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芳元</p><p class="ql-block">作者:芳元</p><p class="ql-block">图片:自家梅花盆景</p><p class="ql-block">背景:凛冬</p><p class="ql-block">音乐:梅花三弄</p> <p class="ql-block"> 今天给大家分享两首《卜算子 咏梅》,这两首咏梅词都是千百年来咏梅词中的佳作。一首由陆游所作,一首由毛泽东所作。陆游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词作家,一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杰作,《卜算子 咏梅》即是其中一首。毛泽东则是现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词作家,其“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所作《卜算子 咏梅》词与陆游词均是咏梅词的上佳杰作,但两词比较其意境竞有天壤之别。请看。</p> <p class="ql-block"> 《卜算子 咏梅》</p><p class="ql-block"> 唐代:陆游</p><p class="ql-block">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 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有关美德和忌妒的外国名人名言)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陆游在创作《卜算子·咏梅》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在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时,陆游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然而他身为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壮志难酬,全词以梅花自况,抒发了陆游心中的抑郁之情,也表达了陆游心中强烈的爱国之情。</p> <p class="ql-block">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竞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邻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长在荒辟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养护,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的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p> <p class="ql-block">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这就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而且,偏偏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写出了梅花的艰难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p> <p class="ql-block">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下阕则托梅言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谵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p> <p class="ql-block">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辗”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是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辗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而这“劲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佳作。</p> <p class="ql-block"> 《卜算子 咏梅》</p><p class="ql-block"> 1961年12月,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p><p class="ql-block">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于1961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写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风格,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全词运用逆向思维来立意,融合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咏梅,历来是极熟的题目,傲雪凌霜,暗香疏影,有哪位才人不曾面对这高洁丽姿,玉骨冰肌而赞唱倾倒,大做文章?在古典文章中,共有多少咏梅的篇章,这是难以做出统计,不好回答的;但要问在重要的诗人当中,有谁一生没有提到过梅花,这几乎也是找不出的。于此就可见以梅作为诗料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了。这不奇怪,出生于士大夫的文人,或抒幽情、或鸣清高、或表疏狂、或寄牢愁,总是极容易在寒梅这一自然现象中发现这些性格与精神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为什么“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词,就是其中的一篇。在词中,他表现了坚贞,表现了高标逸韵,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只能孤芳自赏,不免顾影自怜。从而就流露着感伤,表现出脆弱,这是受着时代制约与阶级局限,不能不是这样的。到了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才一下子把这个极熟的题目引进到一个崭新的崇高的境界当中。</p> <p class="ql-block"> “风雨送春归”,古人对此,曾发出多少感慨,流过多少眼泪!而在这里,毛泽东只是一个衬笔,略不费力,便收转回来:“飞雪迎春到”。是啊,春常驻人间,春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机,象征着革命带来的希望。而春到人间,则是飞雪把它迎来的。这是北国的新春。虽然“大地微微暖气吹”,仍有“高天滚滚寒流急”。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挺拔严峻的感觉,这气氛是同梅的俏丽十分协调的。不是寂寞断桥边,不是在风雨黄昏里,瞧吧:“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梅花乃是挺俏于悬崖百丈冰前。这不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吗?百丈冰是寒威,花枝俏则是对寒威的蔑视、反抗、示威、挑战,不仅如此,更进一层的胜景还在下面。不是“无意苦争春”,而是“俏也不争春”;不是“一任群芳妒”,而是“只把春来报”。把春来报,是报被那“悬崖百丈冰”所遮断的春消息,这正是蔑视、反抗、示威、挑战的具体表现。陆词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还是酸溜溜的,心头横着一个不合时宜的“我”字。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则是心里干净净的,眼前亮堂堂的,全神注望着大众,注望着未来。一是失意者的自慰解嘲,一是革命家的高瞻远嘱。其结果自然是不同的。失意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顾影自怜,孤芳自赏。革命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为民先锋,与民同乐。正是如此,等到大地春回,百花齐放,梅子便掩映在众花丛中,和众芳同笑,既在群众之前“只把春来报”,又在群众之中“她在丛中笑”。多么伟大崇高的革命家和时代先驱者的艺术形象啊!</p> <p class="ql-block"> 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梅花是两首《卜算子》共同的描写对象,对梅花的自然属性,两首词都反映得很真实,独于早春盛开,不与群芳争艳。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处世态度不同,审美理想不同。总之,世界观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岂止不同?实在是有天壤之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