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佛香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香阁为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也是我国古建筑楼阁代表作之一。佛香阁高41米,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内的“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也叫“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铜胎贴金,高五米,重万斤,有12面,24只手臂,头上还有一尊小坐佛,脚下踩着千瓣莲花。阁内还有 八根巨大的铁梨木巨柱支撑,从而使得佛香阁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后,依然完好的屹立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p><p class="ql-block"> 昆明湖作为颐和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地约220公顷,是全园总面积的3/4,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比北京城的历史还要长。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以为母祝寿、兴建水利、操练水军为名,在此大兴土木建造清漪园。乾隆为了给母亲祝寿,还把这个近3000亩的水域修成了一个寿桃形的湖泊,并将原名瓮山泊改名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p><p class="ql-block"> 仁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在此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仁寿门】</p><p class="ql-block"> 仁寿殿的殿门属规格较高的槅扇门,格扇门四角及两侧中部雕花贴金,扇门上半部是空透的菱花格心,下半部是实心裙板,板上浮雕如意纹。</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上方悬挂匾额“寿协仁符”,楹联: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日临黄道暖景测南荣。</p> <p class="ql-block">【玉澜堂】</p><p class="ql-block"> 玉澜堂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一座规整的四合院落,其名取自晋代陆机诗句“玉泉涌微澜”。檐柱上楹联:渚香细裛莲须雨,晓色轻团竹岭烟。玉澜堂在清漪园时是一处书斋,也是帝后游园时的休息场所。慈禧重修颐和园将玉澜堂作为光绪皇帝的寝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冬季被幽禁在中南海,夏季被幽禁在玉澜堂。为了惩治和防范光绪,慈禧命人将院中多处通道砌砖墙封死,现在东、西配殿内的砖墙,便是当年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玉澜堂 海棠</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p><p class="ql-block"> 乐寿堂是慈禧太后园中居住的寝宫,为园内生活区的主体建筑。“乐寿”取《论语》“知者乐,仁者寿”之意。乐寿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乐寿堂阶前对称陈列着铜鹤、铜鹿、铜瓶,是取“鹿”“鹤”“瓶”的谐音,寓意“六合太平”。堂前还栽种了玉兰、海棠、牡丹(现移走),寓意“玉堂富贵”。这里还是中国第一间通电的房子,慈禧太后给电灯起了个中国名:五彩茄子。</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 秋</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 玉兰</p> <p class="ql-block">【宜芸馆】</p><p class="ql-block"> 宜芸馆是光绪的皇后隆裕居住的地方。隆裕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太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之前慈禧下令由溥仪来继承皇位,隆裕为皇太后,像她当年那样“垂帘听政”。可惜好景不长,1912年他的皇位就被废除了。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隆裕在故宫养心殿发布诏书,宣布末代皇帝溥仪退位,结束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p> <p class="ql-block">宜芸馆 玉兰</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建筑群】(网图)</p><p class="ql-block"> “四大部洲”是一组建于清代乾隆时期的皇家寺院。四大部洲的建筑平面分别为正方、三角、圆、半圆形,以对应地、火、水、风。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有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南瞻部州、北俱卢州,还有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州,在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黑、红、绿、白四座梵塔。汉藏结合的四大部洲建筑群,是清朝政府推崇佛教,加强民族融合的政治体现。</p> <p class="ql-block">【香岩宗印之阁】</p><p class="ql-block"> 位于万寿山后山中轴,于乾隆年间,仿照西藏桑耶寺而建,是四大部洲寺庙群的主体建筑。当时它是一座三层高阁,1860年英法联军毁坏后,光绪十四年重修颐和园时改建为单层佛殿。</p> <p class="ql-block">【香岩宗印之阁】</p><p class="ql-block"> 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两侧供奉十八罗汉。阁东、西各有三间硬山顶建筑,坐南朝北。</p> <p class="ql-block">【智慧海】</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最高处的一座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玻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玻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画的千余尊玻璃佛更富特色。</p> <p class="ql-block"> “智慧海”一词是佛教用语,本意是赞誉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p> <p class="ql-block">【德和园】</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光绪十六年(1891年),三层的大戏楼巍峨高耸,是中国古代宫廷戏楼之最,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常在此观剧,晚清一大批名伶在德和园舞台上唱作技艺得到进一步锤炼,促成了中国古代宫廷戏剧演出的最后一个高峰的形成。大戏楼成为中国京剧发展与成熟的重要舞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p><p class="ql-block"> 苏州街也叫买卖街,仿建苏州运河沿岸的商铺,全长300米,一水两街,设有六十多处铺面,街中酒楼、茶馆、当铺、钱庄、药店、印书局、小吃店等一应俱全,街内使用清代货币进行交易,可使用人民币兑换成元宝和铜钱,再现了十八世纪中叶的商业文化。</p> <p class="ql-block">【耕织图景区】</p><p class="ql-block"> 耕织图是颐和园历史上重要的景观建筑之一。乾隆十六年(1751年)奉旨将织染局由皇城内移于万寿山之西,与稻田毗邻,立石曰:耕织图。1998年颐和园有重点地恢复清漪园耕织图景区和昆明湖水师学堂的部分景观,使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更加完整。</p> <p class="ql-block">【蚕神庙 】</p> <p class="ql-block">【澹宁堂】</p><p class="ql-block"> 澹宁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994年颐和园按原址进行了复建。当年,主楼上层云绘轩,是以藏书为主,下层随安堂是乾隆的书房。复建后的澹宁堂,随安堂没有按照原样布置,而是在里面展出明、清宫廷家具。</p> <p class="ql-block">【清华轩】</p><p class="ql-block"> 在乾隆时期叫“罗汉堂”,是一座寺庙型建筑,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期慈禧太后在废墟上建造了一组双四合院形式的居住建筑,命名为清华轩,轩名出自东晋文学家谢混《游西池》“水木湛清华”的诗句。东院内被烧裂的卧碑,记录着五百罗汉的形制和乾隆平定准葛尔叛乱碑记。2007年,院中正房内布置“颐和园老照片展览”,展出颐和园收藏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照片一百多幅。</p> <p class="ql-block">山色湖光共一楼 玉兰</p> <p class="ql-block">【绣漪桥】</p><p class="ql-block"> 绣漪桥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绣漪桥的造型仿造江南水乡的单孔石桥建造,桥身高跨在昆明湖流入长河的出水口上,当年北京的老百姓都习惯地把它叫做“罗锅桥”。那时,清朝帝后到清漪园游览时,经常从西直门外依虹堂乘坐画舫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园,故绣漪桥采用高拱的单孔形状,便于画舫顺利通行。</p><p class="ql-block"> 绣漪桥不仅形态秀美,栏杆制作的也非常精美,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桥身两侧刻有一幅对联,均是乾隆皇帝撰写。</p> <p class="ql-block">绣漪桥 春</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p><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长150米,堪称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桥的栏杆望柱上,精雕细刻着544只生动可爱,形态各异的小狮子。为什么要建十七个桥洞?是因为要满足帝王对“九”这个特殊数字的要求,“九”是极阳之数,从桥中间的桥洞往两边数,算上中间这个桥洞,两边都是九个桥洞。桥中间桥洞的南北两面,镌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匾额,分别是“灵鼍偃月”和“修蝀凌波”。</p> <p class="ql-block">【凤凰墩】</p><p class="ql-block"> 凤凰墩上栽种了许多垂柳与梧桐,暗合“要使登临高著眼,梧桐应有凤凰栖。”清乾隆时期仿无锡运河中的黄埠墩而建。岛上原有一座会波楼,楼顶立着一只镀金铜凤凰,可随风转动,预测风力大小。道光年间因财政拮据,无力维护而废弃。现在的亭子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风雪凤凰墩</p> <p class="ql-block">【大铁牛】</p><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东端昂首安卧着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铜牛,它于1755年铸成。传说在远古时代,牛是一个防洪的象征。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每当洪水被控制住了,人们就把铁牛放置在河床上。到唐代、清代就改放在了河岸上。当年乾隆将其点缀于此,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镇压水患,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祥福。</p><p class="ql-block"> 传说,昆明湖好比银河,东堤的铜牛象征牛郎,西岸的耕织图象征织女,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的美丽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平桥】</p><p class="ql-block"> 知春亭平桥原建筑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知春亭时,修了一座平桥,桥下七孔,花岗岩桥墩。</p> <p class="ql-block">【养云轩小石桥】</p><p class="ql-block"> 葫芦河上的小石桥,长约七米,只起到点景作用。桥为汉白玉单孔拱桥,虎皮石桥体,桥头有抱鼓。</p> <p class="ql-block">介寿堂门外 紫藤</p> <p class="ql-block">【金水桥】</p><p class="ql-block"> 金水桥位于排云殿建筑群第一进院落,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修建。金水桥是当年大臣们给慈禧祝寿行礼的分界线,桥以北是一品大臣行礼的地方,以南是二品大臣行礼的地方,而三品以下的文武百官,只能跪在排云门外。排云门外还有“十二生肖石”,据说,象征全国人民都在向慈禧太后祝寿,因为谁都逃不过这十二属相。</p> <p class="ql-block">排云门东侧 楸树</p> <p class="ql-block">【清华轩石桥】</p><p class="ql-block"> 清华轩院内,罗汉堂前八角莲池上的一座汉白玉单孔石桥,花岗岩的桥体,拱顶有兽,云头望柱,瓶(平)安如意,雕空心栏板。水池周围均有与桥栏相同质地的护栏。从桥上穿过,即到达清华轩正殿。</p> <p class="ql-block">【石舫】</p><p class="ql-block"> 石舫最初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原来上方是一个中式风格的木制结构,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把中式舱楼改成西式舱楼,全长36米,船体由巨石雕凿而成,改名清晏舫,寓意河清海晏,也就是天下太平。</p> <p class="ql-block">【荇桥】</p><p class="ql-block"> 石舫北面有一座长方形的重檐桥亭,即荇桥。桥下有三孔分水桥洞,中间的桥洞宽大、高敞,可以通行尺寸较小的画舫。荇桥东、西各建一座四柱冲天牌楼,牌楼上面的石额镌刻着乾隆皇帝的题字,东面牌楼石额两面题字“蔚翠”“霏香”,西面牌楼石额两面题字“烟屿”“云岩”。</p> <p class="ql-block">【半壁桥】</p><p class="ql-block"> 穿过宿云檐的门洞北行,后溪河上有一座半圆形的石拱桥,就是半壁桥。此桥为清漪园时的建筑,桥拱高大,桥下可行皇帝的画舫。桥上连接南北御路,是通往万寿山西部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林彪桥】</p><p class="ql-block"> 半壁桥的旁边还有一座用水泥建造的相对平缓的桥,它有一个名字叫林彪桥。wg时期,林彪来园,因乘车无法进入前山一带游玩,于是就在半壁桥的东边,新建了这座上面可行车的水泥桥,同时又开辟了一条与之相应的道路,它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西堤春色</p> <p class="ql-block">西堤秋景</p> <p class="ql-block">【界湖桥】</p><p class="ql-block"> 界湖桥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修。桥北的路和北如意门、后山的路连通,过界湖桥南行,就是堤花岸柳的西堤。</p> <p class="ql-block">【豳(bin)风桥】</p><p class="ql-block"> 豳风桥是西堤上的第二座桥,乾隆皇帝将它命为桑苧桥。咸丰十年(1860年),桑苧桥被英法侵略者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新修建后,改名豳风桥。</p> <p class="ql-block">【玉带桥】</p><p class="ql-block"> 玉带桥是西堤第三座桥,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整座桥体采用青白石和汉白玉两种石料精雕细刻而成。其样式有别于其它五座桥梁,为高拱形单孔石桥。“长堤虽不姓髯苏,玉带依然桥样摹”。从乾隆皇帝的诗中可知,玉带桥的式样摹自杭州西湖苏堤上的桥形。玉带桥东、西桥身上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联句,桥上正中的栏板上还镌刻着“玉带桥”匾额。</p> <p class="ql-block">【镜桥】</p><p class="ql-block"> 镜桥位于西堤中部,八方重檐攒尖式桥亭,不仅造型新颖,名称也颇具匠心。过玉带桥南行至镜桥处,内湖与小西湖隔堤相映,桥亭倩影映入水中。乾隆皇帝曾巧借李白诗曰“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意境为桥名,并和以儒雅之诗:“落虹夹水江南路,人在青莲句里行”、“若道湖光宛是镜,阿谁不是镜中人”。</p> <p class="ql-block">镜桥 春</p> <p class="ql-block">【练桥】</p><p class="ql-block"> 练桥在镜桥之南,为西堤第五座桥。此桥一改前面桥亭的式样,建成一孔桥洞,上面点缀一座四方形的重檐攒尖亭。练是白色的丝织品,此处形容湖水清净如练。南朝谢眺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桥具有开阔观赏视野,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畅观堂、藻鉴堂岛等环桥景致都能一一收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柳桥】</p><p class="ql-block"> 柳桥,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柳,让人想起来绿色、生机和活力。柳桥虽得名于柳色,但究其创意,还有几分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柳桥 春</p> <p class="ql-block">【知鱼桥】</p><p class="ql-block"> 知鱼桥是谐趣园里重要的点景建筑,桥身平直,贴近水面,栏杆低矮,便于凭栏观鱼,坐赏园景。站在桥上可以俯看红鱼悠游,与杭州西湖的花港观鱼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 知鱼桥的名字取自《庄子.秋水.濠上》中庄子惠子过桥观鱼时互相辩论的典故。庄子高兴地说:“请看水中的鱼多快乐啊!”惠子诧异地问道:“你不是鱼,为何知道鱼快乐呢?”庄子便反驳道,你不是我,你怎知我知不知鱼快乐?辩论富有哲理性,给人以启迪。</p><p class="ql-block"> 该桥桥柱上还刻有乾隆皇帝数首和知鱼桥有关诗作及唱咏风景的联句。</p> <p class="ql-block">【长廊】</p><p class="ql-block"> 长廊东起邀月门,“邀月”二字出自我国的著名诗人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的名句而得名。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全长728米,共273间,由东向西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亭,1990年被“世界吉尼斯大全”评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画廊。廊内外彩画多达14000余幅,内容包括草木花卉、人物故事、山水风景。其中人物故事大多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长廊就如同一幅历史画卷,在饱览颐和园湖光山色的同时,更获得了文化修养的陶冶与启迪。</p> <p class="ql-block">邀月门前玉兰王</p> <p class="ql-block">长廊外 榆叶梅</p> <p class="ql-block">【留佳亭】</p><p class="ql-block"> 长廊中,自东向西依次建造了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亭,四亭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但因各亭的建筑位置及周围的环境各异,所以每座亭子的景观内容与观赏角度也各有千秋。乾隆皇帝题《留佳亭》曰:“是亭曰留佳,盖因纳赏起”。</p> <p class="ql-block">【寄澜亭】</p><p class="ql-block"> 寄澜就是寄情感于波澜之间。亭内悬有“烟霞云成”“夕云凝紫”两块慈禧太后御笔之宝的匾额。佛香阁框景于亭内,故亭北匾书“华阁缘云”。</p> <p class="ql-block">【秋水亭】</p><p class="ql-block"> 秋水亭是长廊中第三座观景亭。由此南望,昆明湖的境域更加开阔,水天相映,一片汪洋。</p><p class="ql-block"> 亭北檐匾曰:“三秀分荣”,端丽华美的佛香阁,被誉为一年三放的神异灵芝,第三次绽放在秋水亭中。</p> <p class="ql-block">【清遥亭】</p><p class="ql-block"> 清遥亭的名称原是乾隆皇帝所赐,慈禧太后重修后写了两块带清字的匾额,东曰:“云郁河清”,西曰:“俯镜清流”。明赞湖水,暗誉时政。匾上的落款是“慈禧太后御笔之宝”。</p> <p class="ql-block">【石丈亭】</p><p class="ql-block"> 宋朝书画家米芾,做濡须太守时,听说河边有块怪石,命人移入府内,见到奇石后,他立刻去袍摘帽,跪拜石前,呼为石丈。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时,搜寻到了这块“岳立真堪称丈人”的太湖石。为了不让人一览而尽,便将其安置于庭院之中,“但使目与檐齐,不见石丈人之脱巾露顶”。</p> <p class="ql-block">【重翠亭】</p><p class="ql-block"> 重翠亭坐北朝南,歇山灰瓦,是一座三间八柱的敞厅式建筑。清漪园时期的重翠亭是一座有门窗的房屋,亭中安设造神台,供奉镌胎文殊菩萨,香几上有一座青绿三足铜鼎……。可惜,这些物品与建筑都遭到了英法侵略者的焚掠。光绪时期重建,将重翠亭改成了一座敞亭,亭西面山石上镌刻有“栖霞”两字,出自慈禧太后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荟亭】</p><p class="ql-block"> 荟亭结构非常巧妙别致,是两个六方形的攒尖亭连环组合在一起,远望如同两个小蘑菇生长在四周繁茂青葱的树木之中。荟亭建于光绪年间,荟是草木茂盛的意思,建筑的字面含义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p> <p class="ql-block">【兰亭】</p><p class="ql-block"> 兰亭表达了对乾隆皇帝书法的赞誉。亭内保存着乾隆皇帝手书的寻诗迳石碑一方,上刻描写寻迳景色的五言律诗一首,作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诗的内容是:</p><p class="ql-block"> 岩壑有奇趣 烟云无尽藏</p><p class="ql-block"> 石栏绕曲迳 春水漾方塘</p><p class="ql-block"> 新会忽与此 幽寻每异常</p><p class="ql-block"> 自然成迥句 底用锦为囊</p> <p class="ql-block">【四方亭】</p><p class="ql-block"> 用人工方法在岩石上堆造的一座高耸的假山。此亭高居山岩之上,可以远眺田园景色,俯听溪流清韵,是谐趣园中一处位置极佳的观景场所。</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西北的湖岸边,一座平桥连着一个探入湖中的小岛,岛上建有一座高大的重檐攒尖四方亭,檐下悬挂着慈禧太后的御笔“知春亭”。清漪园时,乾隆皇帝多次登临,赋诗:</p><p class="ql-block"> “湖心亭子原依旧,</p><p class="ql-block"> 春不期知亭自知”。</p><p class="ql-block"> 此亭是颐和园里最先感知春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p><p class="ql-block"> 廓如亭是中国古代园林中最大的一座亭式建筑,俗称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2年),亭内的枋梁上现挂有八块木匾,其中有两块是乾隆手书诗句。体量巨大的廓如亭与水面上十七孔桥以及南湖岛上的望蟾阁,共同构成了一幅巨型画作,高楼、长桥、巨亭,三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