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芳华,“生活永不退休,我爱我的芳华”。 我的母亲1931年出生在武汉市郊小镇一个乡镇绅士家庭,听外婆讲,母亲小时候聪敏伶俐,性格外向贪玩。外婆说,她们家在镇上开了一家鱼行,做鱼水产生意,生意忙时,母亲和我的大姨就帮忙卖鱼,一条鱼称重后心算多少钱,母亲一口清很快说出来。街坊邻居都羡慕夸赞鱼行有两个漂亮聪敏的大姑娘。外婆还讲了一个关于母亲上学的故事,母亲和我的大姨是一起上学读书,有一天放学后,两个孩子都没有回家,外婆就找到学校去看究竟,发现母亲和我的大姨及一群学生都在被罚站,我大姨看见家人来了知道自己错了急得直哭,母亲却表现满不在乎的样子,外婆问她,你怎么不哭呢,母亲回答,这么多人罚站,我才不怕呢。不同的学习态度,带来不同的结果。我的大姨读书时考取县一中,后来报考了孝感地区卫生学校,再后来成为了一名妇产科医生,我的母亲因为没认真读书,不识字,错失人生机遇。听父亲讲,有一次父亲就职的学校要招聘民办教师,家属可以优先,母亲却被拒之门外。</p><p class="ql-block"> 母亲今年九十岁了,我们从小到大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光,发现母亲只要是心情好,就会哼唱“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什么还不回村庄,汗水湿透了你的衣裳”这几句歌词,一直到现在,还是这种习惯。</p><p class="ql-block"> 对于年事已高的母亲,现在我们也只是想到给她吃饱穿暖,不要生病,保持健康,并没有关注她的心理需求,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她为什么总是哼唱这两句歌词呢?这是一首什么歌?母亲经历过怎样的时代,带着疑问,我开始百度搜索,原来她哼唱歌词来自一首歌曲《牧羊姑娘》,无意中揭开了母亲青年时代中国社会历史一角,我也饶有兴致搜索资料,展开阅读。 《牧羊姑娘》是一曲曾经风靡全国,流传世界各地的经典民歌。歌词是诗人邹荻帆在抗战时期创作,四十年代由金砂谱曲后,五十年代真正获得更大范围的流传,曲子如泣如诉地倾注对生活和知音的爱恋。上海歌唱家喻宣萱率先一唱,倾倒无数歌迷。前苏联、捷克、罗马尼亚等国的音乐演唱团争相演唱。民间传开而常常被误以为是四川、青海、或内蒙民歌。以前听妈妈哼唱这歌也是觉得很好听的。原来这首歌这么有生命力,感慨民族的才是经典的,通过妈妈喜欢的一首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三四十年代人民生活的一个状态,我重温了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最后请让我用这首歌的歌词做为文章的结尾,也是对这段历史的缅怀。</p><p class="ql-block">对面山上的姑娘</p><p class="ql-block">你为谁放着群羊</p><p class="ql-block">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p><p class="ql-block">你为什么这样悲伤 </p><p class="ql-block">山上这样的荒凉</p><p class="ql-block">草儿是这样枯黄</p><p class="ql-block">羊儿再没有食粮</p><p class="ql-block">主人的鞭儿举起了抽在我身上</p><p class="ql-block">对面山上的姑娘</p><p class="ql-block">那黄昏风吹的好凄凉</p><p class="ql-block">穿的是薄薄的衣裳</p><p class="ql-block">你为什么还不回村庄 </p><p class="ql-block">北风吹得我冰凉</p><p class="ql-block">我愿靠在羊儿身旁</p><p class="ql-block">再也不愿回村庄,</p><p class="ql-block">主人的屠刀闪亮亮要宰我的羊</p> <p class="ql-block">外婆说我的母亲年青时,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两条乌黑的大辫子,总有街坊邻居夸赞。从这张照片来看,母亲还是很洋气,不爱读书,胸前还挂一只钢笔,像个四五十年代的读书人,还很会装的,这一点我可是一点没有遗传到哟。</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她的妹妹(我的大姨)合影。她们一起读书一起长大。</p> <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有个特点,她的大脑里只记住美好的事物,开心的事情。家里啥事都不用她操心着急。这也是她长寿的因素之一。这是我妹妹的儿子在美国读博士毕业回国探亲,看望外婆,她非常开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