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平利县第七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暨青年教师素养大赛观赛思考</p><p class="ql-block"> 夜雨轻寒拂晓晴,素养大赛迎青年。秣马厉兵度东岭,提质增效促“双减”。</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28–29日,平利县第七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暨青年教师素养大赛活动在平利县城关第三小学隆重举行。</p><p class="ql-block"> 比赛分为“书法展示、才艺表演、即兴演讲、知识素养、说课上课”五个环节,参赛教师似八仙过海,各展所长,展现青年教师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专业素养。</p><p class="ql-block"> 有闻必录,现将观赛思考以文记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一、高屋建瓴解教材</b> </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汉语中高屋建瓴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对于教材的解读也应站在高屋建瓴的高度去全面把握,以便更准确地实践教材编写的理念和选择教学的内容。 </p><p class="ql-block"> <b>1.全面把握教材内容</b>。</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课文教材都涵盖着诸多的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统整,以一定的序列编排在每个单元,辐射到每篇教材。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在解读教材时我们应全面解读每篇课文相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教学点,发掘结构化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尤其是微型课赛课中,要能够在诸多的教学点中精准选择本节课的“教学点”,才能更有效地围绕主题展开文段学习。如《母鸡》这篇文章的课文内容就涉及两个点,一是“一向讨厌”,二是“不敢再讨厌”,在确立好“点”之后,再围绕语文要素借助课后习题 “作者用词的严谨”来明确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在这样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做到有的放失。</p> <p class="ql-block"> <b>2.深入把握教材内涵。</b></p><p class="ql-block"> 一篇课文字面内容的背后都含有一个深刻的主题,而经典文段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解读教材时我们要透过文字读出背后那份更加立体、深远的内容。如《天窗》一课,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下雨天和夜晚休息时的慰藉,教学中如果结合茅盾先生生活的时代、生活的环境以及他的内心,作者想要寄情于文的还有对窗外世界的向往,因此那更是一扇的打开孩子们走向外面世界的心灵之窗。这样的解读抓住了散文的“神”,同时升华了散文的“情”。《少年中国说》一课,我们的解读不仅停留在作者对中国少年的希望,而是针对“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 “少年中国”更意味着在作者的心里,是以少年喻国,他热切希望中国就是一个蓬勃的少年,期待着祖国繁荣、富强、昌盛,免受外国人欺压,从而激发中国少年奋发图强,为国献身。因此解读教材还应结合作者的原文,时代背景来进行深刻解读,才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p><p class="ql-block"> <b>3.准备把握教材价值。</b></p><p class="ql-block"> 一篇课文,学什么知识,练什么能力,提什么素质,作为语文教师要全面把握,了然于心。教学中,可围绕这些教学内容进入教材中,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文质兼美,除去学习其语言的精妙之外,教材的教学价值还在于学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奇妙的世界,天空和大地两部分内容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这是学习知识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还要习得的是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积累优美语句的方法等。</p> <p class="ql-block"> <b>二、精益求精设目标</b> </p><p class="ql-block">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灯塔,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就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避免教学行动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们的指向要明确,在精益求精中精确设置。 </p><p class="ql-block"> <b>1.指向课程年段目标。 </b></p><p class="ql-block"> 统编教材将每一个语文要素进行了系列化循序渐进的编排在每个年段,因此不同年段对不同的语文要素有不同的要求。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定时要能够指向课程的年段目标,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进行学习。比如,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小学阶段是从低年级一直贯穿到高年级的。二年级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训练,首先是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寓言故事的内容,最后是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这种理解基于在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之上,问题的引导之中和简短的语句连贯表达之下来达成的,在目标的设定时要考虑到这些年段的目标和策略。 </p><p class="ql-block"> <b>2.指向单元教学目标。</b> </p><p class="ql-block"> 统编教材的使用倡导大单元教学理念,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单元都在导读页里明确了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每个单篇文章或单元栏目的目标设置要在单元目标统筹之下,不要偏离单元的教学目标。 《囊萤夜读》一课所在的单元阅读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辐射到单篇,结合本课的特点,阅读的教学的目标就可以设置为:抓住车胤的动作和具体事例来感受人物勤学苦读的品质。 </p> <p class="ql-block"> <b>3.指向语文要素目标。</b> </p><p class="ql-block"> 在大单元目标的统筹之下,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都指向了本课所要训练的语文要素。单篇微型课教学的课时目标可围绕课后习题选择其中一个要素点设定核心目标。 </p><p class="ql-block"> 《母鸡》一课,课后习题第二题“老舍先生用词很严谨,他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母鸡真的就是这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作者对母鸡的赞美,指向了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同时也指向了作者的语言表达,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点。我们依据单元要素和本课的语文要素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感受作者对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品质的赞美之情。 </p><p class="ql-block"> <b>4.指向学生素养目标。</b> </p><p class="ql-block"> 统编教材在全国中小学全面覆盖,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载体,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德育融合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目标中必备品格习得的重要途径,因此,素养目标是课时目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年中国说》一课在目标设置时除了基础知识、能力目标外,对学生思想品质培养的目标也不可缺少。可以将此目标设置为:借助资料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渴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情感,激发青少年为祖国的蓬勃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愿望和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志向。</p> <p class="ql-block"><b> 三、事半功倍提质量。</b></p><p class="ql-block"> 事半功倍是指做事得法,费力小,收获大。“双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亦如此,通过高效的课堂来减轻学生学业的负担,预留出更多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p><p class="ql-block"> <b>1.教学环节设计要有逻辑。</b> </p><p class="ql-block"> 早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一课一得” 的教学理念,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或理解一个问题,或明白一个道理,或掌握一种方法。微型课更是如此,要将一课一得的理念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因此,环节之间要有逻辑关联,对“一得”的获取才具有指导意义。比如,开课的互动交流要关联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字词教学环节要能为后面的阅读理解做铺垫,阅读理解环节要能为后面读写结合做服务,拓展阅读要能与前面的阅读主题或表达相互促进。 </p> <p class="ql-block"><b> 2.教学策略选择要有依据。</b> </p><p class="ql-block"> 教学策略的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这就对教学策略的选择提出了要求,选择教学策略要有科学性,要有据可依。备课时,我们可以依据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难点、文本体裁、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设备、条件和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经验和驾驭能力来选择教学策略。比如,依据自己知识储备,我们可以通过背景资料的拓展来丰厚课堂的文化底蕴,对低年级学生多采用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在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古诗文教学中,依据文本特点,采用想象画面等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等。 </p><p class="ql-block"><b> 3.学习方法指导要有实效</b>。</p><p class="ql-block"> 新课程理念倡导具有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实践探究、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自主探究、互联网学习等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方法指导要具有实效性,避免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比如,在指导学生探究古诗文的文意时,要给出明确的方法或给出示范性理解程序,学生在探究时才会有思维的过程,才会有可视化的学习成果呈现。</p> <p class="ql-block"><b> 四.抽丝剥茧部作业。</b> </p><p class="ql-block"> 抽丝剥茧是形容分析得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双减”和“五项管理”中的作业管理要求对作业要能够分层布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到合适自己的作业来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在布置每节课的作业时,我们可以将知识点、能力点、素养点以抽丝剥茧的理念细致分层,撒向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比如,《少年中国说》一课的作业可以这样设置:<b>基础类</b>:1.读准文章中的生字词语,能正确书写。2.背诵文段。<b>拓展类</b>:1.阅读《少年中国说》全文,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诵。2.搜集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结出人物故事。<b>实践类</b>:1.写一篇读后感,书写自己实现强国梦的愿望。2.和同学合作办一份以“实现中国富强杰出人物故事和精神”为主题的手抄报。三个层次的作业将《少年中国说》一课的教学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涵盖其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p> <p class="ql-block"> <b>五.厚积薄发亮素养。</b> </p><p class="ql-block"> 素养大赛是青年教师素养的展示活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唯有厚积才能薄发。 </p><p class="ql-block"><b> 1.多读书,练就扎实的知识功底。</b> </p><p class="ql-block"> 学习是教师成长的责任,读书是教师成长的途径,多读书,练就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总书记提出的“四有” 好教师其中一项。我闷可以通过读读文学书籍、古典书籍积淀文化底蕴,读专业书籍积淀学科知识,读励志书籍积淀成长的内生力。</p><p class="ql-block"> <b>2.多实践,练就过硬的教学功底。</b></p><p class="ql-block"><b> </b>要想展示一节好课,作为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功底,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教材的解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实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实践之后才知困惑,实践之后才能成长,实践之后才能练出本领。</p><p class="ql-block"> <b>3.多思考,练就深厚的教研功底</b></p><p class="ql-block">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成长的路上思考不能缺少,教学实践之后可以案例、反思或随笔的形式将思考记录下来,再实践,再思考,长期坚持,就能形成深厚的教研功底。我们通过自我反思这个校本研修的途径不断寻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p><p class="ql-block">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平凡,同时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高尚,让我们用拥有的高尚道德情操去点亮每一个生命的灯火,走向未来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