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桃花点点,垂柳丝丝,春日融融,踏着春风,结伴而行。4月29日,莲都区周爱红名师工作室相聚在太平小学,共享语文课堂之魅力,共论批判思维之妙趣。</p> <p class="ql-block"> 首先执教的是联城小学的蓝敬老师,他为太平小学402班学子带来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从所学的送别诗入手,回顾送别诗之诗体。在反复读题、理解诗题的过程中复习学习诗文的方法,以用于后续的学习中。带领学生读好诗面,读懂诗意,紧抓诗眼,一“孤”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材料补充的背景下,读懂诗人,走入诗境,步步追问,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层层感悟。最后总结感悟,设问激学。不仅让学生学好诗,也知道了如何学诗。</p> <p class="ql-block"> 接着由联城小学的黄李莉老师带来《跳水》一课,黄老师从单元语文要素“思维的火花”出发,紧扣课后习题,围绕着小说文本的特点——故事情节展开教学。教学时,黄老师分组出示课文生字词,结合“船”的图片,找出图片中的“桅杆”与“横木”,形象生动,为下文的课文理解做铺垫。利用故事情节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步步推进,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提升学习能力。</p> <p class="ql-block"> 继两位执教老师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之后,在座的各位老师们纷纷表达了对这两堂课的收获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太平小学的刘艳老师认为蓝老师的课堂设计紧凑,延伸古诗内容面之广,着实值得细品。古诗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读诗题,知诗人,解诗意这些浅层阶段,与诗人真正地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需要走进那个时代,走进诗人的生平,与他一起回味喜怒哀乐,所以背景资料的补充学习就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课堂的升华过渡、起承转合十分自然。同为送别诗:《赠汪伦》歌颂友情,《别董大》劝慰朋友,而本诗则表明心志。一个主题,多重韵味,只有细细研究,方能发现别有洞天。</p><p class="ql-block"> 莲都外国语学校的徐梦悦老师认为,品读文本时,黄老师把课堂留给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概括故事情节,训练其概括能力;并找出男孩的心情变化,深究其情绪变化的原因,体会“猴子的放肆戏弄”、“水手的笑”在文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浅入深,读中有悟,悟中有思。</p> <p class="ql-block"> 工作室导师周爱红结合两位老师的课堂,开展了相关讲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指出学生像是一棵树,成绩只是表露在地表外的“枝丫”,思维才是深埋在地下的“树根”,减负增效的根在哪?这需要开展有效地思维课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质疑和反思。通过感知——质疑——假设——推理——判断,真正深入文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以蓝老师的古诗课堂为例,课中抓住诗眼“孤”字拓展教学,进行质疑,在无形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为什么是“楚山”孤,而不是其他?结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品读,真正明白“山”的意向在古代文学中所代表的高尚操守,从而理解山“孤”所体现的诗人心境、诗人心志,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共鸣,让批判性思维的课堂真实有效发生!</p> <p class="ql-block">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习,研讨,成长,收获。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愿我们,有所盼,有所得!所有花开,都有归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