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的五月(2022年五月书文集萃)

松子文学屋——陈列文学艺术原创精品

<p class="ql-block">作者 李旭光</p> <p class="ql-block"><b>1、</b><b style="font-size:18px;">依然在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劳动者</b></p><p class="ql-block"> 广州过五一国际劳动节,商铺都竖起国旗,使人不由肃然。家与国,假日与寻常生活,本就浑然一体。就像四季连接。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最大的个性化背景,不外瘟疫。人们的劳动、生活备受局限…。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是尊重劳动、创造,以及作为这些社会实践的载体一一劳动者。社会分工使劳动呈现出多样化和层次性,却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我的战友中,有专门“聚焦”普通体力劳动者,亦有专注于老年“丹青”,而忘记了自己。令人雅重。值此,仅以羊城小区所植的旅人蕉花,紫荆,园林小品,以及不知名的花果,奉与为美好生活与祖国繁盛的而执著奋斗的劳动者,特别是那些此时此刻依然在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以表达我深切的敬意!(旭光)2022.5.1</p> <p class="ql-block">2、真诚感谢“都市头条”厚爱,使写于三年前的这篇隨笔,以陈布新,得以在更大范围交流,接受更多的文友批评。我至今觉得,民谣这种体裁,更近于传统,更易于反映现实生活与草根情结,也更加符合易懂、易诵、易记,简洁明快等流传要求。当然,格律诗,散文随笔等,也可以体现这样的要求,担当这样的责任。所以,重视民谣,并非以其贬抑其它文学形式。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抑或是题材。纵览华夏文脉,环视五洲风骚,更重要的,还在于作品的取向和作家的良知。就当下而言,则更应该考量作家的良知。(2022.5.3,旭光于穗)</p> <p class="ql-block"><b>3、《夏日寻芳踵园林》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晨兴小区里漫步,一派鸟语蛙声中,不觉间芳菲入目,暗香沁脾。胭红的鸡冠刺桐花,明黄的双荚决明花,粗枝大叶烘托的鸡蛋花,洁白的狗牙花,还有已然结实的杨梅、青芒,和高挂在紫荆乔枝的长荚…。林林总总,无以历数,使人仿佛置身于山水林泉,俗气尽脱…。占尽天时地利的羊城,园林大率如此:四季常碧,时花替新;美仑美奂,目不暇接。有许多北方人不知名称的卉木,甚至是“泊来物”。可知,社会范畴的园林审美,一如所有文化传播,有引领之务,规划之功,栽培之劳。单只是引进域外卉木而言,就要验以水土,试之人心(审美认同),色形味搭配,乔冠木兼顾,方可编入时、地序列。这还不包括眼界、格局…。(2022.5.3旭光于穗)</p> <p class="ql-block"><b>4、《再赏“长芒杜英”》</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孙女小苹果两三岁时,初识长芒杜英花,曾将其比作孙女那长长的睫毛。一幌七八年就过去了。今晨小区踱步,又见此花,虽然已是“霜满华巅”,却依旧痴迷于那护祐童贞的“长睫毛”。今天五月四日,是青年人的节日,又是百余年前那场伟大爱国救亡运动纪念日。而且,之所以将青年人节日定在纪念五四运动这一天,无疑是赋予了青年责任与使命。遥想当年,五四运动,不惟反帝反封建,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为扩大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催生中国共产党诞生,做出思想铺垫和人才准备。公允地看,青年,首先是生理概念。而一经上升为节庆,与五四运动联系到一起,就已经上升为一种精神和追求。所以,五四精神,不只适于青年,那或是全民族各年令组所应有的共同追求;时代进步,五四精神,至少,也不应该逊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境界;光大五四精神,不应该局限于节庆……。(2022.5.4旭光于穗)</p> <p class="ql-block">  发表于两年前的《大串联》,用一位少年亲历,展示了一幅少年眼中的动荡年代。“六十年后应笑我。”以耳顺之年,按照当年时序,重现那次不凡旅行游踪,不意间,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历史画卷。回首十年动乱,个性化记忆,所体现的地域,族群,阶层,文化传统,包括不同年令组,是构成完整认识不可或缺的元素。当然,无论如何,都无法否定动荡年代对祖国的伤害。尽管,那样的阅历,抑或是“社会考察”,对于少年成长,是一块重要基石。惊叹铁军作品那纤毫毕现的表现力,以及作家惊人的记忆力!那些人物刻画,那些事件开承转合的细节,那些镶嵌于字里行间的思考等,都不着痕迹…。父亲对少年成的深谋远虑,与母亲关切的无微不至,使我们看到这种分工所形成的互补,几于万无一失。另外,基于农耕社会,和共产党人追求所形成的纯真年代,使人不能对摆脱“短缺时代”形成清醒认知;对于科学,民主,发展,法制,缺乏紧迫感等,都令人深思。这或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旭光,2022.5.4于穗)</p> <p class="ql-block"><b>5、《根柢汲养,与世推移一一长海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系列造像》</b></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国画家王长海的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系列造像,已小有规模,声名雀起,且渐成稳定、个性化艺术风格。首先是鲜明人物结构。从老聃、韩愈,苏轼,陆游,郑夑…这一长串名字中,多以思想、文学、艺术传世(少数如孙思邈,亦有等身医学理论典籍影响今世),几千年沧桑之后,人们往往忽略了其当时的职业、社会地位和出身,而只记得其对中华文化构建、传承的贡献。犹其是他们的伟大思想和人格。其次是以历史文化名人老年肖像为主,穷究其坎坷人生,探寻命运与成就事业关系。尤为称道的,是画家每以丹青挂帅,书法、创作隨笔呼应,形成优势互补和簇群效应,在整合与边际融覆过程中,更好的表现和深化主题。而画面的特定情景设计,关联景、物安排等,则使作品陡增生动活泼局面,表现力为之增强。我与长海兄,五十年前是战友,曾共同经营部队机关一块板报;四十年前是同事,又在高校同修历史。近十年多年来,则燕山、岭表隔阔,网结桑榆。以我所知,长海兄迄今,事丹青五十余载,自许豪翰终生。从军,从政,从事经济管理等,都为长海兄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而不是使其心有旁骛。治业以勤,树业以专,敬业以魂,使我们可以从中理解,一个人的天份得以成就的奥秘。我觉得,长海兄的历史文化名人系列造像,其实就是要锻造出一面面镜子,为当下提供历史经验和营养。而创作对象的选择性,则无疑反映了画家本人的价值取向。感谢华夏之星组委会慧眼识珠!2022.5.5旭光于穗</p> <b>6、《读铁军<小雨>兼怀母亲》</b><div><b><br></b><div> 铁军刻意发在母亲节的《小雨》,是写于两天前,却是为今天,为母亲节,为远逝的母亲,为一样为人母而新逝的爱妻而作。就像无言的小雨,永别的亲人,头也不回地仆倒进大地母亲怀抱,使未亡人再也不能人世间与之彼此亲昵…。其实,在铁军,在天下儿女,风也是雨,雪也是娘。对母亲与亲人的思念,“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什么是母亲,母亲所代表的又是什么?实际上,一个女人,一经为人之母,把血脉,把膏腴分与儿女,就已经实现了对自我生理上的超越。而且,十月分血润珠,一朝断脐割肉,换来的又是不择日夜对婴嗷哺,以至终生牵挂…。所以,作为一个儿女,即便是肝脑涂地,也无以报效母亲于万一!母亲不光是血脉传承的载体,又是一个不尽的薪火传递,使每一位替新者那样慷慨赴命,如蛾投火。母亲更是一种情怀:视血肉奉献为快乐,以心力耗费为幸福,在燃烧自己中成就自己……。尽管,每一位母亲,都有自己对“母亲”的理解,都在完成只是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使命,但,只要她是母亲,对于儿女、家庭,以至社会而言,她就是神圣的。此时此刻,在我的目光、心里,都在为母亲,为天下母亲,致敬!2022.5.8(母亲节)旭光于穗</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b>7、在张国政都市头条《集结号老战友母亲节话(画)母恩》留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政哥辛苦啦,谢谢仁兄在如此精美而又有限辑篇,收入我的拙作!此辑所一网收的“集结号”,视野开阔, 主题集中,器局朗廓:军营内外,亦古亦今,诗文以画,配以丝竹(只惜未有书法作品),使我们看到了编者的才气、胸襟,亦可窥知文斌兄殚精竭虑所经营的“集结号”,这究竟还是军营吗?更像是一个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和孜孜以求的苦修者,却绝然不会想到“雪满霜巅”、“秉烛桑榆”….…。</p> <p class="ql-block"><b>8、有感国政哥《集结号老战友追忆文学名家——苏轼作品选登2(文、字、画、评)》</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国政哥对拙书、拙文所做美评,着实令人感动不已!所作美评, 叠床架屋,白云出岫,实属于山中秀峰,刀上加刃,难上加难。这几年做岭南游,时间多碎片化,而不能自已。惟读书,方可抔土累丘,集腋成裘。而披卷所向,多在韩潮、苏海、伯温公而已。我觉得,后人读前贤,最大的可能,是可以在茫茫书海中加以遴选,尤其是一介老者。而所谓选择,满足平生所爱而已。人生阅历及价值取向、美学领悟,文学鉴赏力,前人研究成果及推介等,都会构成个人阅读中的比较,以至形成所爱(情有独钟)。以苏轼而言,才华遗世独立,可以傲物;人格千载令誉,使人雅效;诗、词、文、书、画兼胜,俱有巅峰地位;作品数量庞大、风格多样,堪称“苏海”。犹为称道的,是苏轼对子经史集融汇贯通,对儒、道、释的杂揉,对“江湖之远”与“庙堂之高”的切肤体验等,均使其作品,超越当时,流芳百世!我读苏海,充实晚年生活中,有欣赏,是学习,亦时时用以反照心灵。但受惠根、知识貯备所限,认识常停留于皮相,表达往往粗陋不堪,且翰以首书,文多急就,手机操作,杂乱无章。缺少必要的沉淀、酙酌、咀嚼、考据。有很多甚至是校对的关都没很好的过。假以时日,当认真加以校订。再次感谢国政哥精美点评!国政哥点评,不惟画龙点睛,开启心智,还有推介之功,成人之美,抑扬之德…。2022.5.11旭光于穗</p> <p class="ql-block"><b>9、8有感国政哥《集结号老战友追忆文学名家——苏轼作品选登2(文、字、画、评)》</b></p><p class="ql-block">国政哥倾情推介,画龙点睛,让我感动;铁军点评,一路谬赞,通篇点拨,字字看来都是爱;平台鼓励,方家襟怀,千恩万谢!今夜让人难以入睡![合十][合十][合十][抱拳][抱拳][抱拳]</p> <p class="ql-block">10、有感国政哥《集结号老战友追忆文学名家——苏轼作品选登2(文、字、画、评)》</p><p class="ql-block"> 国政哥剪辑、点评,命以主题,成效立见,让人感动!平台老师点评深入淡远,使人器局洞开,而又跻深陟远。其实,文章本质上是社会而非自我(孤芳自许)的;而交流的原义,也在于思想传递中的撞击、互见,以至于批评中促进认知在升华中传播、扩散。所以,离开鉴赏家,离开读者,任何作品,都会失去价值。平台的不同之处,还在于集鉴赏家、媒体人于一身,有公信力的存在,有播火机之功!请国政哥代致雅敬与恭谢之诚!更愿与馨洁老师成为挚友,以更多交流、沟通,受到教益,请仁兄代为转达!谢谢国政哥!</p> <p class="ql-block"><b>11、铁军的《907》,是居室编号,是峰的理政治家之所</b>,是夫妻共同营造的爱巢。许多胜过亲人的名字都不熟悉,应该是写给他们的,当然也是写给所有读者的,但更是写给自己,写给峰的。随着斯人远去,带走了907的灵魂,也带走了活着的人全部思念!然而,反过来说,曾经耗费了峰的那么多劳动、心血的907,六合之内,每一寸质地,都记载着往日时光;甚至是每一絲悬凝的空气中,都刻录着斯人的言容、味道。连同那生命的指纹、体液…。只是,那个曾经牵挂着自己的人,再也回不来、找不到了!饱醮泪水的文章,字字啼血,不忍卒读…。旭光,2022.5.19于晶湖湾</p> <p class="ql-block"><b>12、</b><b style="font-size:18px;">《读景才兄<咸亨酒店>》</b></p><p class="ql-block"> 景财兄二十多年以后,重温当年古越旧游,鲜活记忆中的咸亨酒店,令人不胜叹惋。酒旗,女儿红,楹联,壁题,使人看到上个世纪中叶仍残存的酒文化。一一幸而有鲁迅,才使得一方文化得以如旧复原。一如古刹、道观,以及故宫、陵寝,和民间故事,酒店,也是文化传承载体。记得儿时,郭前旗小城,也飘着酒旗,叫挂幌。挂幌,代表开业,有二、四之别,向客人承诺自己的烹饪能力、接待水平。酒馆里有散白,有烫酒的锡壶,有木碳化锅…。连同砸乌拉草的锤声,摊煎饼、卖粘羔豆腐脑的溢香,药店、剃头棚的幌子,点缀出鲜明的市井文化、地域风俗。直到本世纪初,饭馆的幌子,才被强令取缔。我赞美时代进步,也喜欢其中对传统的合理扬弃,而不喜欢不加分析地否定传统。传统,不仅仅是记忆,更代表根源感,会催生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创业的紧迫感,以及责任担当…。在景才兄的咸亨酒店,我看到了曾经的职场官员那种脱俗,以及当下解甲之后的那种“大雅”一一,超越物质生活,不计功利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旭光.2022.5.26于镜湖之畔</p> <p class="ql-block"><b>13、《风与草一一初识“知风草”》</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雨后晨兴散步,镜湖之畔看到成片丛生的小草,通身挂满雨露,透过晨曦,散发出晶莹光泽和沁人心脾的香气。查百度识图,才得知这些小草的名字一一“知风草”。没想到如此不起眼的小草,竟然被赋予如此涉风近节的名字,不由使人想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诗,语出《旧唐书.萧瑀》)的名言。太宗所谓“劲草”,具体是指什么草呢?我们不得而知,大概是讲有气节,有独立品质,有不屈精神,砥柱中流的忠正刚直之士。关于风与草,孔子也曾有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侧重点完全放在君子当修德以率。风,是指君子,特指官员;草,当指属民,指百姓。为官者,要做百姓表率,做群众榜样,以自己的言行,移风易俗,保证政令畅通,促进治理。但接下来的“草上之风,必偃”,又显然忽视了群众、百姓、公民的历史主动性与社会基础作用。在上古,贤德的君王,都注意倾听民意,甚至利用“采诗”制度,去“听风”。古代的“采诗”,或可以理解为执政官“采风”,而远超越文学艺术范畴。诗歌,民谣,实际上已经成为执政官的风信标。</p><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翻朋友圈,有历史上搞“运动”的统计。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时常会刮“风”,而不是采风。由于风所从来倒错,难免会违背民心,岂不可惜。(2022.5.28.旭光于镜湖之畔)</p> <p class="ql-block"><b>14、一个多月前,与教授爬山,写下随笔,经过修改如下,聊供亲旧一笑:《竹林听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取道黄麻,与教授踵闻名遐迩的“广州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踏青。给人印象最深的并非满目青峰,而是竹生响翠,油然而生的,是“春声在竹,脆鸣空谷”。独特的竹身,通体都是发声之材。而竹节的存在,则使长鞭有段,空腹隔仓,结环束力;也使得每根竹之形、声被赋予个性。栈道攀爬,蓦然会被竹声所吸引:如裂帛,弦断,亦如崩石,冰炸…。徇声望去,既非风摧,又无鸟兽惊窜,全在于竹林自作:笋生孕节,破土窥天;比直竞秀,争节自拔;汲泉滤泥,养根壮节;老而让新,折节自屈…,竹的一整个生命过程,都会报以殊世绝响。设若微风梳林,枝叶婆娑,彼此抚慰、过节,则喃呢啾叽;待雷怒雨飘,霜欺历雪,当钟吕吟啸,节节争鸣。或曰,发声在腔,成律由节;自鸣在己,回响由天。韩愈曾说,金石有声,不考(敲)不鸣,或专为揭示某种道理。就竹林而言,其声之发,不独在于外力敲击、弹拨、开启,更可以音由节律,自响天成。这与人才价值实现,与国家民族振兴,或有相通之处……。2022.4.3(壬寅上巳日)旭光于穗;5.29午课修订于松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15、祝贺馨洁方家运用平台力量和个人文学修养,成功整合苏轼的话题。</b>业内有“韩潮、苏海”之誉,意思是说,苏轼的文艺成就,就如同汪洋大海,而知海,济海,以至于沧海竞渡,或就是馨洁老师功德所在。</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如果把平台看作是不息之江河,馨洁老师的工作,无疑是在导江河以入海。而且,即期看既往之功;当下,奠未来之基。</p><p class="ql-block"> 馨洁老师的立题,分类,应该就是从结构上引导作者、读者对苏轼的阅读、研究、创作,不断走向专业的、专门的、分门别类的境界,从而为平台积累无形资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单就点评而言,馨洁老师不惟画龙点睛,更在于抽象概括中的引领、升华。这对于提高作家创作思想性,无疑是一种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研究苏轼,离不开研究宋代,亦离不开研究苏轼的个人命运。近年来,有“北三国”,或“后三国”之说。意思是说,要把宋代,放在群雄逐鹿大的背景之下。如果加上之前的五代,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北宋王朝渴望和平,又一直深存危机感。另外,就苏轼的个人命运而言,其文学成就,应该主要得益于逆境,即黄州、惠州、儋州等三次流放,以及大起大落的际遇。</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中华历史上不乏才俊,而成就才俊的,却单只是厄运。从屈原、司马迁,以至于韩愈、苏轼,概莫能外。所以,既不能以“河伯”的立场看“海”,更不能以今人,或是惯常思维去读“海”。</p><p class="ql-block"> 就我对馨洁老师了解来讲,我更看重其人格、才华,以及在与作者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奖掖、提携。生活原本就是这样:作者渴望交流中提升,平台期待稳定上进,而又不断壮大的创作群体。二者之间,平台,无疑具有主导地位。而馨洁老师的工作,则更加坚定的印征着这种理性、导向和旗帜作用!(李旭光,2022.5.29于镜湖之畔)</p> <p class="ql-block">热烈祝贺【文学佳作联展】《追忆文学名家》话题第六期全能巨匠苏轼精选合集最后一刊(七刊)全部发表!集结号老战友李旭光给馨洁老师发来贺词如下:</p><p class="ql-block">祝贺馨洁方家运用平台力量和个人文学修养,成功整合苏轼的话题。业内有“韩潮、苏海”之誉,意思是说,苏轼的文艺成就,就如同汪洋大海,而知海,济海,以至于沧海竞渡,或就是馨洁老师功德所在。我觉得,如果把平台看作是不息之江河,馨洁老师的工作,无疑是在导江河以入海。而且,即期看既往之功;当下,奠未来之基。馨洁老师的立题,分类,应该就是从结构上引导作者、读者对苏轼的阅读、研究、创作,不断走向专业的、专门的、分门别类的境界,从而为平台积累无形资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单就点评而言,馨洁老师不惟画龙点睛,更在于抽象概括中的引领、升华。这对于提高作家创作思想性,无疑是一种良性循环。我觉得,研究苏轼,离不开研究宋代,亦离不开研究苏轼的个人命运。近年来,有“北三国”,或“后三国”之说。意思是说,要把宋代,放在群雄逐鹿大的背景之下。如果加上之前的五代,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北宋王朝渴望和平,又一直深存危机感。另外,就苏轼的个人命运而言,其文学成就,应该主要得益于逆境,即黄州、惠州、儋州等三次流放,以及大起大落的际遇。应该说,中华历史上不乏才俊,而成就才俊的,却单只是厄运。从屈原、司马迁,以至于韩愈、苏轼,概莫能外。所以,既不能以“河伯”的立场看“海”,更不能以今人,或是惯常思维去读“海”。就我对馨洁老师了解来讲,我更看重其人格、才华,以及在与作者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奖掖、提携。生活原本就是这样:作者渴望交流中提升,平台期待稳定上进,而又不断壮大的创作群体。二者之间,平台,无疑具有主导地位。而馨洁老师的工作,则更加坚定的印征着这种理性、导向和旗帜作用!(李旭光,2022.5.29于镜湖之畔)</p> <p class="ql-block">李旭光简介</p><p class="ql-block">  祖籍山东,吉林松原人,军人出身,退休前曾供职于乡、县、市(地)、省党政机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分会理事,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p><p class="ql-block">  散文《秋来查干湖》,收入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刊于《光明日报》、《作家》、《大家散文》、《诗选刊》、《散文选刊》、《语文主题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等书报刊,被《学优网》、《第一文库网》等语文学习网站眷顾;《查干淖尔之冬》发表于《大家散文》、《人民日报》,收入《人民日报》散文精选《风在诉说的时候》;《中华典籍引领我的生活》,获《光明日报》社、“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有奖征文优秀奖;《百余年来洮霍两河注入查干湖以及松嫩两江与查干湖沟通的文献与图舆》,在全国辽金史年会宣读,刊于《东北史地》,收入《辽金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三石·九石》等几十篇札记、随笔、诗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人民文学》、《美文》等报刊发表。</p><p class="ql-block">  楷书《金刚经》入选首届华珍阁杯全国书法大赛;楷书《盂方·盂圆》获建国七十年“翰墨云桥杯”全国书画邀请赛优秀奖。</p><p class="ql-block">  《踏青集》、《方舟·方舟》、《查干湖畔的辽地春捺钵》等文集在作家出版社、吉林出版社出版。(2019·10·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