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连续两天的课堂观察我都坐在了教室最后排,和我一起学习的这8个小组的孩子有的活泼灵动,有的中规中矩,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善于倾听,有的全神贯注,有的......</p><p class="ql-block"> 在这32个孩子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孩子会在上课一段时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偷懒现象:这些孩子有的东张西望;有的自己玩个不停,一块橡皮、一把尺子、红领巾的一角、手指都成了消磨时间的最好道具;有的大多数时间就端正地坐着,除了识字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外就只是坐着,不举手,不表态。</p> 一、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偷懒呢?<br> 1.家庭的原因<br> 首先是溺爱让孩子学会了等待忘记了思考。当今社会,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们呵护下的独生生子女、二宝三娃,都成了家中的宝贝。每天几个大人围着一个最多两三个孩子转,所有事大包大揽,孩子从小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追着喂饭的,背着上小学的,感冒咳嗽喷出来鼻涕大哭等着家长擦的......从小孩子就养成了“等”的坏习惯,从而导致很多孩子都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从而懒惰。家长“再怎么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思想让孩子们对“苦”有了别样的理解:背上书包很苦,每天写作业很苦,做一点点家务就大喊“命苦”,说的时候滔滔不绝,写的时候言简意赅,因为写字很苦!别人跑了一圈而我跑了三圈,我一头倒地,大喊“为什么受苦的总是我!”......种种“苦”让孩子的“懒”根深蒂固,种种等让孩子们忘记了思考。<br> 其次是家长的焦虑安排让孩子失去思考的机会。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将孩子的学习时间一再提前,幼儿园时就要补小学的知识,小学时又要补中学的知识。学完了学校的,学课外的,孩子的时间按照两小时一个节点进行计算,孩子不用思考我今天做什么,因为已经被家长安排的妥妥的。长此以往,孩子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离开家长便束手无措。在同龄人交流中他就不自信,因为没有了掌舵人。他害怕说错、做错,怕被嘲笑,久而久之他脱离同伴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2.教师的原因<br> 首先是满堂讲、满堂问让孩子习惯等待。受传统“讲授”的影响,我们很多时候控制不好自己,总怕学生学不透,学不多,所以我们有意无意地就占用了大多数时间,那极少的时间里,又被优生抢占了高地,不爱思考的孩子自然就悄悄躲了起来,他们闭上了嘴,甚至会封上耳朵。他们在课堂上学会了等待,等待同学的答案,等待老师的讲解,等待老师告诉他接下来要做什么......久而久之即使老师找到他参与学习,他也会说的唯唯诺诺,不确定、不自信,慢慢地也就不敢独立思考了。<br> 其次是教师无意的忽略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他觉得自己的参与没有被关注,自己在课堂上可有可无,长此以往,失去思考动力。 二、怎样改变偷懒现状让孩子学会思考呢? (一)营造安全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思考热情<br>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思考,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感到安全、愉快、有活力。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尊重每个学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权利,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让他们有心理安全感,防止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敢于提问,积极回答。学生答对了问题,应及时表扬;答错了也不加责备,并对于其中的合理成分进行表扬。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定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他们会把活跃的思维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br> (二)精心设计核心问题调动思考意识<br>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所以,课堂上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寻找思考和理解的接合点,设计能让他们产生思维共振的核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主动去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过程中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既能让学困生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想,又能让学优生反复思考,跳一跳摘到桃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通过适时的点拨,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使他们自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br> (三)训练学习技能指导思考的方法<br> 思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有目的的思考能力却要经过训练才能形成。课堂上,如果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因此,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考方向给予引领。比如:独立学习时如何读课文,怎样勾画关键句,标注关键词,怎样简单批注;可以从哪些角度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时怎样边倾听边思考同伴发言;怎样补充修正自己的感悟;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同一段话自己可以从哪些角度想开去;同学这样表达的依据是什么;和自己意见不同是什么原因;老师点拨重点部分的用意何在......这都需要教师示范引领,刻意训练,只有反复训练后学生才会掌握了每个阶段的思考方法,才会时时有事可做,才能将学习引向深入。<br> (四)让课堂慢下来给思考的时间<br> 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教师一提问就有学生举手回答,师生配合紧凑,课堂节奏快、效率高、学生思维灵活。可是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有一大部分学生成了观望者,他们来不及思考,或者没有想出答案,所以跟不上节奏,这些孩子久而久之会产生焦急、苦恼、失望等消极心理,学习积极性被挫伤,时间一长,两极分化严重。所以近几年让课堂慢下来的呼声越来越高。<br> 1.精简教学内容<br> “少即是多。”要想让课堂慢下来,首先要精简教学内容。一节课内容安排过满的话,教师就会不知不觉处于赶的状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定会减少,所以只有减少教学内容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动性。<br> 2.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慢下来<br> “慢即是快”,慢不仅是一种思考的速度,更是一种思考的深度。在40分钟的学习时间里,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及时采取相关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适当地慢下来给学生思考提供充足的时间。比如: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或者大部分同学表现茫然时就必须慢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疑问,或主动发问,或茫然无措不参与交流时,那一定是有弄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反复思考斟酌了。还比如在学生分享交流出现矛盾时,学生对同伴的表达有不同的想法,这时候就需要给时间或者让学生去文本中找答案,或者通过合作讨论思考解决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自信心会增强,参与学习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思考的能力也会“强健”起来。慢下来,静下来,给学生创设出静心思考、乐于分享的时间和空间。慢下来,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品味,学会表达。 (五)运用多种策略将思考过程外显<br> 进行了很多训练,学生到底有没有思考?会不会思考?思考到什么程度教师怎么了解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思考的过程通过各种方式显现出来。最常见的像:语文课堂,教师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思考,然后圈画批注,接着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反馈丰富、补充、修正这样的环节;比如整本书阅读或长文阅读中对于一些变化的人物、复杂的情节等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时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让学生边读边提问边解答把思维过程说出来的环节;比如数学课堂,教师让学生自己试做,小组交流,说算理,说题意等环节;比如课堂上教师、学生的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环节......写、画、说、问等策略的运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思维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实现从自我思考到合作思考到学会提炼思考结果。 培养会思考的人,是现在课堂刻不容缓的任务,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真正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归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每一个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做善于思考的主人,告别虚假、浅表,做真正会深度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