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 承,传承 !——厦门市翔安区后村的“岳府王爷”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灯篙王船”民俗

郭勲陽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前 言 </b></p><p class="ql-block">从西晋永嘉之乱,到唐末安史之乱,再到北宋靖康之变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几次衣冠南渡,迫使北方汉民族数度大规模避乱南迁,在民族大融合中开发并造就了八闽大地的文明与富庶,唐风宋韵的中原文化在此得以一脉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百年时光流转,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金海街道后村社区,有一项信仰习俗,在人们的言传身教中得以世代延续,那就是一年一度的“贡王”和“送王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秘的“送王船”广泛流行于闽南沿海地区,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初年,它源起于古老的禳灾活动,渔民们通过祭典醮会,祈求海上作业风调雨顺,安康幸福。“送王船”祭祀的神明是代天巡狩的“王爷”,而后村村民长期主祀贡奉的“王爷”,是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生于北宋,活跃于南宋),人们尊称其为“代天巡狩岳府王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闽南沿海这种古老的“人与海洋对话”、禳灾祈安仪式,在一些村落形成了民俗。再后来,这种民俗又传到了台湾,传到了“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支点的马来西亚马六甲等地,并延续到了现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2020年12月17日,中国(厦门)与马来西亚(马六甲)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评审通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翔安区后村社区作为厦门市“送王船”主要实践与传承地之一,积极参与了此次申遗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2021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闽台送王船》两方牌匾已被授权装挂在后村郭氏家庙的东门边上。这意味着,后村人保护和传承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更重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 </b></p><p class="ql-block">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六日,对于厦门市翔安区后村社区的居民来说,是一个特别而又隆重的日子。这里正在举行的一年一度大型“灯篙王船民俗文化节”,经过十多天的演绎推进,进入了最高潮的时刻。仪式隆重的王醮祭典,阵式非凡的王船巡社,数千信众的虔诚膜拜,各种闽南民间艺术集于一村的精彩表演, 一直持续到农历四月十七日的清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随着一支支悬挂着五颜六色灯泡和彩旗的“灯篙”降了下来,那艘颇有明代官船派头的“王船”,在全村民众浩浩荡荡队伍的簇拥下送到海边点燃,文化节才算降下帷幕,整场民俗活动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村社区地处厦门市翔安区东南沿海,东临大嶝诸岛,南与金门隔海相望,这是一座海滨邹鲁与海洋文化相融共生的古老渔村,现有近万郭姓居民,为翔安区人口大村。自宋淳熙十二年始祖郭烈开基以来,已历八百余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族谱记载,后村郭姓居民为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的后裔,这里民风淳朴,文化丰富,历代郭姓族人努力传承郭子仪“忠贞、智勇、宽仁、豁达”的八字精神,大力弘扬“爱国、爱乡、忠孝、仁义”的郭家祖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明清时期开始,后村的郭氏先辈们就创造性地将“崇尚英雄、爱国爱乡”与当地的强势民俗——“贡王和送王船”结合起来,在一年一度的灯篙王船民俗活动中,全村民众团结合作,携手办好这一民俗盛事,从中接受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 </b></p><p class="ql-block">“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宋•岳飞《满江红》)据传,后村灯篙王船民俗活动的主祀神灵“岳府王爷”,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民族英雄岳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岳飞,字鹏举,南宋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抗金名将。岳飞精通韬略,善于用兵,人称常胜将军,又因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爱戴。南宋绍兴十年,岳飞挥师北伐取得节节胜利,在即将收复东京时,却被朝廷一日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后又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年仅39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岳飞壮志未酬,但其浩气长存,那首千古绝唱名词《满江红》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岳飞被害后,“天下人无不痛哭流涕,三尺童子也痛恨秦桧。”各地民众纷纷自发组织各种悼念活动,有些地方秘密建庙祭祀岳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即位后即为岳飞平反,并以礼改葬,谥武穆、忠武,追封鄂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建起了岳庙,有关岳飞显神的说法也不断在民间流传。其中,洛阳寺里碑《岳氏宗谱》便记载有《临安皋亭山岳飞显神记》:“南宋恭宗赵显徳佑二年正月十七日,金兵南侵逼近都城临安,南宋即将灭亡,伯颜向临安行进,兵到临安城外皋亭山,离城三十里扎营,当晚月明皓亮,忽然大风雷霆绕元营,军首伯颜异之,起身走出帐外勤兵防变,见四面旌旗闪烁,皆举精忠字面,伯颜说:‘此乃岳王护国现此灵异,’遂宰牲致祭曰:‘王絷心本朝,此是大忠大义,敢不仰体?但南宋气数如此,王虽有心,不能违背天意!’祭毕,风雷即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碑记告诉人们,岳飞忠孝仁义,一身正气,很早就已开始显灵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 </b></p><p class="ql-block">后村民众对于岳飞的崇拜与信仰起源于何时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他们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一代传过一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明朝末年,厦门同安三忠枫兜村有一女嫁到后村,新娘从娘家带来了一个“岳府王爷”香火袋在夫家祀奉。有一天,新娘的丈夫在山上干活,隐隐约约看到一位将军带着一支军队浩浩荡荡开赴后村。当天,他家中“岳府王爷”香火袋突然起火。晚上,“岳府王爷”还托梦给了后村郭氏的族长,族长不敢怠慢,马上召集乡里老大们商议,并按照一定的科仪将后村原来的“挡境守护神”移交给了“岳府王爷”,从那时起,“岳府王爷”便由全村民众共同祀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关后村 “岳府王爷”信仰的起源,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已。闽南地区的“王爷信仰”并非正统的信仰,在当时并不被朝廷认可,因此官方及地方志书很少记载这方面的内容。不过,三忠确实是一个曾经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这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三忠王”宫,三忠村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版《同安县志》卷二十四记载:“三忠宫在县东洪塘上七里大道之旁,祀宋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盖张、陆二先生过此,而文丞相后驻霞浦,故汇祀之。” 南宋恭宗德祐二年(公元1276)三月,元军攻占临安(杭州),南宋临亡。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为首的主战派仍在闽、粤、赣等地坚持抗元斗争。同年五月,益王赵昰(端宗)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十二月,元军入闽。在元军追击下,陆秀夫等护送端宗一行南逃,经仙游至泉洲沿小盈岭驿道进入同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明代,同安民众仰慕忠臣节义,于宋军驻扎处建宫祀之,取名三忠宫,宫里供奉有文、陆、张三位忠臣神像,虽然文天祥未到过三忠这个地方,但也有到过同安的浯州(金门)、嘉禾屿(厦门)等地募兵抗元。百姓感念他们的护主抗元事迹,而将三人汇祀,合称三忠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鉴于三忠这个地方的特殊历史境遇,传说中后村“岳府王爷”(同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香火袋出自这里,也算是比较合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村的“岳府王爷”信仰,应是与闽台的王爷信仰有着很深的渊源。当地民间传说,岳飞遇害后,玉皇大帝嘉其勇,怜其寃,勅封其为“代天巡狩岳府王爷”,派往凡间护佑众生,代天稽查人间善恶,并掌断山海冤魂,以饬地方祀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唐代名将、人称一代纯臣、同为民族英雄的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后村郭氏族人没有选择将自己的祖先郭子仪作为主祀神灵,而是常年祀奉岳飞,将其当作本村的“保护神”,一方面符合汾阳王后裔崇敬英雄、追求正义的族群意识和整体利益,另一方面也符合祖先汾阳王郭子仪那“鸣谦守虚”、为人低调的处世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告诉我们,在农耕时代,老百姓精神上渴望什么神灵,他们就会膜拜甚至创造出什么样的神灵,他们希望借助这种超越自然的力量,解决世俗生活中无法排解的难题,让世间万事重归于和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岳府王爷”信仰也是后村民众长期参与再创造与再传承的一种民俗,是一种族群集体行为,凸显出闽南民俗信仰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村的“岳府王爷”信仰,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后村人民把崇敬英雄与当地的强势民俗完美融合的一种创举,其活动是以民众纪念民族英雄(岳飞)为核心,以地方民间信仰风俗(送王)为载体,神入人心,人神合一,显示出其超强的号召力和顽强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另一个角度看,民俗也是先辈们创造出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为民俗事象本身就是最好的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村的先辈们把民族英雄岳飞作为族人崇拜的对象,并且使之形成一种信仰民俗,其目的就是要让族人世世代代以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继承他们的宏伟志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 </b></p><p class="ql-block">与“岳府王爷”信俗紧密关联的,是后村社区一年一度的“竖灯篙送王船”大型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闽南沿海瘟疫流行,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常有大量人员死亡。人们在没有办法阻止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只能祈求瘟疫灾祸远离,并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信仰上,希望借由“代天巡狩”的王爷押解瘟疫一并离开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民众要在特定的时节举行送“王船”活动,将载有王爷神像和瘟疫表征的物件等置放于小船里顺着海水飘走,以祈求王爷将瘟疫灾祸一并带走。当王船飘到某个村落,该村的民众便要迎神祭拜一番再将其放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有一些王船跨越了海峽,被请上了台湾岛上,根据闽台的共同习俗,谁看到了王船就要把王爷供奉起来。台湾最大的王爷宫“代天府”就是请到了福建飘去的王船建庙祀之并发展起来的。加上一些早年闽南藉移民带去香火袋祀奉的王爷,在台湾岛上共有王爷庙近千座,祀奉着98个姓氏的王爷,王爷信仰成为台湾全岛最强势的民间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据统计,整个闽台地区的王爷数共有126个姓,360位之多,其中多数“王爷”有姓无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闽台“王爷”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系统:1、瘟神系统、2、英灵系统、3、家神系统、4、山神系统,5、戏神系统,在台湾,还有一个郑成功祖孙系统。后村信众所祀奉的岳府王爷,应属于英灵系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瘟神系统系闽台王爷的主流系统,与瘟神相关。较早的时候,“瘟神”由病死的“疫鬼”演变为“疫鬼的管理者”,取瘟王之意而被称为“王爷”,他可以“代天巡狩”,防止所到之处病疫和邪祟的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后来,一些历史人物也被老百姓奉若神明而进入王爷的序列中,王爷的神职变得更多元,除了驱除瘟疫,还被赋予祈福禳灾、保境安民、护佑子孙等职能,俨然一个族群的守护神。人们还把王爷视作诸如人间的钦差、巡按一类的“大人”,是奉天之命,代天巡狩,对其也就不会恐惧了。为祈求海上航行安全,沿海民众还赋予了王爷航海守护神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台湾,有学者认为台湾人所祀奉的“池王爷”就是郑成功“郑王爷”,因为闽南语的“池”与“郑”发音相同,是人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纪念郑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历史上,台湾归属于大陆管辖的时间很短,大陆人未能有效管辖台湾,但闽南的王爷却长期控制着台湾人的精神</b>。公开信息显示,岛内的各种政治人物,大到地区领导人,小到乡里长,都会不分蓝绿统独,一到选举必亲往各间宫庙,去祭拜这些王爷,祈求王爷保佑其成功当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像马来西亚的马六甲,随着闽南人的不断进入,他们也带去了祖籍地的“王爷”信仰以及人与海洋紧密相关的“送王船”活动,并在传承实践中根据当地多种族不同风俗而有所创新,形成以祖籍闽南的华人为主体,其他不同族群都参与的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学界认为,“送王船”的民间信俗起源于十四、十五世纪,形成于十五至十七世纪,这也正是明朝海禁最严厉的时期。闽南沿海地区农地稀少、土地贫瘠、资源奇缺,于是,人们心向大海,在明清各种“海禁”、“迁界”的重压之下,他们以各种特殊的方式与朝廷抗争了数百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者也可以这样认为,先辈们通过“送王船”这一民俗形式,在鼓励族人们一代一代勇敢地走向海洋。除了海上捕捞、海上运输、海上贸易等,很多人坐上了帆船,在与惊涛骇浪搏斗中出国下南洋谋生。根据统计,历史上后村的多数家庭都有过下南洋的经历。尽管有人葬身于汪洋大海,有人客死于异国他乡,但他们从来没有畏惧,而是前赴后继,充分体现了闽南人“爱拼敢赢”的基本特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 </b></p><p class="ql-block">后村的灯篙王船民俗与整个闽台地区的“送王船”活动既有着地域文化的共性,又有其典型的个性,其中,又以竖灯篙和送王船最具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版《同安县志》云:“请王莫稽所自,往往三五年举行……”这是说的很多地方送王船并不知道王爷具体名字,而且是三到五年举办一次。后村的送王船活动则是每年举行一次,虽然当年请来的王爷也是有姓无名,但其主祀王爷明确就是岳飞。后村的送王船活动都是在农历四月举行,但较早前没有固定送王的日子,为了方便组织活动,后来才统一在四月十六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月初一,乡里老大按照古老的传统科仪,通过“轿辇问神”的方式,获取了主祀神灵“岳府王爷”的“神示”,确认当年天庭派来凡间“代天巡狩”的王爷共有几位,其中文、武王爷各有几位,王爷姓什么,王爷的身高,王船的尺寸、以及其它兵将随从,马匹配侍、法器配件等等一应祭物,并交由民间艺人抓紧制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竖灯篙——</b>竖灯篙是后村灯篙王船民俗节中进行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内容,是“迎王”的一个重要环节。农历四月初(通常是四月初一),理事会组织相关传统科仪活动,所有参会理事共同见证由岳王降乩甄选出来的全村竖起第一支灯篙的地点及吉日良时,人们称之为“头篙”。头篙竖起来后,所有灯篙群体拔地而起,以迎接王爷、众神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村所竖灯篙一般有6丈或者更高,旧时用木竿和竹竿做材料,顶端配有一个四支脚的旗斗,号称“王斗”,挂着一面书有“岳”字的令旗。以前因条件限制,灯篙设置比较简单,上面只挂一盏或几盏油灯,早些时候点花生油灯,再后来点煤油灯,白天升旗晚上升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改成了电灯,有些灯杆也换成镀锌管之类的材质。除保留最基本的物件如旗斗、令旗等不变外,还增加了四周拉线挂满五颜六色的灯泡和三角彩旗,有的还配上较现代化的光源设置。全村竖起的灯篙有50多支,夜幕降临,灯火齐明,火树银花,很是壮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每支灯篙代表着王爷的一个营地,从天庭下凡的王爷和众神会按照灯篙的指引降临,于是从竖起灯篙开始,家家户户每天要送来供品在灯篙底下“犒军”,燃放鞭炮以示欢迎,还要请戏班在此唱戏以娱众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有一种说法,沿海村落竖起灯篙,也是为了召唤和普度那些到处漂泊、无所归依的海上罹难者亡魂(人们尊称其为“好兄弟”),以便在送王船时,让“王爷”将他们一起带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村所竖灯篙要在送王船之前全部收礼完成,俗称“缷灯篙”(又称“谢灯篙”),好让“代天巡狩”的王爷、各路神灵及所有“好兄弟”跟随王船离开此地。缷灯篙也由头篙先缷,头篙一缷,众篙随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送王船——</b>送王船是王爷祭祀活动的最重要仪式,是活动进入最高潮的时刻。送王船就是要把天庭派来的王爷和其它神灵,以及所有“好兄弟”恭送出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村所造王船,一般采用木质或纸质。以前,王船的建造常年在后村的郭氏家庙内进行,需要根据郭氏家庙大门的宽度设置王船的长宽尺寸,多数的年份里,一般船长为8米左右,宽近2米。期间,要请民间艺人制作出代表王爷及随从形象的纸偶和其它神器。在制作出王船的同时,每年根据前来巡查的王爷位数制作出不同数量的王爷以及马匹、随从、水手、旗牌等,所有这些都要随王船送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送王之前,要请道士在郭氏家庙内举行王醮祭奠。白天举办王船巡境,及各种具有闽南特色的文艺展演。是夜,郭氏家庙门口的戏台通宵上演古装戏,祠堂内道士做法的锣鼓声与祠堂外戏台上的锣鼓声响成一片,人称“内外鼓”。全村民众及四方来客或踊跃参与王爷祭祀活动,或到广场听戏看表演,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王船添载柴米,是后村送王船家家户户都要主动参与的传统仪式。一般在四月十六日王醮当日,以户为单位按每人1(或2)担柴和1(或2)担米的数量献送。所谓1担柴是用小木块或麦秆等扎成2小把,1担米则是用布料缝制2个小袋子装入些许大米来表示。不能多送也不能少送,不分贫富贵贱,一律平等。如果王爷降乩另外增加指派的,也须按指派的数量奉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送王船的仪式一般都是在王醮次日的凌晨举行,由道士打醮安船,王船挂桅张帆,各户献送柴米,画符念咒封仓,全体善信轰轰烈烈恭送王船出境。王船送到海边后,要举行烧王船仪式,王船一烧,表示王爷及各路神灵已返天庭,整个活动圆满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了解,后村民俗传承理事会将于2023年根据明代官船样式,投资建造一艘大型的木质“王船”,这艘“王船”平时将停放在社区“王船传习中心”,以供国内外王船传承地及学术界交流,并让本社区居民和外地游客参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后村的“灯篙王船”这一世界级非遗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 </b></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灯篙王船民俗与岳府王爷信俗,也不断被注入了新的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5年12月,“厦门送王船”被列入福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7年6月,“送王船”被列入厦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年6月,“闽台送王船”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配合世界申遗,2016年农历四月,在翔安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民俗专家陈耕、彭一万、颜立水等直接领导和指导下,后村社区成功举办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灯篙王船民俗文化节。由翔安区委宣传部策划并出品的翔安本土首部大型人文纪录片《船承》在电视台向全世界播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后村灯篙王船民俗文化活动作为厦门市(比较完整保留“送王船”仪式)的主要传承地之一(翔安区唯一),积极参与了厦门与马六甲共同举行的“中国•马来西亚送王船捆绑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系列活动。包括2017年3月与厦门的其他13个宫庙和马来西亚马六甲16个宫庙签订联合申报倡议书,多次提供后村灯篙王船民俗文化活动的具体视频、图片和文字材料等,为“送王船”的成功申遗贡献了自已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17日,中国(厦门)与马来西亚(马六甲)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评审通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闽台送王船》牌匾</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原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勋安乡贤(右一)为后村送王船大型人文纪录片题写片名《船承》。左一为来自英国的电视外景主持人纳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四月初一,后村民俗传承理事会通过古老的“轿辇问神”等科仪,确认当年“灯篙王船”活动相关事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后村“送王船”民俗活动的“请天公”仪式。解读:翔安区社科联秘书长郭燕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灯篙王船”民俗文化节部分图片和视频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每年都有来自中国台湾或东南亚国家的后村籍乡亲回到祖籍地参加“灯篙王船”民俗文化活动。台湾某报驻大陆新闻部主任(白色套装女士)在现场采访报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来自英国的电视外景主持人纳翰(中)参与了王船巡社祈福活动</b><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22年灯篙王船民俗文化节视频</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23年灯篙王船民俗文化节视频</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p class="ql-block"><b>(本篇部分章节已被《同安文史资料》收录,文中述评属作者个人观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