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歌从陕北来</p><p class="ql-block"> 祁河</p><p class="ql-block"> “上一道那个坡坡哎哟哟哎,下一道那个墚,想起了那个小妹妹哎哟哟哎,好心慌哎……</p><p class="ql-block"> 回到老家榆林,森枷与长江兄带去陕北民歌博物馆参观,正合我意。由已90岁高龄,创作出《白毛女》《南泥湾》和《回延安》的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馆名的这座金子般的民歌宝库,深深叩击着我的心扉,将人融入歌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 真格无法以笔墨来形容这座面积11800㎡、布展5680㎡的建筑,是如何容纳下近三万首歌曲,来展现这块黄土地生发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命运史的……只能跟随讲解员的解说与吟唱,任由心绪放飞于万千沟壑、窑洞梢林之上。</p><p class="ql-block">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的文化符号,饱含着陕北人的精神寄托,有着独特的人文标识。尤其是在她演绎和发展的过程中,汇入了时代主题和渗透了红色血脉,因而成为中国精神和中国元素,并唱响全中国和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 相信当代大多中国人,都是聆听着东方红成长,伴随着春节序曲欢乐,最终又为悲怆的哀乐送去另一个世界的。而这些音符和旋律,均来自陕北。也许是陕北人骨子里渗透的那种血液,我打小就学会唱《兰花花》《二月里来》《赶牲灵》《翻身道情》以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平日尤以退休后,朋友相聚,我常常能即兴唱几首《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三十里铺》以及最流行的《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心尖尖上的你》……</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要感谢榆阳区的有知之士,筹建了目前国内唯一以陕北文化为元素,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悠久历史变迁,彰显黄土地的主人们矢口寄兴、随性而歌的风姿,从而揭示黄土高原社会、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人情世故的这座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使更多的人传唱经典,庚续传统,受到启迪。</p> <p class="ql-block"> 该馆集收藏、陈列、展演、研究、传播陕北民歌为一体,兼有陕北民歌培训、体验、交流、制作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功能,还建有500人的剧场——陕北民歌大舞台。展览内容分别由《千年老根黄土里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满天星星一颗颗明》、《信天游永世唱不完》、陕北民间音乐艺术、陕北民歌研究等六个板块组成。</p><p class="ql-block"> 讲解员小马,是“亲个蛋蛋的脸盘,啊小嘴嘴甜”地道的陕北女子。听她讲解才明白陕北民歌在体材上还有号子、信天游(山曲)、小调之分;在内容上有传统生活主题和革命历史主题两大类。无论是反映生产劳动、男女情爱、民俗风情、社会斗争、倾诉苦愁、游乐自娱的传统生民歌,还是表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新生活的红色主题的新民歌,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很高的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 比如劳动号子就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锄地号子、耕地号子、踩场号子、吆牛号子和船工号子等。其中《黄河船夫曲》是20世纪40年代,由佳县黄河老船夫李思命编唱的一首船工号子,采用自问自答的格式,以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存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哎,你晓得天下黄河</p><p class="ql-block"> 几十几道湾哎?</p><p class="ql-block"> 几十几道湾上</p><p class="ql-block"> 有几十几只船哎?</p><p class="ql-block"> 几十几只船上</p><p class="ql-block"> 有几十几根杆哎?</p><p class="ql-block"> 几十几个艄公哟嗬</p><p class="ql-block"> 来把船儿搬?</p><p class="ql-block"> 这时只见一位穿着白布对襟衫子的汉子唱起这首船工号子,不由得使人跟着唱出:“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来,九十九只船来,……九十九个稍公哟嗬来把船来搬”。</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号子是陕北民歌中最具功能性的,那流传最广泛的非信天游莫属。”小马说:“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山曲,是黄土高原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随性而为的情感表达。涉及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民俗风情各个方面。她不仅为我们领唱了《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而且请出博物馆签约歌手为我们演唱了《兰花花》这首经典。还在《赶牲灵》的实物展柜前,让我搞清楚了“三盏盏那个灯”,原来就是骡马头饰上的三只小镜子,用以反射月光走夜路的。可见陕北民歌的创作流行源自于生活,非常接地气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欣赏了高吭粗犷的“山野之歌”信天游之后,小马又带着体验了委婉细腻的“里巷之曲”小调。“小调是流行在百姓生活中的娱乐、民俗、集庆等场合中的各种歌曲。又分为生活小调、丝弦小调、风俗小调、社火小调等。”原来我喜欢的《五歌放羊》《走西口》等,属于小调,而最受当地人喜欢的酸曲,也属于这个范畴。</p> <p class="ql-block"> 陕北人通常把直白表现男欢女爱、戏谑、调侃内容的民歌称为酸曲。酸曲是生长在陕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宣泄,他们通常会利用酸曲将暧昧、挑逗或男女之间那些缠缠绵绵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红公鸡毛腿腿》《拉手手亲口口》等。想不到的是榆林小曲《张生戏莺莺》竟用江南丝弦乐器伴奏,听起来是《茉莉花》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 在陕北民歌的发展过程中,鲁艺的成立和两次采风活动,开始了记录、传唱、改编,创作陕北民歌的工作。尤其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以冼星海为首的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音乐家和文学家,借助陕北民歌和陕北民间音乐元素挖掘、改编、新创出《东方红》《黄河大合唱》《拥军花鼓》《生产大合唱》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歌曲,以及《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新秧歌剧和以《白毛女》《南泥湾》《三十里铺》为代表新歌剧,使陕北民歌达到新的高度,影响到全中国。</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陕北民歌逐步走出了陕北,走向世界,飞向了太空,成为中国民歌和音乐的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改革开放以来陕北民歌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影视艺术、流行音乐、舞台艺术相互结合,通过歌手大赛、选秀节目,掀起了强劲的西北风及原生态音乐的热潮,培养和涌现出一大批新民歌歌手,迎来它的又一个发展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 在千名歌手光碟形象墙墙上,我找到了自已最喜爱的陕北民歌歌手:王二妮,贺国丰、王向荣、杨巧、冯健雪、赵大地、郭涛、柳强强、张秀田、白明理、苏文和任思谕等人,还有刚才为我们演唱“上一道道那个坡坡”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51岁的子洲农民胡俊成。</p><p class="ql-block"> 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抒发着自己的豪气冲天,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在听完一曲男女对唱的酸曲《小桃红 》后,我在文创区买了本《歌从陕北来》,力邀为我们讲解和领唱的小马签名以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回西安的路途,陕北民歌那优美的曲调和原生态的嗓音仍在耳边一遍遍地回响。有机会还要再上那儿,饕餮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也使我常常思念家乡和记住我也是个陕北娃。</p><p class="ql-block">(2022.4.30凌晨1:40草于鲁家村2500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