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我完成《历阳诗囿》的输录、点注工作,在电脑前放松下来时,是2022年4月23日,第27届“世界读书日”。节日的宗旨,醒目地跃入我的眼帘: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习总书记致贺词:“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读书引起中华民族空前重视,真令人兴奋!</p><p class="ql-block"> 自从去年,我从李亚丁老师处得到了珍贵的《李秋水钞历阳诗囿》一书, 立刻坐起了起冷板凳,起五更、睡半夜,用了近一年时间,日日夜夜地苦战,一坐几个小时不下桌子,终于完成了《历阳诗囿》一书的输录、点校、注释工作。在完成任务,放松下来时,我很想谈谈我的感想。</p> <p class="ql-block">一、缘起</p><p class="ql-block"> 在漫漫人生中, 在茫茫书海中,必有一两本和你特别有缘,能让你眼眸一亮,激发你学习创造,影响你一生的书。《历阳诗囿》对于我,就是这样一本书。</p><p class="ql-block"> 去年年初,我在县档案馆借到了清朝官员、进士、文学家陈廷桂编纂的《历阳典录》(点校本),认真阅读摘抄。得知陈廷桂还编有一本姊妹篇《历阳诗囿》,却没有看到过。去年夏天我到丁均先生的唯丁阁,在书橱内看到了《李秋水钞历阳诗囿》影印本,请主人打开橱门,抽出来翻看,展卷李老书法,顿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爱不释手。那细如发丝,小如蚂蚁,一丝不苟的三大本密密麻麻的蝇头行书,拨灯小字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我多么想搞懂弄通这高雅书法里面的含意。一定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要不然李老不会手自抄,并抄完全书。我多想能把它借到家里来读和抄。可是我知道珍贵的东西是不能外借的。所以不好意思开口。当场用手机拍了几十页,但是全书三大本,我多么想读完全书啊!。只有求助于师哥、李秋水先生的公子李亚丁。亚丁老帅在电话中心疼地用扬州话告诉我:“我忍痛割爱,将我拥有的唯一一套父亲的手抄本影印件送给你。”因为李老把原件捐赠给和县博物馆了。我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在茫茫书海中,我有缘得到了《李秋水钞历阳诗囿》。</p><p class="ql-block"> 得到手抄本后,我有强烈的愿望,打出、点校、注释全书!不仅自己搞懂弄通,而且要把这本难得的李秋水先生抄写保存下来的,关于和县的好书推介出去。让和县人都能看到这本书。热爱桑梓,代代相传。人要有反哺之心。我是喝党的奶水长大的。要继承李老的遗志,继续李老的工作,不能让这本和州古代名人编纂的和州人的诗集失传或成为珍本束之高阁。要让更多的人能看到,为传播我县古代文化遗产,激励大家热爱家乡,了解家乡,尽一份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要搞懂弄通李老亲笔钞写的,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密密麻麻的小如蚂蚁的行书书法字,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辨认字迹这道难关。不少字是繁体字,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自造字等 ,很费猜疑。有的字认出了,想把它打出来,也很不容易。有时为找一个字,好像在哪篇文章中见过,就去找那篇文章;有时是复词,就把一个字打出,再找到那个字。为认找一个字,要用大半天,是常有的事。我沉浸在猜字的快乐中,用手机放大辨认,运用繁简字转换,有些字仍然找不到,就用手机拍照、微信询问书画篆刻家裴建华老师。我废寝忘食,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就像蜜蜂吮吸花蜜一样,就像磁石吸铁一样,一刻舍不得离开 。通过秋水钞,读古人书,辨秋水字迹,理解陈廷桂的一生收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秋水老师为了不让自己藏有的这本书失传,在1981年落实政策后,在县文化局上班时,他就用手抄写这本书留作备份,将原书孤本捐给了和县档案馆。当我快要录完此书时,我在县档案馆,见到了李老抄写的原书的尊容。幸亏李老抄下这孤本,字迹个个清楚,笔画毫不含糊。而原书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有的脱落,湮灭,不是像李老这样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样懂诗的人是根本无法辨认的。从李老钞的作品中,我能体验到抄书他的快乐。抄书,手到、心到、脑到,收益最大,快乐最多。年轻时,他在我县濮集周集村时,村民们总是看到他黎明窗前的灯光。在一个个不眠之夜里,他从附近的何家、曹家借来好书手自抄。他有《借书》一诗:“朔风卷地雪花飘,借得新书手自抄。谁念寒冬破屋里,一灯如豆到深宵。”“《史记》《汉书》才了手,美人香草又《离骚》”。正如我县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所说:“抄书手生茧,照书眼如烛。”我在输入这本书时,也体验到了快乐。一看到和州地名眼睛就发光。读到诗中家乡的人和事,情和景,感到很新亲切。我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一辈子奔波在这块土地上。原来这块土地有多么地可爱!这块土地上曾产生过这么多了不起的人!这本书是最好的乡土教材。读了这本书,更加了解、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从古至今,我们和县人才辈出。我很有幸,结识了被人们称为“深山里的幽兰”,“空谷无人也自芳”的谦谦君子恩师李秋水,他鼓励我的话语一直响在我的耳边,使我能完成这项繁难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2008年12月28日,李秋水先生86岁时,我第一次踏进了他扬州的家门,我说想要采访他时,他说:“感谢家乡人民的抬爱,自己只不过是读了几年私塾,没有什么成就。人家的作品是不朽,我的作品是速朽。”他的谦虚感动天地。我说:“早认识您就好了。”他说:“不迟,不迟,来日方长嘛!”没想到,果应验了他的话,我从此得到他十年的教诲。我古文底子差,自卑得不行,说小时没有机会好好读书。他说:“学问有多种,你能写好文章报道也是学问。”他鼓励我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你追求的也是一种道,为达理想和目的,就转化为力量。曾国藩说:‘精神越用越纯’,看到你采访追求的精神我很感动。一种爱好兴趣,就产生一种力量,成绩显著。”他曾给我看过一张泛黄的清朝人打扮的照片,告诉我,这就是他的启蒙老师偰斋公。信笔写下了他的自作诗:“感恩公是启蒙师,垂老已成两鬓丝。长记清真寺外路,夜归踏</p> <p class="ql-block">月课唐诗。”把我带到了他的难忘的童年求学岁月。他最难忘的是恩师、外舅(岳父)林散之,“追陪杖履,近五十年”,鼓励他“咬得菜根甘苦见,磨穿铁砚事功成”。第一次见面他就给我写下了赵朴初赞林散之的诗:“万里行程万卷书,精心博学复奚如。蚕丝蜂蜜成良喻,岁月功深化境初。”他告诫我:“经典文篇要熟读,唐宋八大家文章,不光要熟读,最好是朗诵。四书五经要熟读。苏东坡对《汉书》能篇篇默写,杜甫能熟背萧统的《文选》。”他还不断写信鼓励我:“您的文章,写得通顺,晓畅,真率,能把心里的话表达出来 ,很不简单。学任何东西,只有学深入进去,未有不学而能者也。”并告诉我,林散老常常说:“我没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就是勤奋。现代人的聪明才智一点也不逊于古人。不及古人处,就是不读书或少读书。全社会都要养成勤奋读书的习惯,民族才有希望!”能得到李秋水先生教诲,我是多么幸运啊!</p> <p class="ql-block">二、陈廷桂其人</p><p class="ql-block"> 《诗经·小雅·小弁》(弁:biàn,诗小序的意思):“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来借指故乡。在我们和县历史上,从来不缺少热爱桑梓的文人。和人纪和事,明张广汉有《乌江遗事》,戴敬夫(戴重,字敬夫),有《和阳开天记》,但是均已失传。而清朝官员和州人陈廷桂,万卷撑肠,工作之余,日以蒐( sōu,同“搜”)罗志乘为务。正如他自己所说:“余之于桑梓,亦自谓勤且笃矣。”</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接触到陈廷桂这个名字,是通过散老的诗。林散之 在1941年秋,44岁时 ,陈廷桂离世近一百年时,写下了《秋日谒陈梦湖先生墓》。诗序:“历阳陈廷桂,号梦湖,清传胪(传胪:清代科考,进士一甲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据秋水老师说和州人常说”百年三进士,千载一传胪。”指的可能就是陈廷桂),著《历阳典录》。”</p><p class="ql-block"> 全诗如下:"南斗(南斗:二十八宿中的斗宿,与北斗星相对,因在南方,称南斗)来瞻身后光,夕阳断冢卧平岗。麻湖(麻湖指代和州,过去曾陷为麻湖)有志存诗囿,先生征辑历阳诗始于唐,止于清。为诗囿若干卷。桂树多阴荫草堂。其堂曰“香草堂”,一曰“桂树堂”。一代衣冠名自永,百年风雨梦空长。乾隆往事谁能记?正是秋田稻又黄。”诗中抒发了对陈梦湖的深远哀思和深深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据 百度介绍:“陈廷桂 (1768—1842),清朝文学家。别名梦湖,今安徽和县历阳镇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律例馆纂修,员外郎,云南及江西副考官,湖北安襄道按察使,陕西按察使,太仆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等职。著有《历阳典录》、《滇程日记》、《豫章行记》、《沈阳于役记》、《江汉行程录》、《秦三绝录》等。晚年回归故里著有《笋根杂录》、《历阳诗囿》、《年谱稿》,并重修《和州志》。”</p><p class="ql-block"> 陈廷桂先生对和州典籍、文献之保存,可谓功莫大焉。如《历阳遗音》、戴重《河村集》等诸多文献均已亡佚不见,今只可藉此书窥其一斑。</p><p class="ql-block"> “从来海内知名士,须读人间未读书。”据史料记载,陈廷桂读过的书,汗牛充栋,他还把朝庭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如他所说:“予癖嗜典籍,除所自储蓄皆徧育诵外,凡友朋插架者,无不借而读之。”《历阳诗囿》中有清朝举人施履祥《题陈梦湖借书图》诗,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镜头和史料:</p><p class="ql-block"> “高斋明净光如沐,草长花香初罢读。画手经营下笔工,能使缥缃(缥,淡青色;缃,浅黄色。古时常用淡青、浅黄色的丝帛作书囊书衣,因以指代书卷)声满屋。主人好书贪复贪,肴馔百家无剩馥。借来秘本广搜讨,一瓻(yī chī ,指酒一瓶。古人借书,还时以酒一瓶为酬。瓻,酒器。后“瓻”讹为“痴”,故有“借书与人一痴,借得复还为一痴”之谚)暇日呼银鹿(yín lù,颜真卿的家僮名。 后用以代称仆人)。此间藏弆(jǔ收藏;保藏)复有几,倒箧倾箱快转轴。惠施五车李万卷(北宋丞相李万卷校勘书籍),仓开曹氏厨空陆。亦有碑呈宛委(宛委山。传说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因以借喻书文之珍贵难得)文,将毋(wú,不要)塚见安釐(xī,同“僖”)竹。“</p><p class="ql-block"> 他的好友邱超,在《题陈子犀借书图小照》诗中也写道:“ 少有书痴目,年时更若何。百城高自拥,万卷读还多。岂以夸繁富,兼能订舛讹(chuǎn é谬误;差错)。春明坊(北宋东京春明坊)许借,闲载一瓻(指酒一瓶。古人借书,还时以酒一瓶为酬)过。”</p><p class="ql-block"> 据李老介绍, 陈廷桂出生在贫苦人家,祖辈理发为生,但却培育出了读书的种子。他的父亲陈国风所作的《桃花坞怀张籍》诗,抒发了对家乡名人唐朝诗人张籍的无比敬佩之情怀:“携筇野老指遗迹,国子先生司为张。先生昔时称老宿,骚坛巨公敛手服。诗卷长留天地间,名篇妙制今犹读。乐府新声百代传,五丁手辟蚕丛天。仲初(王建,字仲初)同调犹居后,白傅(唐诗人白居易的代称。白晚年曾官太子少傅,故称)高名合让先。泰山北斗韩夫子(韩愈被称为文坛上的泰山北斗),起衰八代谁能比。飞霞作珮高颉颃( xié 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先生之人可知已。我来吊古发长吟,蔼蔼春云何处寻。庭阶苔藓土花绣,门巷荆榛落叶深。荒山曾比桃源路,碎锦明霞红万树。当年东野(孟郊,字东野)寄游踪,异代庆湖(贺铸 ,北宋词人。号庆湖遗老)留好句。兔葵燕麦不胜秋,何物桃花名久留。兴发正吟《节妇曲》,夕阳红上镇西楼。“</p><p class="ql-block"> 陈廷桂的兄长参予负责修学宫,即我县的孔庙。旧时,孔庙往往就是地方上供子弟读书的场所,故又名学宫。他也很爱诗。陈廷桂诗话中介绍:”先兄虑诸君荒于期,集约其与同事桂溪、简生、文岑诸人,联吟社戟门之内,终日捻鬚,抵暮而散,不倦也。以孟蓴庵(字成儒)为之职志,诸老皆年长于孟,而彬彬执弟子礼,称曰‘先生’而不名,故所诣日进云。“可见古和州人爱诗学诗,崇尚文化、尊师重</p> <p class="ql-block">教、民风纯朴也。</p><p class="ql-block"> 在《历阳诗囿》书的结尾处,陈廷桂有《编历阳诗囿竟因题 》诗 :” 萧条枌社(fén shè,指汉高祖的故里。泛指家乡﹑故里)蔓寒烟,谁向丛残问古贤。惭愧新都老诗史,嫏嬛(láng huán嫏嬛,传说中是天帝藏书的地方。后泛指珍藏书籍之所在。也借指仙境)百卷括西川。杨慎撰全蜀艺文志七十六卷。 桑梓关情少日多。瑶函(yáo hán玉制的书套。佛家、道家用以贮藏经文、符箓。 泛指珍贵的典籍)今日聚簪珂。一池春水风吹皱,何事干卿费网罗。里巷儿童习尚漓,典型无复昔人遗。痴情不独矜高唱,先辈风流俨在兹。</p> <p class="ql-block">三、诗无达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才女蒙曼在讲《唐诗三百首》时,反复强调说:“诗无达诂”。犹如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诗的模糊性带来丰富性。</p><p class="ql-block">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和县历史长空,星光璀灿,文化昌盛,诗人辈出。古有张籍、张孝祥,今有林散之。近代文人雅士,结社吟诗,活动于戟门之上。他们秉承“诗必有为而作,诗中须有我在。”的宗旨,和人纪和事,他们的诗作,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有深刻的内涵。。留下了许多愤世嫉俗的诗篇,能给后人以警醒。如“宁附乔松朽,不栖恶木荫。”同时诗人们拥有高雅的精神世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烟云供养。“意与静禽会,冥悟太古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山水田园诗篇。如清朝赛德玉:“遥峰沉白日,空江余清辉”。像这样的振聋发聩的诗句,比比皆是。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水,热爱家乡。正如诗人所说“鸟乐故巢,人乐故土。”张孝祥”梦到家园归自好,起寻官路去何长。“留下了一首首美丽的诗篇,给我们带来了一幅幅画卷,就像珍贵的电影镜头。读他们的诗,犹如听他们在唱心底里的歌,有时浅吟低唱,有时引吭高歌。有时飘落零离,有时花好月圆;有时柔情似水,有时悲愤激昂。陈国风有诗句:“更喜谪仙楼在望,隔江酬和一觞飞。”想象力多么丰富!我县镇淮楼上所留下的一首无名氏的楹联“登楼高呼太祖在,隔江招手谪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仅要拥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还要拥有一个想象的浪漫的诗的精神世界。这样生命才不至于平淡,生活才不至于单调。古代人生活单调,文化生活贫乏和枯燥,没有电影电视,人不同于动物,是要有精神的。于是从和县猿人起,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产生了诗歌这一文学形式。一代代人读诗、写诗,乐此不疲。为人类留下了许多的精神财富。 秋水老师曾告诉我,他自己心中一直有一小块诗的园地。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常以默读旧体诗自娱。并说诗可以解忧,诗可以疗贫,旧体诗的功用大矣!</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培养一颗诗心。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心多么愉悦,诗心多么美丽。林散老的学生,诗人单人耘说过:“诗人们用诗留住了他们所经历的人生神奇美丽的光影。” 总之,读这部诗集,能认识了解和县许多的古人,名人,诗人。看到和体会到和州古人眼里那么多情,那么多景,那么多事,体会到诗人高雅的情怀,丰富的内心世界,无边的想像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个永远也学不完,挖掘不完的宝库。读它使我们永远忘不了根的情节。了解古人生活的酸甜苦辣,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美好。当然由于受时代的局限,诗中也有极少的封建的糟粕,如宣传烈女、愚孝等。但暇不掩玉。读者自会甄别。</p> <p class="ql-block">四、我在成长</p><p class="ql-block"> 薛从军教授说的一句话,值得我牢记一辈子。他说:注一本书就是一个学习、提高、成长的过程。很高兴我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但我觉得我仍是一名小学生,在不断学习,仍在成长之中。我虽不完美,但我仍在进步。如果我不学习,不努力,我会更加落后。感谢各界领导和朋友对我的鼓励支持和培育。我的力量很有限,算不了什么。但是我可以为继承和传播和州历史文化添一把柴,续一把火,让家乡文学的火种进一步发扬光大。因水平有限,一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注释部分谨供参考。好书是要反复读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注一本书也是我的学习和补课过程。学注了《历阳诗囿》,我再回头读散老的《江上诗存》,会懂得更多一些,理解得会更深一些。读一本好书也需要一个过程。毛主席一辈子都在读《红楼梦》。秋水老师告诉我:“林散老86岁还在读唐诗,读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他少年时读,晚年时读,不知读了多少遍,读一次有一次新的收获,百读不厌。快到九十岁时,还在一字一句认真阅读《两当轩诗钞》( 清黄景仁撰)。”</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26日完稿于小康村宿舍</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