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古风什刹海

乡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嘉平二年(250年)征北将军刘靖驻守蓟城时,命军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开车箱渠、导高梁河水灌溉。高梁河水系下游即今什刹海一带。[2]</p><p class="ql-block">13世纪,蒙古灭金在的宫殿毁于大火,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刹海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是紧傍积水潭而选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墙位置是依积水潭东南岸的距离而建的。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3] 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什刹海</p><p class="ql-block">明中叶什刹海水面稻田增加而湖面锐减,在德胜桥东南,开挖一条直通下游水面的渠道岔河,与后海隔开,积水潭水由岔河直流到前海,南经西压闸入皇城,同时向西北,过银锭桥倒流入后海,形成“银锭观山水倒流”的景观。</p><p class="ql-block">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内城由各旗分别管辖,今什刹海地区属正黄旗。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疏浚什刹海。</p><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对什刹海进行了清淤工作,又在岸边上建立了水泥栏杆。</p><p class="ql-block">1992年北京市政府将其定为历史文化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之夏—银锭桥 </p><p class="ql-block">  “沐雨经风银锭桥,京城一景亦堪骄。远看苍郁西山秀,哨鸽迎眸上碧霄。”这首诗吟咏了京城一处著名的水文化遗产——银锭桥的绝妙风景。</p><p class="ql-block">  银锭桥是一座汉白玉石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交汇处,始建于明代,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银锭桥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长约12米,高、宽均约8米,跨径5米。桥上有5块汉白玉材质镂空云花栏板及6根翠瓶卷花望柱,整体呈现出一种小巧玲珑的感觉,有着皇家园林景观的独特与秀丽。</p><p class="ql-block">  银锭桥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银锭桥的桥身很短,两边的八字翼墙很长,从高处俯视,就像一只倒扣过来的银元锭宝;另一种说法是当年在翻修银锭桥时,发现桥下柏木桩之间是用银锭锁固定的,故而称之为“银锭桥”。现存的这座桥是1984年新建的,桥身的正面镌刻着由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p><p class="ql-block">  金元时期,什刹海原为一片汪洋水泊,水面面积远大于现今。明代初期,上游水源减少,水泊逐渐萎缩成三片,即什刹海的前海、后海和西海,三海之间水道相连。明朝永乐年间划定北京城内街道格局时,规定凡遇跨河处必修桥,连接前海、后海的银锭桥即始建于此。</p><p class="ql-block">  银锭桥为前海南端去往后海西端的必经之地,且其所处什刹海地区风光旖旎。自建成起,银锭桥就成为京城一处知名的人文胜迹。关于银锭桥的记载不绝于史,《帝京景物略》记载:“崇祯癸酉岁(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深冬,英国公乘冰床,度北湖,过银锭桥之观音庵,立地一望而大惊,急买庵地之半,园之……西接西山,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历史上什刹海地区曾有李广桥、德胜桥、西步粮桥等数十座古桥,随着岁月变迁,这些桥大多破败消失,唯有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深厚的银锭桥长盛不衰,成为什刹海地区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银锭桥所在的什刹海风景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广阔湖面漾起层层碧波,岸边郁郁葱葱的垂柳挺拔而生,璀璨晚霞铺展在水面上,就如同撒下的红宝石一般。银锭桥横跨在什刹海前海、后海连接的细脖处,地势高隆,连通南北,湖面水波粼粼,金光闪闪,杨柳夹岸,郁郁葱葱;桥边胡同密集,古宅相拥,古韵悠然。站于桥上,向西可远眺后海秀色,向东可俯瞰前海繁华,环顾四周,隐于浓荫树木中的王府、寺庙依稀可见。</p><p class="ql-block">  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银锭桥独特的景致,最为著名的当属“银锭观山”和“海水倒流”。银锭桥地处两海交接处,视野开阔,站在桥上向西望去,越往西水面越宽阔,尽头烟云浩渺,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峰峦起伏的西山朦胧的身影,故有“银锭观山”之景。《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目也。”因此“银锭观山”成为了著名的“燕京小八景”之一。乾隆皇帝也曾有诗赞道:“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精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p><p class="ql-block">  而“海水倒流”则是因为整个北京城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湖水自西北流向东南,银锭桥下的水流亦是如此。但是明代时,西海的水并不直接通向后海,而是通过月牙河流向前海,造成前海水位高于后海,形成前海之水倒流入后海的奇特景观,民间对此有“银锭观山水倒流”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银锭桥及周边风景秀丽,文人墨客常常汇聚此地,远观山、近亲水,吟诗作对,绘景抒情,留下了诸多对银锭桥的歌咏。明代文人李东阳曾盛赞此地为“城中第一佳山水”;清朝第一才子纳兰性德也为这里留下了优美的诗词:“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俨然一幅美不胜收的天然图画。沧海桑田,随着时间更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不同阶层的文化在这里沉淀发酵,酝酿出此地独特的韵致。</p><p class="ql-block">  什刹海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这里曾居住过众多的历史名人。此地靠近京城的中轴线,傍水望山,水陆畅通,交通十分便利,一直以来就是皇亲国戚和商贾富豪的居住首选。至今在银锭桥周边还有诸多的王府、花园保存完好,如占地较大的恭亲王府、醇亲王府等,也有宋庆龄、郭沫若等众多名人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银锭桥就像是一位摆渡人,将两岸联系在一起,便利了周边居民的往来出行;小桥浓缩了历史,将古今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能够细细品味、追思曾经的燕京胜景;银锭桥还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技艺,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人关于海子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天高霞彩艳阳悬,漫步花园山水前。</p><p class="ql-block">两海嵌珠银锭宝,一桥拱石北南牵。</p><p class="ql-block">舳舻千里船舱满,烟火万家星月圆。</p><p class="ql-block">烤肉喷香须饮酒,荷花恋曲忘耕田。</p><p class="ql-block">结冰怒吼谁曾见,河水倒流书可传。</p><p class="ql-block">此处风光三绝品,何言诗意百忧还。</p><p class="ql-block">朦胧遥望层层乱,隐约时寻点点圈。</p><p class="ql-block">银锭观山距离远,挥毫韵律亦诚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