队一起赴珍宝岛战区执行作战任务。虽然在战区驻守仅仅几个月,但那段经历给我留下了许多终生难忘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1971年我连参加过珍宝岛战斗的干部战士合影留念。我在第三排右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驰援珍宝岛</span></p><p class="ql-block"> 3月2日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打响后,在边界附近,我方仅有边防站一些干部战士,还有x军x师少数步兵分队。因为装备都是轻武器、四零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等,所以急需炮兵部队火力支援。上级决定抽调我师x团二营开赴珍宝岛执行作战任务。</p><p class="ql-block"> 当时二营有在大连市支左、军训的,还有在康平、法库等地支农的,人员比较分散,接到命令后干部、战士连夜从四面八方返回营房集结,回来后来不及休息,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出发准备中。指挥分队检查侦查通讯器材,炮手分队擦拭火炮往车上装弹药,驾驶班发动车辆试车,炊事班忙着准备行军锅灶、战备粮柴,人员也都换上了旧的皮大衣、皮帽子。出发前,师首长特地从大连赶来为我们送行,并做了动员讲话说:“你们是一支功勋卓著、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四连是一等功臣连,多次参加新武器试验任务,五连是二等功臣连,六连是三等功臣连,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希望你们这次参战一定要打出军威,打出国威。”他的讲话极大的鼓舞了我们年轻的战士,大家心潮澎湃,斗志昂扬。</p><p class="ql-block"> 傍晚,我们从三十里堡火车站出发了。列车一路向北,闷罐车中,我们班围坐在一起,互相做了自我介绍,同时进行了任务分工。班长是山东人,六四年兵,参加过全军大比武,副班长是四川人,六五年兵,还有两个六六年兵,两个六八年兵,剩下三个就是我们六九年新兵了。我的任务是担任班里五炮手,负责变换装药,传递药筒。之后,老兵还教了我们几个新兵如何使用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年轻的我们在这里相识、相遇,可我们并不陌生,反而有很强的凝聚力,因为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并肩作战、生死与共。</p> <p class="ql-block">1972年在辽阳市灯塔区支农期间合影留念。前排左三是全国战斗英雄X团副政委王工一。我在后排左四。</p> <p class="ql-block">  列车在有节奏地“咣当咣当”声中一路向北,我不知不觉睡着了。一觉醒来,外边已是白雪皑皑,远处有站在田间地头的人,近处有等在道口的群众,看见满载着火炮牵引车的军列过来,纷纷向我们招手致意,当时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仿佛见到亲人般激动。下午,我们在福利屯(佳木斯集贤县)下车了,稍作休息,又开始了摩托化行军,继续向战区挺进。我们牵引火炮的车一种是国产六零式履带牵引车,一种是苏式履带牵引车,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老掉牙了,故障频出。天气寒冷,零下30多度都是冰雪路,打滑,一小时走不了几十里路。我坐在车厢里,四处透风,大衣裹住了上边裹不住下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脚冻得像猫咬似的,快没知觉了。</span>饿了,啃一口冻的梆梆硬的面包,渴了,舔一舔行军壶里的冰水。我不禁想起红军过草地的场景,以前的体会总缺点什么,现在似乎领悟了些什么。牵引车柴油燃烧不好,冒出烟味儿,呛的人迷迷糊糊,只想呕吐。倒是人民群众的热情令人感动,沿途每路过一个村庄或连队(生产建设兵团),人民群众几乎是全村出动,端着暖壶,拿着煮熟的鸡蛋夹道招手欢迎,一直把你送到看不见为止。</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当我们行军到宝清县附近时,突然看见路旁深沟里有一辆解放车,四轮朝天翻在那儿,周围炮弹箱、背包散落一地,一打听是配合我营执行任务的团指挥连的车,当场牺牲了两名战士,还有几名负伤的。我心里很震惊,这就是毛主席讲的:“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啊!”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我并没有胆怯。继续往前行进,出了县城不远的一片山坡上,三月二日牺牲的十几名烈士刚刚下葬。我们停下车,来到烈士墓前,集体默哀,向烈士致敬,恨不得立即就开赴前线,为牺牲的战友报仇。又经过了几小时的行军,我们终于来到了珍宝岛战区。</p> <p class="ql-block">1974年探亲,在沈阳与同班同学合影。前排左起我、赵兴国,后排左起孙丰福、姜德功。</p> <p class="ql-block">1975年在我团当兵的同学合影留念。我在左一,初二.一班张洪涛在左二,高一.一班蒋振良在右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地硝烟</span></p><p class="ql-block"> 根据上级指示,我连在向阳屯北展开战斗队形,抢占阵地,做好射击准备。全连干部战士不顾几天连续行军的疲劳,立即投入到紧张工作中。副连长、班长、瞄准手互相配合,确定阵地坐标,赋予火炮基准射向,设立瞄准点。副班长带着其他人卸炮弹,平整炮床,挖驻锄。天寒地冻,忙活了半天,终于做好了战斗准备,这时天已渐渐黑了,来不及搭帐篷,只好露宿。我们在周围捡了一些干树枝,拢起了一堆火,围在一块儿,慢慢就入睡了。不知什么时候,我突然感觉脚脖子有点儿疼,醒来一看,一段烧红的树棍儿溅到了棉裤上,烧了一个洞,赶紧用雪搓一搓,把火星儿熄灭了。</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上级为更好的发挥火炮的效能,决定将我连阵地再向前推进几公里。转移阵地时没有道路,前方都是一片稀稀拉拉的树林。林业局的工人为我们开路,先用油锯把树锯倒,粗大的树干,用拖拉机拖走,细小的树枝,用人拽到两边儿去。就这样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才赶到了新的阵地。</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做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我们在做好射击准备,随时可以一声令下立即开火的同时,着手构筑土木结构工事。这在夏天或辽宁不算什么难事,记得下乡时青年点儿的菜窖,我一个人一天就挖出来了,可这里是黑龙江,零下30多度的冬天,挖的不是一个单人掩体,而是一个深约两米,长约十米,宽约七米的炮床,谈何容易啊。那些天,我们天天抡大锤,打眼放炮,再用镐刨锹挖,一个个手冻肿了,虎口震裂了,起满了血泡,大家没有人叫苦喊累,执著坚持。后来上级派了一个班的民兵支援我们,挖好炮床后,我们在四角埋上立柱,铺上横梁,用扒锔子固定。林业工人用拖拉机拖来一棵棵五六十公分粗的树干,我们一起喊着劳动号子,用掐钩杠子将木头抬到上边儿铺上一层,最后再用推土机推上五六十公分厚的土,射口处,用草袋子装上土、码成斜坡。工事修好后用牵引车将火炮推了进去,心想,这下我们再也不用害怕了。</p> <p class="ql-block">1977年,我校在大连当兵的部分同学在宋学武(高二.一班)家中聚会后合影留念。我在前排左二,我校支左的军宣队员老朱在前排左三,宋学武在前排右一。</p> <p class="ql-block">  炮工事修好后,我们就不太忙了,每天坚持训练,除了学会掌握自己本职业务外,还要学会其它炮手动作,以便战友负伤后能顶上。有时还要组织阵地合练、观察所阵地合练。那时正赶上党的九大召开,连里也安排我们听广播学文件。有一次指导员还组织我们到阵地前面山梁上敌人打过来的炮弹坑前手攥炮弹碎片,眼望远方,声讨新沙皇侵略罪行。</p><p class="ql-block"> 三月下旬的一天,我连接到命令,准备打敌人的一个集结坦克,一个弹药库,一门火炮准备100发炮弹。指导员刘喜明做了战前动员,并组织干部战士向毛主席像宣誓。当时我们既兴奋,也很紧张。我们把炮弹从弹药箱中取出,将引信与炮弹结合好,起开药筒的密封盖,变换好装药。又把弹丸儿摞到一起,药筒摞到一起,一切准备就绪。顾不得战场的危险,想不到生命的得失,只等一声令下,冲向战场。后来听说当天苏联总理柯西金同周总理通过电话后,表示愿意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解决边境冲突问题,因此取消了这次行动。</p><p class="ql-block"> 四到五月份,天气渐渐变暖,江水开始融化,上级准备将炸沉在江里的坦克捞上来,送到北京展览。打捞过程中,为了防止敌人破坏、袭击我方人员,我们一直坚守在炮位上。一旦敌人开火破坏,我们将予以坚决回击,保证打捞任务完成。</p> <p class="ql-block">1990年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地花絮</span></p><p class="ql-block"> 珍宝岛战区地处祖国边陲,交通不便,气候寒冷,我们的阵地又设在山沟里,条件极其艰苦,干部战士都住在帐篷里,点的煤油灯,一觉起来鼻孔都是黑的,晚间睡觉都得戴上帽子。用的水都得到一里地外的小河沟儿去挑,冻冰时刨冰块儿往回挑,开化后用帆布桶往回挑水。没什么道,都是沼泽地,不小心踩不上塔垛墩,就掉入水坑里了。吃的新鲜蔬菜很少,仅有少量的干菜。发给的鸡蛋、酱油都是固体的。不少同志都患上了维生素缺乏症。</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密工作需要,写信还得写大连地址,统一带回大连邮寄,回信地址也得写大连地址,一封信往返要一个多月。我最敬爱的母亲,就是在这个期间去世的,等我收到电报和信已经是一个多月之后了。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我眼含泪水,揣起电报和信,继续坚持工作。由于我在这一段时间各方面表现突出,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 虽然条件比较艰苦,我们干部战士精神上是乐观的,都以为祖国人民吃苦为荣。大家在阵地上把桦树皮割成一个个薄片儿,写上“保卫毛主席,喜迎九大胜利召开”等红色标语,把薄片钉在工事立柱或横梁上,时时勉励自己。闲暇时,有的战士还会吹起口琴,拉起二胡。记得我们最爱唱的一首歌儿是“滔滔的乌苏里江,英雄的珍宝岛,巍巍的完达山冲云霄,北国风光无限好,反修战土来站哨,为革命紧紧握住手中枪,保卫毛主席,永远战斗在珍宝岛上。”</p> <p class="ql-block">2003年到山东省移交转业干部,在菏泽工作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  党中央、毛主席、祖国和人民时刻都在关心着我们。毛主席在“九大”期间亲切地接见了战斗英雄孙玉国。地方政府派出了运输车队,往战区送弹药、粮食等物资。各县组建民兵连帮助部队,修路挖工事。祖国各地的工人、农民、学生写了大量的慰问信,邮来毛主席语录本儿、诗词、针线包等慰问品。信件中写的都是向我们学习的振奋人心的话,尤其是赠送给我们的毛主席纪念章的后边,还刻有“赠给保卫珍宝岛地区的英雄战士”的赠言。这一切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我们深感光荣与自豪。</p><p class="ql-block"> 五月,春暖花开,冰雪消融,乌苏里江开江了。边境形势趋于平稳,这里不再是一个可能打大仗的地区了。曾经可能是战场的地方恢复了原来的平静与祥和,人民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部又奉命转移至牡丹江、绥芬河地区,继续执行作战值班任务,为保卫祖国和人民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2021年获得“在党五十周年纪念章”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 宿琛,1965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初一.一班学生。1968年9月下乡到昌图县大洼公社金山大队。1969年2月参军入伍,先后在沈阳军区炮兵第x师x团、第x集团军炮兵旅工作,历任战士、班长、营部书记、指导员、教导员、炮兵指挥学院学员、克山农场政委、沈阳军区转业办驻山东联络员等职。现为军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撰稿:蒲力力、赵兴国、邹竞竞、宿琛</p><p class="ql-block">策划:杨光</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赵燕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