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在“秦皇祖邑”的礼县档案馆收藏着数件不太起眼的土陶罐,每当参观者走进展室都被这些大小不一的土陶罐所吸引驻足观赏。它不是出土的古代陶器文物,而是出自当今礼县城关镇贾胡窑村窑上组青年农民、县级土陶烧造技艺传承人李宏之手,享誉县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陶系列产品。每当看到这些土陶制品,它似乎在诉说着如烟往事,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看到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和祖祖祖辈辈流传继承下来土陶制作的独特匠艺和精彩瞬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在2022年春夏之交,草长莺飞的季节,4月30日,午后的礼县,天气阴沉,时不时下起毛毛细雨。笔者与年已七旬的影友何军老师利用五一长假第一天专程赴城关镇贾胡窑村探秘“贾胡窑土陶罐”的前世今生。何军老师骑着摩托车从永坪镇平泉村赶进城带着笔者,沿国道316线一路向北,急驰四五公里后,从楚沟门左拐沿着硬化公路进沟顺着崎岖的公路盘山而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鸡嘴山”的传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车行至半山处,当地叫“鸡嘴山”的一处小景点映入了眼帘,鸡嘴山形状似鸡冠,山峰在沟壑间突起,山势险要,独立成峰,面积不大,山体呈赤褐色,石体含金丶银等矿物质。山中流淌着一股清水,当地人称“响水泉”。我们驻足拍照采风。据当地的一位老人讲,此山在很早时候由一只大公鸡化身而成,很有仙气,相传以前鸡嘴山时有鸡鸣之声。贾、胡两大户人家,雇用长工数十人,以烧制陶瓷为商,晨闻石鸡叫鸣便要起床干活。有一天,长工们疲惫沉睡,被石鸡打鸣吵醒很是生气,拿起扁担打掉了鸡嘴山头,从此,石鸡不再打鸣,陶罐生意也不好了。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事实上是早期地质变化时的“杰作”而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是此山的真实写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i> “贾胡窑土陶”的前世今生</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来到山前山后拍照后,继续沿着陡峭的盘山公路而上,来到了山顶之上的贾胡窑村窑上组。山庄沿山势自上而下,四面群山环抱,村庄寂静的只听到鸟叫声。眼下,大多数农户大门紧闭要不外出务工,要不去山外放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我们沿村道来到在村庄低处,找到了李宏创办的土陶加工作坊,30岁出头的李宏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曾经当过村干部的他详细的介绍了村情。贾胡窑村位于城关镇西北部山区,距离县城8公里左右,过去交通不便,现在通过脱贫攻坚,道路已硬化。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103户500多人,耕地面积3384亩,主要以山地为主。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全村仅有30多户人家多半为制陶户,产品品种有茶罐、菜缸、水缸、清油瓶灯罐、坛罐等等,大小不一的土陶罐都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具很受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在大约有30多平方米的作坊里,李宏边干活边介绍了“贾胡窑村”的来历和自己返乡创业的经历及制陶的流程工序。他说,明朝成化年间,有一姓贾和姓胡的制陶能人在这一带发现了当地特有的陶土资源,于是决定在此地建土陶窑作坊并招收干活长工从事土陶制品加工,当时“贾胡窑”土陶器名噪一时,销往大江南北。后来,贾家和胡家走后,就剩下都是干活的长工,他们落户当地至今,因此得村名叫“贾胡窑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李宏说,他的先辈一直以从事土陶为业,他生于1991年9月,2007年毕业于陕西省科技技术学院机电专业,先后在天津、北京等地企业务工。2017年返乡后任过村干部。2021年11月,自己投资10多万元创办了土陶加工作坊,带动了本村建档立卡户7人就近就地就业,产品远销兰州、西安及邻县和本县周边乡镇,这半年来,除去人工,收入2万多元。如今,李宏己是县级土陶烧造技艺传承人,子承父业。他说,据祖父讲,他的祖先于明朝成化三年在本村马家沟(小窑河)创办起小窑,经历了明、清、民国至今,祖祖辈辈以陶为业逐步发展小窑、圆窑到龙窑。贾胡窑土陶长盛不衰,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的贾胡窑陶销售于甘陕川茶马古道,以“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著称,素有“泥精”之美誉。据民国时期《礼县志》记载,民国19年,贾胡窑制陶业是礼县最大的手工业基地,是全县重点纳税行业。上世纪60年代时期,李宏的祖父李怀玉被礼县综合厂聘请为技术员,指导设计烧制出了排水陶管,解决了当时供水管紧缺的问题。目前,到他这一辈己发展到了电陶窑,陶器产品己达到瓷的标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宏介绍了制陶的流程工序:一是取土。当地有特殊的耐火土(含有金、银)和釉土(含有氧化铁土),取来后,先用传统的方法碾土碾细后筛为80目细土(相当于面粉级);二是和土揉为稠泥到拉坯再凉晒干后上釉;三是装窑烧窑。过去是龙窑,烧两天三夜,出窑后挑选成品,成功率一般为60%左右。现在他用上了从江西省景德镇生产的现代化电陶窑,既环保耐高温又受热均匀,窑温最高时可达1200℃左右,恒温把控十分方便,成品率达百分之百。贾胡窑现在烧造出的产品主要有茶壶、茶罐、海罐、菜坛、烧酒缸、淋醋缸、清油灯罐及仿古陶器皿等生产生活用品。特别是纯手工制作的茶罐等陶器选自天然陶土、天然釉泥,经高温烧制,表层的釉泥突显,茶罐内外光滑,无任何化学成份,天然环保,深受人们喜爱,是必备的煮茶用品。茶罐在西和春倌说春的《茶叶春》唱词中就有对人们饮茶生活的真实描述:“葛麻布,缝卡拿,茶客出在西礼家。......贾胡窑,花儿沟,茶罐烧在窑里头。黄泥捏的罐罐多,四八集上买一个。喝茶多是老汉家,儿孙孝顺才喝茶。”这充分说明了北方人饮茶的习俗习惯及贾胡窑茶罐的良好声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1年12月,贾胡窑烧造技艺被礼县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县级传承人李董生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从十几岁开始学艺,出师后又一直在当地从事该行业30多年并在当地带徒授艺,培养出了李宏、杨天时、杨智其等后继者。现在,贾胡窑陶瓷分为粗陶和细陶,而细陶有80目和40目两种,所有陶器都是纯天然的矿物陶土制作而成的,泥料对人无害而且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更有利人体健康和养生。</span></p> <p class="ql-block">和土揉泥</p> <p class="ql-block">现代化的电陶炉代替了土窑</p> <p class="ql-block">严把产品质量关</p> <p class="ql-block">土陶制作工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李宏的引导下,我们还考察了200多年前村庄旁依高崖而建的土陶作坊旧窑洞。进洞后,望着四周熏的乌黑的洞壁,顿时让人仿佛感觉到了先民们在古代非常艰苦、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不辞辛苦制作陶件的身影在这不足七、八平方米的士窑里隐隐约约不时地闪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着,李宏又带领我们考察了过去当地土陶窑遗址,在村道路崖上,李宏指着崖上处处裸露出的烧残陶件制品和土窑残存告诉我们,这些遗迹足以证明那个时候当地土陶生产规模之大与兴盛。</span></p> <p class="ql-block">早期时土陶作坊窑洞</p> <p class="ql-block">崖边裸露的早期土陶残片</p> <p class="ql-block">李怀玉研烧的土陶水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来到李宏家里,他拿出祖上遗留下来的“宝贝”,上至清朝乾隆年间的文书(借据、契约等)、“七寸金莲”小脚布鞋、民国时期的“结婚礼簿”,上世纪历年的各类记账凭证凭据票据......,让我们数不胜数,眼花缭乱,我们叮嘱他一定要保存好这些“宝贝”,将来建一个自己的民俗文化室供人们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结婚礼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圣地“来龙寺” </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光山季代久远,来龙寺万古民传。李宏领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普光寺”,现为“来龙寺”。寺内一进三院,苍柏直耸,神像生威。“来龙寺”有它神奇的传说。据记载,普光寺历史久远,在宋元时期经过一次大地震遭毁灭性破坏,明朝永乐年当地又重修寺庙时,工匠画龙的虔诚之心感动了上天,果真祥云升起,飞来了一条真龙,盘旋在普光山上空,从此又得名为“来龙寺”。寺住持讲,“先有来龙寺,后有礼县城”(明朝成化九年置礼县)。多年以来,寺庙香火旺盛,城关镇、石桥镇、罗坝镇“三镇交界”的48个村群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举行庙会,祈求神灵护佑一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span></p> <p class="ql-block">寺庙内挖掘出的早期陶制龙头</p> <p class="ql-block">李宏祖父李怀玉制作的土陶缸</p> <p class="ql-block">李宏祖父李怀玉制作的土陶罐</p> <p class="ql-block">“龙灯” 李宏 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临近傍晚,多云转睛,夕阳暖人,多半天的考察结束了。我们分手时,李宏动情的说了他的愿望,自己打算条件成熟时打造“贾胡村史文化室”,把保存的“宝贝”整理出来展览供人们参观,真正让沉睡的“贾胡窑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吸引游客前来现场观摩“非遗”制陶工艺、考察土陶窑文化、游览“来龙寺”,观赏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贾胡窑影子腔”和民俗文化“黑社火”表演,让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让村民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啊,我们真诚希望,李宏的美好愿望早日实现,把贾胡窑村建设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文字供稿:薛小平(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省现代摄影学会中级会士、陇南市摄影家协会理事、礼县摄影家协会主席,现供职礼县档案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图片摄影:薛小平、何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视 频:何军(陇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礼县摄影家协会顾问,自由职业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评论文章:王宏斌(甘肃省文艺评论家,现供职礼县交通运输局)</b></p> <p class="ql-block">李宏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李宏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贾胡窑土陶罐工艺一一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审美意象的民间生态,意义重大。它留存着人类的童年艺术时期的古朴、守拙、憨态十足的原生态的审美意象。尽管不是精工雕琢式的但它紧紧地守着民间质朴、厚重的生活常态,这种常态是艺术化的,遗留与传承着原始狂欢型叙事与抒情艺术的张力,因而从更广意义上讲它都是与李泽厚说的青铜时代的古朴、守拙、凄厉、粗狂的崇高美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组合。青铜时代的充满恐惧力量以及威严的青铜礼器尽管它有古朴、守拙等人类童年艺术生态的特征,但是它是等级是威严权利的想象图腾,只有这种尽显着守拙,笨重的图腾意象的常态化的用泥土烧制的罐罐、碗碗、杯子和青铜时代的祭祀礼器融合在一起代表了真正意义的崇高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 (礼县文艺评论家 王宏斌)</p> <p class="ql-block">以上视频均为何军老师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