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回忆

王金虎

<p class="ql-block">编者寄语</p><p class="ql-block"> 30年前,作者怀着对家乡戏一秦腔痴迷的心情,用普通的书信表达心声,受到了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著名节目主持人陈爱美老师的重视和回访,反映出一段生动的回忆故事分享大家。</p> <p class="ql-block"> 一生挚爱秦之声</p><p class="ql-block"> 文 /邓孝峰</p><p class="ql-block"> 秦腔,别称“梆子腔”,是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陕西是秦腔的发源地,《秦之声》是陕西电视台开播多年的戏曲栏目,陕西电视台《陕西新闻》的第一任主播陈爱美老师是“《秦之声》群众秦腔大赛”的第一任主持人。她的主持端庄、平实、质朴,深受观众喜爱,是我崇拜的大明星。</p> <p class="ql-block">  我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自懂事起,我就时常看到大人们一边干着农活一边唱着秦腔,从容自在,如醉如痴;听着隔壁邻居大哥板胡声声奏秦腔,清脆嘹亮,如泣如诉;跟着大人赶集逛会,看秦腔剧团演戏,争先恐后,如饥似渴。渐渐地,耳濡目染,心里便落下了秦腔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有两样爱不释手的物件:一个是茶壶,另一个是我给父亲组装的无线电收音机。农闲时间,工余饭后,父亲或坐在炕头上,或坐在院子里的树荫下,或者是坐在院门外的石墩上,一边喝着茶,一边收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秦腔唱段,神情悠然而陶醉。遇到信号弱声音不清楚时,父亲会时而拉伸或拨动着收音机的伸缩天线,时而拿起收音机在空中移动或变换着方向,犹如侦察兵探雷一般,小心翼翼地捕捉无线电广播信号,完全忘却了田间劳作的辛苦和艰难度日的疲惫。安装在家里土坯墙上的有线电广播小喇叭和村口电线杆上的高音大喇叭,也会时常播放秦腔唱段或音乐。每逢年节或乡镇集市、庙会,最热闹和最拥挤的地方一定有临时搭建的戏台和秦腔演唱活动。在物质条件贫困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年代,看秦腔戏曲表演是农村普遍的文化现象,听秦腔戏曲唱段是农民热爱的精神食粮。似乎没有秦腔就没有生活,不会唱秦腔者便不是陕西人。</p><p class="ql-block"> 长大成年后,我参加了全国统考,被西安某军校录取,毕业后留校工作。期间,幸逢陕西电视台“《秦之声》群众秦腔大赛”节目热播,为了及时和方便观看陈爱美老师主持的“《秦之声》群众秦腔大赛”节目,我自己组装了一台14吋“如意”牌黑白电视机。由此开始,逐渐进入了追“星”和追“剧”的行列,成为业余秦腔戏曲爱好者和陈爱美老师的追星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自己开始照着书本学习吹笛子和拉二胡,看着《秦之声》学唱秦腔唱段。多年以来,虽然热情未减,但却长进不大,有时会把幽怨感伤的秦腔唱段吹(拉)成粗犷奔放的信天游,唱起秦腔来也是走腔跑调,不分板眼。尽管如此,自己闲暇独处时,仍然喜欢摆弄乐器,欣赏秦腔,常常是念着《虎口缘》的对白散步哼着《花厅相会》的戏词入梦……。</p> <p class="ql-block">  回首过往,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自己真正关注和喜欢秦腔,是从观看陈爱美老师主持的“《秦之声》群众秦腔大赛”节目开始的。陈爱美老师端庄美丽的舞台形象、活泼大气的主持风格和能唱善演的专业水平,深深地感染了我。及至现在,我自己仍然把陈爱美老师当做评价节目主持人的典范和标杆。</p><p class="ql-block"> 1994年,经组织批准,我退出了现役,转业到胜利油田通讯公司工作。当时的陕西电视台节目尚未上星(卫星电视),远离故土的我看不到《秦之声》电视节目了,一时“失魂落魄”。困顿之中,我想到了该节目的主持人,冒昧地给远在西安的陈爱美老师写了一份“求助”信。就是这样一封普通观众的来信,却被无数观众喜爱的著名节目主持人陈爱美老师保存了近三十年,令我感动不已。为了铭记和感恩陈爱美老师的厚爱,兹将该信件(见上图)内容原文辑录如下: </p><p class="ql-block"> 陈爱美同志:</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陕西人。生长在陕西省扶风县××镇××村。79年报考“总参××××学院”后,在古城西安学习、工作、生活了十五年。去年八月,经组织批准,我脱下了军装,由您曾经去过并为其教学片配过音的“××××学院”转业到胜利油田通讯公司,加入了石油通讯职工队伍。告别故乡是痛苦的,从此看不到您主持的“秦之声”节目更令我着急难奈。虽然我身边有一些秦腔录音带、录像带,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经过“包装”的舞台艺术品,距我有点远,难了“游子”思乡情结。我非常希望能看到您主持的“原装”的“秦之声”节目。在西安的朋友也为我录制了一些,但太少了—-对于一个“秦之声”痴迷者来讲,远远解不了“渴”。不久前,在中央一台“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节目展播”节目中,再睹了您的风采,我们全家人为之激动,仿佛一下又回到了陕西,回到了“秦之声”的广大观众之中。为了了却我们思念故乡的情结,今冒昧投书探问,看您能否帮助我们购买或录制一套由您主持的“秦之声”节目带(最好一集不漏)。如果有可能的话,烦请您在百忙之中给我们回封信或回个电话,告诉我们价钱和汇款办法,我们将如数寄去。</p><p class="ql-block"> 如果能在春节前收到“秦之声”节目带,将会成为我这个加盟山东的陕西人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无论我们的愿望能否实现,我们这些在胜利油田工作的陕西籍秦腔迷都会感谢您!</p><p class="ql-block"> 我们衷心祝愿《秦之声》越办越好!更希望“SXTV”能早日上“星”---这样,我们这些身在外地的陕西人就能同家乡人民一起为您的精彩表演而共同喝彩了。</p><p class="ql-block"> 请不要忘记,两千里之外的胜利油田,仍有您的热心观众,他们在黄河尽头,祈盼着“秦之声”。</p><p class="ql-block"> 祝您永远年轻!参加“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大获成功!</p><p class="ql-block"> 恭候佳音!</p><p class="ql-block"> 联系电话:0546-×××××××</p><p class="ql-block"> 胜利油田通讯公司:邓孝峰</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p> <p class="ql-block">  一晃近三十年过去了,已经泛黄的信件仍然被陈爱美老师完整地保存着。它是我们这一代秦腔戏迷的心路历程和文化印记,记录着成长,纾解着乡愁,蕴含着感动。</p><p class="ql-block"> 2019年底,我因病在东营市人民医院住院手术治疗。出院回到家的当天中午,一位自称是淄博市陕西商会的李女士打电话给我说,陈爱美老师应邀来淄博主持陕西商会年会,陈爱美老师点名要见我。闻听此事,我一时恍惚,不以为真,甚至怀疑是有人和我开玩笑。经再次交流沟通,确认真实。我既激动又惭愧,激动的是,能见到自己仰慕已久的著名节目主持人陈爱美老师,惭愧的是,术后刚刚出院,医嘱要求“卧床休养一周”。我既急切地想见到陈老师,又不能违背医嘱冒着手术创面出血的危险去淄博见陈老师,只好无奈地请李女士转达我的歉意。12月25日,东营三秦乡党联谊会秘书长高墩先生来电话,告诉我说陈爱美老师将于12月27日来东营看望陕西乡党,要我务必参加。12月27日上午,按照东营三秦乡党联谊会的统一安排,我搭乘乡党刘凯老总的车到高速公路东营北出口迎接陈爱美老师。约上午11点30分左右,淄博陕西商会送陈爱美老师来东营的轿车顺利到达,我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大明星。仿佛时空穿越,眼前的陈老师不但端庄美丽,而且亲切随和。当日中午,东营三秦乡党联谊会在西城“秦邦面馆”为陈老师举行了“乡党见面会”,大家欢聚一堂,共叙乡情,共唱秦腔,其情切切,其乐融融。期间,陈爱美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她随身带来的我当年寄给她的信件。在场的乡党们要我把信件内容读给大家听,面对著名节目主持人,我勉为其难,用西府口音献丑,博大家一笑,如同早年自己学做的扶风臊子面,清汤寡水,味道怪怪的……。</p> <p class="ql-block">  欢迎宴会开始前,我被安排坐在陈老师右侧的餐位上,陈老师关切地询问了我本人转业来东营以后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等情况,了解了东营本地陕西乡党业余秦腔演唱活动开展情况。我拿出自己在西安军校工作时就已经拥有的《秦腔音乐唱板浅释》一书请陈老师题字留念,陈老师欣然接受,在该书内封上题写了“秦声之友,友谊长存”八个字,以资鼓励。如今,这本有陈爱美老师题字的《秦腔音乐唱板浅释》一书成了我的珍藏。</p> <p class="ql-block">  去年退休后,我又重拾“戏迷”之好,主动与本地“东营·秦腔自乐班”的师傅们取得了联系。有一段时间,风雨无阻,驾车来回几十公里,去现场听他们唱戏、看他们演戏、学他们操琴。秦腔戏曲板式浅释、名家唱段曲谱等书籍重回案头,二胡、笛子等秦腔伴奏乐器再次“上岗”,即使近期学吹“电吹管”,也常常不自觉地试着吹奏秦腔曲牌。就这样,痴痴地回忆着当年观看过的“《秦之声》群众秦腔大赛”电视节目场景,如同梦游一般……</p> <p class="ql-block">  相聚总是暂短的。陈爱美老师东营之行结束后,东营三秦乡党联谊会安排专车送陈老师前往返程机场。望着陈爱美老师离去的背影,我的心里忽然涌起一阵乡愁,思绪随着陈老师一起“踏”上了回乡的归程……</p> <p class="ql-block">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现在观看秦腔戏曲和欣赏名人唱段的渠道和手段众多。但我却总也找不回陈爱美老师当年主持的“《秦之声》群众秦腔大赛”节目的美好感觉和感动,如同东营本地售卖的“陕西凉皮”,总是没有陕西老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秦之声》不仅是一档电视栏目,而且是一个地区文化名片和时代记忆。作为文化产品,它丰富了西北五省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滋养了西北地区的文化土壤,鼓舞和激励了一大批秦腔爱好者。作为《秦之声》群众秦腔大赛节目的首任主持人,陈爱美老师以“根植于爱的沃土,传播出美的声情”为己任,辛勤耕耘,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崇敬和爱戴。在陕西,只要提起秦腔,人们自然会想到陈爱美。陈爱美已不单单是一个人名字,更像是陕西地方文化“品牌”。对于秦腔“戏迷”和陈爱美的“粉丝”来讲,已经分不清到底是因为喜爱秦腔才喜欢陈爱美,还是因为喜欢陈爱美才喜爱秦腔。我喜爱陈爱美老师主持的《秦之声》群众秦腔大赛节目就如同喜爱西安“老孙家牛肉泡馍”一样,图的不是豪华的面儿,捧的不是包装的腕儿,看的是亲切的范儿,品的是浓香的味儿,吃一次要回味好几天,即使在梦里……</p> <p class="ql-block">  不久前,作为陈爱美老师的微信好友,我又收到了陈老师亲切的语音问候:孝峰,啥时候回西安了给我说一声,咱们去吃老孙家牛肉泡馍!这岂止是大明星,分明是自家大姐!</p><p class="ql-block"> 白驹过隙一甲子,忽而已是暮年时。当年的懵懂少年已经变成今天的退休老人。从孩提时代把秦腔当热闹看,到退休以后热闹地看秦腔,我已经完成了一个秦腔爱好者的成长周期。从当年守着黑白电视看“秦之声”,到现在拿着智能手机看“秦之声”,手段和效果大不相同,挚爱之情依然如故。</p><p class="ql-block"> 余生,人居黄河入海口,乡愁仍看《秦之声》。</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二年五月三</p> <p class="ql-block">主题歌《秦腔和渔歌相遇》</p><p class="ql-block">撰文:邓孝峰</p><p class="ql-block">编辑:王金虎</p><p class="ql-block">时间2022年5月3日于东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