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故乡的那条河 --- 国画家张选民的艺术情结

再宏

<p class="ql-block">  一篇旧作,今重新翻捡来读,对国画家张兄选民的艺术之路更有新的认识,故拂尘再现,可引以对画家的又一番审视。 </p><p class="ql-block"> ——笔者</p> <p class="ql-block"> 守望故乡的那条河</p><p class="ql-block">--- 国画家张选民的艺术情结</p><p class="ql-block"> 再宏</p><p class="ql-block"> 国画家张选民的故乡、重庆沙坪坝,由沙坪坝望北,有一条蜿蜒的叫嘉陵江的河,河两岸四季青绿,它曾经湍流不息,现如今一泓碧水清波。</p><p class="ql-block"> 选民兄热爱自己的故乡,常站在沙坪坝的江岸上守望着那条河。但是,二十年过去,有人劝我去看看久违的选民,却是在北京东郊的地铁站口。</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风尘仆仆的选民,身上挂满了绘画行头、拖着因小儿麻痹带来的残腿,脸上荡满标志性的笑,迎上来连声致歉:对不起,才随小可导师山西写生回来,让你久等!他说的“小可导师”即著名中国画家,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李小可先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来到选民京郊的“工作室”,只见墙上满挂着方丈盈尺的国画新作,有的虽还没收拾题款,有的还正起稿勾皴,但如一股清风迎面扑来:士别三日,真当刮目相看!选民的画作有传统的烙印,但风格上却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个性特强、面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选民一面洗除征尘,一面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幼时,他便是个“涂鸦”爱好者,后为生活走上摄影、专业照像的道路,恰是这一谋生的职业,促成了他画艺的突飞猛进。选民自得地说,艺术本是相通的,特别同是以画面表现的摄影与绘画艺术。曾经,他常把二者的构图,光线、色彩的技法相借鉴、相交融得以互补。但他特别感悟,二者虽有相通,但绘画画面决不能如拍摄那样“忠实自然”,诚如李可染先师倡导:“西画技法融入传统笔墨造型 ,西画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的两者结合,但绝不是照搬西法为中国画。</p><p class="ql-block"> 幼时的绘画灵性与后生的摄影领悟、奠定了选民兄的绘画道路,他的画作渐受人关注了,恰在那时,他却感到越往前走、画路越难突破。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拜重庆著名山水画家陈道学先生为师,潜心研习中国画,汲其精华,为自己绘画艺术打下了坚实基础。继而他又义无反顾地进入中国书画函大学习,直接受教于雷九泰、杜显清、张春新等国画名师,并受函大总校白雪石、梁树年、黄润华等大家的画论熏染,致选民的画艺更上一个台阶,其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大展并有获奖。</p> <p class="ql-block">5860</p> <p class="ql-block">  2012年,已过天命之年的选民兄为寻求自己的绘画方向,他远离故乡北上,进入北京画院“李小可工作室”研习深造,因此有了他与小可导师外出写生创作的若干经历。选民兄感悟认为:如果我要看得更远,就得走得更远、站得更高。小可导师的国画艺术获得其父、当代中国画坛大师李可染先生的真传,并更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绘画体系。 </p><p class="ql-block"> 在小可导师的指导下,选民不吝故乡掌握的那点山水,寻李家绘画艺术发展轨迹,随导师遍访名山大川,去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在生活中寻找源泉。选民对小可导师坚信艺术创作必须紧紧依傍生活、精神和绘画语言及形式的选择和探索,艺术的表现过程就是艺术语言与心灵、血肉、精神融合过程的教诲有深刻的领悟。在敞亮的画室里,选民兄的一幅新作《山居望泉图》那雄厚、苍劲、奇峭、笔力老炼,积墨间夹皴擦晕染的手法,把北方山水的雄浑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画家兼长摄影的选民,对色彩与光线有着特殊的感受,他在谈及那幅《歌乐山居图》时说:歌乐山的变迁在他心中烙下过深深的印迹。故乡的歌乐山上、即有久远的历史残存,又有为追求新生活搭建的民居楼阁,还有为发展构建的传统厂舍,咫尺间沉淀出不同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他在写生中对此就有着强烈的创作冲动。在他笔下的《歌乐山居图》不是概念性的表达,更不是照相式的写真,而大胆地用笔墨技法、色彩、光线对比表现出画面。“画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选民兄对李可染先师早年的教导深有感触:“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更重要的还是要表现画家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的结合”“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因此,选民兄创作的《歌乐山居图》除对笔墨色彩的考究,更在意画作的立意与意境的思考,通过画面,深层地表现出时代变迁的内涵及画家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国画《歌乐山居图》</p> <p class="ql-block">  当聊及选民兄师法古人、拜谒名师、追随小可导师研习山水,但所创画作却少有他人相似痕迹?选民兄说,这正是学得先师之法。李可染先师曾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自己习画,自然有前人的基础和指引。学前人除学技法,更重要的是对其绘画思想、创作理念的学习和领悟。</p><p class="ql-block"> 已天命之年的选民兄大胆地走了出去,却并不忘却孕育自己从艺的故乡,在那幅有典型故乡元素《白云飘过吊脚楼》的画作、便明白无误地表达出画家眷念的乡情。选民兄自豪地说,自己的故乡是画家成长的沃土,远在抗战陪都时期,就曾有多位在中国画坛让人振耳发馈的绘画大师如徐悲鸿、傅抱石、丰子凯、宗其香等在那游寓数年,他们依嘉陵江山水滋养,留下过一幅幅传世佳作,好多画家艺术成就还恰在那里得以成型和升华。特别让选民兄忘情的是,1940--1946年间,先师李可染游寓在距自己家乡仅20公里的重庆金刚坡赖家桥,并在嘉陵江畔创作出《风雨归牧》、《公荫观瀑图》等一系列传世之作。1944年抗战正酣,导师李小可在重庆金刚坡出生,从那里、小可导师一路走来,至2015年9.3大阅兵、“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天安门城楼大厅展示的导师与六人合作的山水画巨作《众志成城》而令世界瞩目。</p> <p class="ql-block">  就因如此渊源,所以你追随在小可导师门下?我不禁问起,选民兄笑答,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选择吧!但无论怎么理解,我的故乡是一片滋养艺术生成的土地,无论现在我走出多远,最终也离不开我艺术生存的母体,那山、那房、那条蜿蜒川流的河,我内心深处扎入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辞别选民,来到中国美术馆“北京意象 生态密云”绘画作品展览大厅,我伫立在选民兄的那幅山水力作《守望》面前,那雄浑的山梁,残存依稀的城垣断壁,让人深切感受到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力和对古远历史“守望”北疆的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选民兄的绘画艺术“守望”着北疆,更守望着故乡里的那条河。</p><p class="ql-block"> 2015、12</p><p class="ql-block"> 重庆 古镇磁器口 红砖房</p> <p class="ql-block">《守望》选民</p> <p class="ql-block">选民老师为他的学生作画示范</p> <p class="ql-block">  又记:</p><p class="ql-block"> 时过几年,选民也如所愿、回乡守望起“故乡里的那条河”,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选民更加笔耕不辍,不断求新,不断探索,又有《胜揽古镇》《渝州唱晚》《初雪》等一批国画精品力作涌现,笔耕同时,选民还传承授教,留得桃李芬芳……</p><p class="ql-block"> 2022、4、30</p><p class="ql-block"> 重庆 南川 金佛山南坡 西来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特注:选民的导师李小可先生不幸于2021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p> <p class="ql-block">李小可先生生前照片(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工作室作画的选民</p> <p class="ql-block">国画《渝州唱晚》</p> <p class="ql-block">国画《胜揽古镇》</p> <p class="ql-block">国画《初雪》 为北京冬奥会而作</p> <p class="ql-block">选民写生 小品 习作欣赏</p> <p class="ql-block">故乡的那条河</p> <p class="ql-block">再宏 王再宏 重庆人</p><p class="ql-block">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 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重庆市作协会员</p><p class="ql-block">重庆电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重庆市美协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