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初探红孩洞 三进收粮洞

土豆

<p class="ql-block">  早就听说淇县大石岩村附近的红山岭的半山腰处有一山洞名曰“红孩洞(又叫红孩妖精洞或红孩善才童子洞),总想去看个究竟。因为鹤壁市境内及周边大大小小的洞穴几乎都被我探过了,如老豹洞,收粮洞,黄龙洞,青云洞,药王洞,雪花洞,纣王洞,鬼谷子洞,狮子洞,娘娘洞,毛遂洞等,跃进洞,王莽洞等,洞洞有别,千姿百态。但凡听说哪有个新洞,就总想去看看,主要是看看此洞与他洞有何不同。 </p><p class="ql-block"> 公元2022年3月27日(农历二月二十五),土豆、方圆、老吴(唐僧)、没时间、阿有、天高云淡路远(老陈)、李工、梦等一行八人骑行红山岭(又称火焰山)时,就计划探寻红孩洞,遗憾的是那次没能找到此洞。</p><p class="ql-block"> 公元2022年4月30日(三月三十),星期六,多云,8~17℃,本年度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我们决定再次骑行淇县大石岩村,去探寻那神秘的红孩洞。参加此次骑行活动的骑友有五一夫妇,方圆,高山流水,没时间和土豆共6人。</p><p class="ql-block"> 早上八点钟,我们从鹤壁市新区出发,途经淇县,牛心岗村,窄狭村,赵庄村,大石岩村,大、小春花村,大约上午十点多一点,来到了李沟村,据当地人说红孩洞就在该村西北角约2公里处的半山腰处。我们将自行车寄存在村里的一户农家小院里,说好探完红孩洞就在这里吃午饭(捞面条管饱,每人10元)。老板娘很热情,还亲自给我们上山带路,尽管没有领到目的地,半道就返回了,但毕竟为我们节省了不少探洞时间。探洞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方圆,高山流水探错方向走了些弯路,不过大约上午十一点我们总算是找到了那个神秘的洞穴。</p><p class="ql-block"> 椐传,古时红山(即红山岭)下岩洞中有妖,曰红孩妖。红孩妖与母失散,寻母至此山,见母已逝于山顶的石窟内。便迁怒于周围百姓。施法飞石折树,人畜受害者甚众。二郎神奉天帝之命来此降妖,妖魔自恃法力高强,不肯归附。二郎神发神力,挥降魔棒将一山力劈为二,以棒作担,担两山随太阳前行。故当地有"二郎担山撵太阳"一说。红孩妖见天神法力广大,惧不敢战,匿身洞中不出。二郎神口吐三味真火烧山,红孩妖无奈,方诚心归附,"火焰山"也因此而得名。至今,山上留存红孩妖之母舂米时用过的石臼,及红孩妖葬母之石棺、红孩妖居住的山洞(老妖洞)。</p><p class="ql-block"> 在农家院吃过午饭,有驴友提议再去探寻收粮洞,于是我们就从大春花村上山探洞。其实本人已于2016年的4月30日第一次和骑友玉兔成功进洞,同年12月3日,又和雷霆单车联盟的"五一","史泰龙","山火","风行天下","午后阳光","同力″等驴友们一起第二次成功探洞。此次已经是笔者第三次探洞,虽然有过几次成功探洞的经验,但每次探洞都是历经千难万险才能找到此洞,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条可以称得上是“路”的小径通往此洞,更何况,今年的7月份那场大雨冲毁了不少路段,更增加了探洞及返回的难度。还好一路上大家团结协作,共刻艰难,团队精神令人感动,尤其是高山流水、方圆两位老将总是冲锋在前,帮其他人搬车探路,不辞辛苦。尽管途中处处有险,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终于在下午6点20分左右平安到家,往返行程约72公里。</p> <p class="ql-block">  出发前大家一起留个影。感谢老骑友史泰龙及老魏(一帆风顺)为我们送行。</p> <p class="ql-block">途经赵庄村时,我们看到村民们正忙着修复今年7月份那场大雨冲毀了的河道及岸边设施。</p> <p class="ql-block">途经大石岩村。</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点多一点儿,我们来到了离红孩洞最近的李沟村。</p> <p class="ql-block">将车暂时寄存到此农家院,由此开始上山探洞。</p> <p class="ql-block">由此开始上山。</p> <p class="ql-block">上山途中。上山的小路崎岖不平,有的地方根本看不出是路,甚至都称不上是羊肠小道。</p> <p class="ql-block">这是土豆在途中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骑友“五一”和其他同行的驴友们。</p> <p class="ql-block">此处路旁的巨石上有人手写的“红孩洞”几个字及指路箭头,而我们几个除“没时间”外均未看到竟从旁走过,误入歧途后又折返回来。</p> <p class="ql-block">即将到达红孩洞。</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一点许,我们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红孩洞。红孩儿洞其实并不大,呈尖椒状,好似一个横躺着的圆锥,口大而尾细,近乎直线,深约二十来米。进去后里边黑洞洞的,伸手不见五指,要借着灯光,才能一睹其真容!洞内有许多经亿万年之久形成的钟乳石,我们还惊奇地发现在这漆黑的洞顶还倒垂着一只蝙蝠在打转!</p> <p class="ql-block">红孩洞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进洞探寻。</p> <p class="ql-block">洞里的钟乳石。</p> <p class="ql-block">洞顶倒挂着一只蝙蝠,您看到了吗?</p> <p class="ql-block">千奇百怪的钟乳石。</p> <p class="ql-block">一些不文明的游客竟然在这里乱刻乱划,真是令人惋惜!但愿其他驴友们能不破坏这里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出洞至洞口。</p> <p class="ql-block">这种植物叫什么?您知道吗?</p> <p class="ql-block">返程中。</p> <p class="ql-block">远望传统古村落李沟村。</p> <p class="ql-block">简单的午饭。</p> <p class="ql-block">上山探寻收粮洞。</p> <p class="ql-block">到达苦奶奶庙。</p> <p class="ql-block">站在老寨山上可望见附近的油城大坡及云梦山的南天门。</p> <p class="ql-block">探洞过程充满惊险。</p> <p class="ql-block">即将到达收粮洞。</p> <p class="ql-block">不到下午三点钟,我们终于找到了收粮洞(除五一负责看车外,我们五人都去探洞了)。</p> <p class="ql-block">坐在洞前短暂休息一下再进洞探索。</p> <p class="ql-block">  据传殷纣王当年征收百姓的粮食并存放于此洞故称收粮洞。该洞洞深约150米~200米,宽约4~5米,最高处约3~4米(约1层楼),最低处也有约1.6米。洞内只有洞口附近有亮光,再往里走就是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洞内宁静无比,只有泉水的“嘀嗒声”,简直就是心如止水的“世外桃源”。洞口内附近有一块大清时期立的石碑,碑文已模糊不清,但依稀可见大意,主要是介绍当时筹建洞内龙王庙捐资人的名单,还有一首诗是明朝崇祯四年一个叫李宇光的游客游洞时写的,因为是草书,不太理解诗意。左侧有一摩崖石刻,上刻:游收粮洞古洞流云滴玉华,琼浆金粟列仙家。鸾骖一去无消息,唯见险岩锁翠霞。崇祯四年腊日大石岩赵家庄主人,题作者的姓名处看的不是十分清楚(引自网友发布)。距洞口不远,有一座石庙,内存一个雕塑,大概就是龙王了吧。为了弄准该洞的确切深度,本人此次探洞专门从里向外数了数步数,大约有170多步。</p> <p class="ql-block">与之前略有不同的是,此时的收粮洞已有人铺成了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收粮洞里晶莹剔透的钟乳石。</p> <p class="ql-block">洞内有2个水池,池中泉水清澈见底,这是那个较大的水池,旁边还放着洗涤用的肥皂。另一个水池较小,在洞的尽头处。</p> <p class="ql-block">这是较小的水池。承接着山洞里渗出的山泉。</p> <p class="ql-block">这是洞的尽头处景象。</p> <p class="ql-block">站在老寨望灵山。</p> <p class="ql-block">体壮如牛的高山流水。</p> <p class="ql-block">返程时遭遇多处被雨水冲毁的山路。</p> <p class="ql-block">遇到危险路段,几位驴友们立刻帮土豆搬车,这份情谊岂是一个“谢”字能表达得确切?</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路都不在话下,还有什么路走不得呢?</p> <p class="ql-block">返程时即将进入水泥路。</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麦田里小麦已抽齐穗,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下午六点多一点儿回到鹤壁市新区。</p> <p class="ql-block">往返全程共约72公里(部分图片引自同行骑友,一并致谢!)。</p> <p class="ql-block">精彩瞬间回放:这是2016年4月30日本人和玉兔一起探寻收粮洞时的情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