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我的相册

张宝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催人老。人到老年,总会经常回忆起经历过的陈年往事,怀念那逝去的久远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如梭。时光匆匆,犹如滚滚春江东逝水。流年默默,好似缕缕清风飘然去。童年、少年、青年,一晃就是老年。小时候,总嫌时间过得慢,盼过年,盼长大。到了老年才知道,时光是多么的暂短,转眼就是一年,转瞬就是一生。不管什么年纪,切莫虚度光阴,要把握时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使生活充满激情,让人生丰富多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如歌。人的一生是由多种色彩交织而成的,如诗如画,如曲如歌。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组织的培养,亲朋的帮助,使人得以成长和完善;学习的进步,工作的成绩,亲人的聚会,节日的欢庆,使人获得快乐和幸福。人生旅途中,有无奈也有遗憾,有挫折也有悲伤,只要面对,只要努力,眼前就会一片光明。当用平和的心态回望过去一切时,那些所有的岁月都会变成一支美妙的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留痕。从年幼无知的孩童到年逾古稀的老人,时间齿轮带动了岁月的变迁。我们这一代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长在红旗下,沐浴阳光,憧憬未来,努力进取。也经历了共和国前行的坎坷,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革”运动、上山下乡,身心留下了磨难的烙印。改革开放,出现了新的转机,踏上了新的征程,迎来了新的时代。平凡人生的印迹,飘逝在历史的长河里,留在校园里,留在工作岗位上,留在为之付出力量和智慧的共和国的大厦上。感谢幅幅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痕。照片,保留了生命中的一瞬间、一刹那,让时间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每当我翻开相册,随着一张张照片,沉浸在一段段难忘、幸福的回忆中,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件件有意义、有趣味的往事。忘却的回忆起来了,模糊的变清晰了,孤立的连成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本人把保存的照片整理编辑,制成美篇,印刷成书,既为了自己翻看方便,也是为了留给孩子们,让后代知道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历史和岁月,或许对他们有所启发和教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一、学生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 1956年9月—1968年10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生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忧无虑,一心读书,思想得以进步,学识得以提高,身体得以强健。我是在锦西县东青卜小学、锦西实验小学、锦西六中、锦西高中念完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我1948年12月5日出生于锦西县东青卜乡(现南票区大兴乡)青堆子村。父亲是铁路工人,随着他的工作地点的变动,我的童年是在葫芦岛(现为葫芦岛市龙港区岛里)和锦州度过的。1956年因为房子问题,我们家从锦州搬到乡下老家住了两年多。我是在家乡的东青卜小学开始上的小学,念到三年级上学期。1958年11月,父亲从锦州车站调到锦西车站工作,家随迁锦西,我也转入实验小学读书。锦西实验小学、锦西六中、锦西高中这三所学校,无论是在过去的锦西县,还是现在的葫芦岛市,都属于上好学校。自己有幸在这几所学校学习,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高中时期有两年赶上“文革”则另当别论)。从稚嫩的少年儿童变成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这得益于所有老师的培养教育,对此感念不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青卜小学位于锦西县东青卜乡(现南票区大兴乡东青卜村)。我念书时,学校设在一所庙的院子里,主房是老师的办公室,几间平房是教室,在庙院的北边又建了一排教室。正赶上“大跃进”年代,小小的年纪,曾经运过铁矿石,参加过深翻农田的劳动。2014年2月我回访母校,学校已今非昔比,建成了漂亮的楼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实验小学的前身是日本人建的“寻常小学校”,国民党时期称锦西第一中心小学,建国初期是锦西第一高级小学,1953年始称实验小学。我们在校时,虽然三年困难时期对学校有所波及,但未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所受的小学教育是完整系统的,为以后接受中等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2年7月从实验小学毕业,我所在的六年四班集体没有拍毕业照。这是2019年8月29日当年同班12名同学重返母校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西六中创建于1954年,是由当时的石油五厂(炼化总厂)、锦西化工厂、杨家杖子矿务局、四0一厂(葫芦岛锌厂)等国有大企业联合集资办学,校名为厂矿联中。1956年更名为锦西六中,隶属锦西县领导。1962年8月我升入锦西六中,开始接受初级阶段的中等教育。六中教学设施齐全,教师队伍精良,学习风气浓厚。正值学毛著学雷锋运动兴起,学校形成了勤奋学习、团结友爱、艰苦朴素、蓬勃向上的良好风气,这优良校风一直在影响六中的每个学生。我在六中加入了共青团组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7月17日我班(六中三年六班)的毕业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中65届三年六班2015年9月8日,纪念毕业50周年同学聚会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8月28日六中65届三年六班聚会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西高中创建于1948年11月,前身是1935年办的锦西初中,国民党统治时期称辽宁省立中学,解放后仍称锦西中学。1958年改名为锦西高级中学,1962年列为辽宁省重点高中,同年改名为锦西县第一高级中学,1963年又恢复锦西高级中学的校名。随着锦西县撤县设市,锦西市升格为地级市并更名为葫芦岛市,学校名称随之变为锦西市第一高级中学、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我是1965年8月考入锦西高中的,上高中就要考大学,目标非常明确。锦西高中是省重点高中,进入这个学校学习,大学的校门就向你打开了。入学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争取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谁承想,一年后的1966年5月,文革运动开始了,学生停课闹革命,而且当年废除了高考制度,上大学的美梦破灭了。高一学生念了一年书,闹了两年革命,荒废了学业,蹉跎了岁月。1968年10月,三届学生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6年5月“文革”开始,正在念高中的我们停课闹革命。这是1966年10月我们几个同学大串连时在杭州西湖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步行“长征”的热潮中,1967年1月我们6同学也踏上了征程,目的地是井冈山,走到北京就背起行李卷回家了。照片摄于山海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8年9月6日离校前,我班(一年二班)部分同学以“红卫兵”组织名义合影。因派性原因班级没能留下全体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8年9月离校下乡前,本人在校门口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10月9日,锦西高中“老三届”学生举行离校20周年纪念大会,这是一年二班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10月10日,锦西高中“老三届”一年二班同学纪念离校30周年聚会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10月18日,市委市政府举行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原锦西高中)成立50周年大会,我和其他9名“老三届”同学应邀参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10月7日,锦西高中“老三届”一年二班同学在离校50周年纪念会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二、知青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1968年10月—1972年8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有两个独特的称谓,那就是“老三届”和“知青”。“老三届”是指1966、1967、1968三届的初、高中毕业生。在那个特殊年代,“老三届”离校后基本都上山下乡当了知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1968年10月7日和锦西高中三十多名同学下乡到锦西县偏辟的山区公社—孤竹营子公社。我们八名同学被安置在史家沟大队下沟生产队。我在生产队务农三个月,以后一直在外“打工”:1968年底至1969年6月,1970年10月至1971年5月两段时间被借调公社机关工作;1969年6月在县师资培训班接受两个月培训后,到新建的公社中学当了八个月的老师,教三个班的语文课并任一个班的班主任;1970年5月至同年年10月在县写作组工作,1971年5月至当年10月在县政工组工作。在乡、县机关工作,我的身份仍然是知青,因为是临时的,当老师也是民办的。1971年10月,县政工组为了解决我的正式工作问题,把我送到新开办的,毕业后可取得正式教师资格的县师范学校学习。1972年8月县教育局调我到该局工作,提前一年结束了师校的学习。在教育局获得正式教师身份,属在编工作人员。随之,户口由农村变回城镇的,口粮由生产队发给变为国家供应,收入由生产队记工分变成国家发工资。至此,我的四年知青生活结束,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5月在公社机关工作时,和公社人保干部林景新去山西、内蒙搞外调,路过北京,在天安门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同学孟凡学合影。我们同在公社机关工作过,又同在公社中学教过书。1970年6月,当时我已被调到县写作组工作,他来看我时,在照像馆所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3月在公社工作时,参加县里会议,在北大营部队院内所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5月,我和下乡到孤竹营子公社的高中同学王智利、李树仁、王玉杰、张宝忠在田间地头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5月与同学王智利在乡下合影。我们不是同班,但下乡到同一大队。是他用所借的相机为我们知青年代留下了宝贵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8月在县政工组工作期间,陪同《锦州日报》报道员学习班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5月在锦西师范学校学习时,于校园内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10月是上山下乡50周年。16位当年下乡到孤竹营子公社的锦西高中同学,回到当年插队的乡村,寻旧址访老乡,回忆难忘的知青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隔50年,下乡到史家沟大队下沟生产队的几名同学看望当年的生产队老队长刘景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49年前当过老师的学校,尽管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仍然感到熟悉和亲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三、 从政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 1972年8月—2008年12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8月在锦西县教育局正式参加工作,到2008年12月在葫芦岛市民政局退休,36年我都在从事党务和政务工作,在县、市9个党政部门、群众团体和一个公社(乡镇)工作、任职。历任县教育局科员、县委宣传部干事、副部长、团县委书记、公社(乡)党委书记、市(县)总工会主席、市(县)委办公室主任、市(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民政局局长。从政,就是执掌、参与党和国家事务。从政者,应具备所肩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唯德唯廉唯实,尽心尽职尽力。退休后,自己经常回顾从政的经历和工作的得与失。总的看,不论是做党政还是群团工作,不论是做部门工作还是主政一个乡(镇),不论是做一般工作人员还是担任领导职务,自己始终牢记组织嘱托,恪守从政之道,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每项工作,虽然没取得骄人的政绩,但也算小有成绩吧,对此颇为欣慰。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水平所限,某些工作还有缺失,应该做好却没有做好,为此深感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一)锦西县教育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 1972年8月—1973年8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锦西县教育局工作一年时间,主要是搞宣传工作。总结全县教育系统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典型经验,形成文字材料和稿件,在本系统会议上讲用、介绍,向新闻媒体报送。我还主持过东部几个公社中学教师的寒假培训班;参加过在黄土坎公社乌金塘大队开展的扫盲教育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1月,在县教育局工作期间到《锦州日报》社参加报道员学习班,照片为我和报社政教组的编辑、记者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4月在县教育局工作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5月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二)锦西县委宣传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73年8月—1978年2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8月,我从县教育局被调到县革委会宣传组(后来的县委宣传部)工作。先做过一段理论学习和社会宣传,1973年底到新闻报道组工作,1974年10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5月被提拔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78年2月调离宣传部,任共青团锦西县委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1、新闻报道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报道组”、“报道员”的称谓,现在的年轻人是陌生的。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是光荣、响亮的称呼。那时候县设报道组,公社(乡镇)和大队(村)配报道员,其主要职责是把当地出现的新生事物、先进事迹、革命精神采写成稿件,通过各级报纸、电台宣传出去。1974、1975那两年全县新闻报道工作形势大好:队伍整齐、工作活跃、成绩显著。为了提高乡村报道员采写水平,县报道组举办了几期学习班,我曾多次讲课,并带班下去进行采写实践。那年代,尽管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艰苦,乡村报道员又都是临时性工作,但大家年轻,有热情、有干劲,不怕苦、不怕累,采访的足迹遍布城乡的工厂、田间;撰写稿件往往挑灯夜战,通宵达旦。辛勤耕耘,取得丰硕成果。众多稿件相继被省市报纸、电台登载和播发,有的还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社等中央新闻媒体所采用。时任县委书记朱再兴对全县新闻报道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各级报道员具有较强的政治立场、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功底,为以后的成长进步打下了基础。他们后来都成为各部门各单位的骨干和中坚,有不少人走上了县或县以上领导岗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4年3月8日我和四新公社(寺儿堡)报道员刘国文陪同新华社记者姜可运采访从县医院申请到农村当赤脚医生的费久治时,在公社旁方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4年4月县报道组召开公社报道员会议,在人民公园八角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4年4月在县招待所写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4年5月去《人民日报》送稿,在天安门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2月在北镇参加锦州市召开的新闻工作会议,在北镇庙所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4月间陪同《锦州日报》报道员学习班时,在望海寺海边所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5月陪同《锦州日报》记者去黄土坎公社采访,回县途中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10月去虹螺岘公社采访时和当地报道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报道员起步,我们从报道员走来!1998年10月13日,原锦西县报道员召开联谊会,大家欢聚一堂,回忆往事,畅叙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2、其它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1976年5月被任命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这一年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开国领导人先后逝世、唐山大地震、粉碎“四人帮”等。重大事件接连发生,宣传部门承担着较重的工作任务。作为班子成员,我参与了接收、救治唐山地震伤员的组织、协调工作;参与了县举行的吊唁毛主席和追悼大会的灵堂设置、会场布置等工作;参加了在农村宣讲“四人帮”罪行材料的试点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7年是更加忙碌的一年。1月7日以副政委的身份和县领导带领民兵团在盘锦油田进行油路会战一个多月;4月初开始筹建锦西县电视台并带广播站同志去北京中央广播事业局申请我县开设电视台的频道;5月份组织毛选五卷发行工作;6月中旬挂职暖池塘公社党委副书记,负责下乡知识青年工作和企业带青干部的管理,为期半年;11月末到省委党校参加宣传部长学习班,第二年六月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县委宣传部任职的两年,因为我是领导班子成员中年轻的,多承担一些急难和临时工作是理所应当、义不容辞的。苦累多磨练,多干长见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5月县委宣传部全体同志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9月在悼念毛主席的日子里,到塔山公社检查工作,与乡领导在塔山阻击战纪念塔前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7年4月带县广播局(站)负责人王秉富、温志強到国家广播事业局,为我县开设电视台申请频道。照片为在北京北海公园所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7年11月至1978年6月,参加省委党校宣传部长班学习,照片为锦州地区学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三)共青团锦西县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78年2月—1980年11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2月我被任命为共青团锦西县委书记,6月中止了在省委党校宣传部长班的学习,提前回县筹备县团代会,7月中旬召开了共青团锦西县第十次代表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是大转折之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作为党的助手,共青团的思想、组织、工作也必然发生根本性变化。在任期间,团县委主要抓了三项大的工作。一、引导、组织全县团员和青年,积极投身四化建设,争当新长征突击手。二、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文体、娱乐活动,使广大团员青年学知识、强体质、陶情操,朝气蓬勃地投入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三、抓基层打基础,通过组织换届、召开会议、开办学习班等形式和措施,狠抓基层团组织建设,使之充满活力,形成凝聚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共青团工作经历是宝贵的,令我经常回忆和永远怀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7月,在团县委工作时在县委大院花坛边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18日,共青团锦西县第十届委员会全体委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9月5日参加锦州市团代会锦西县代表团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9月10日参加省团代会时与我县另三位代表在沈阳北陵公园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5月28日,县团干部培训班学员与董存瑞生前战友郅顺义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0年8月15日县第二期团干部培训班全体学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0年8月12日县团干部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夏令营全体营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0年11月13日团县委机关干部欢送我赴缸窑岭公社任职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四) 锦西县 缸窑岭公社(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80年11月—1983年8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0年10月末,经县委决定并报锦州市委批准,任命我为缸窑岭公社党委书记。公社是那个特殊年代对乡镇的称谓,后来都恢复了原名称。乡镇政府是中国第五级也是最低一级政权机构。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大到党的方针政策,小到每项具体工作和任务,都要由乡镇去组织实施、去逐项落实。有人评论乡镇党委政府和它的领导人:级别不高、权力不小;官不大,事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我32岁,是那个时期锦西县27个公社党委书记最年轻的。主政一方,尚属首次,千钧重担,奋力前行。缸窑岭公社位于锦西县西北山区,与朝阳县和南票矿区相邻(现归南票区管辖),自然条件差,农业生产力低下。全乡2万口人,3万亩耕地,1980年粮食亩产400斤,人均收入80元,农民温饱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工作千头万绪,党委和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和水平为目标,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一是大力推行以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坚决果断地在15个大队(村)实行“大包干”的责任制形式,真正解决农民吃饱饭的问题。二是在原有基础上,对以煤矿、水泥为主的乡村企业进行巩固、调整、提高,保质量、增效益,既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又解决了全乡各项事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三是顺应民意,发动群众以会战形式修建乡村道路,基本改变了过去“河滩就是路,下雨就无路“的状况,解决农民行路难的问题。县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缸窑岭的做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乡镇工作是艰苦的,尤其是在我们那个年代,但也是锻炼人的。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知道百姓的疾苦,这对党政机关的各级干部都是至关重要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1年3月21日锦西县各公社党委书记欢送离任的县委书记刘忠、欢迎到任的县委书记檀树仁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1年9月9日参加县三级干部会议与各大队支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2年3月到7月,参加由省农业厅主办、省农科院和沈阳农学院承办的省农业干部培训班,照片为锦州、抚顺两市学习小组同志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2年9月1日和参加公社煤矿、水泥厂表奖会的各单位负责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3年5月和公社工业办主任去国家煤炭部汇报乡村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关事项。照片为在北海公园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3年8月24日,公社全体机关干部、各村支书和事业单位负责人欢送我去省委党校学习。至此,我在缸窑岭公社的任职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0年9月20日重返缸窑岭时,以当年所修乡路、所栽路树为背景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五)省委党校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83年9月—1985年7月 )</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3年,辽宁省委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决定省委党校从当年秋季开学进行正规划教育。学员入学必须考试,学制二年,毕业发大专文凭。开设两个班:培训班和理论班。培训班招收的学员为具有一定级别的县级后备干部,必经当地党委的推荐,参加文化考试;理论班招收的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的骨干,也需经推荐和考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西县委推荐王乃刚(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树森(时任金星公社党委书记)和我(时任缸窑岭公社党委书记)参加省委党校培训班的学习。经考试,我们三人都被录取。我们三人都是锦西高中“老三届”的学生,因为历史的原因,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此次进入省委党校接受正规化教育,也是弥补了遗憾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第二次进入省委党校学习,上次是1977年末到1978年6月,共六个月。文革结束后,省委党校复学,我参加了宣传部长班。时隔5年,省委党校的教学和学员的食宿条件大有改善和提高。培训班学员每人一个房间,一床一桌一书柜,既是寝室又是书房。每个学习小组八、九个人,配有学习室,供学习和讨论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习的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和领导干部相关的领导艺术、逻辑学和心理学等等。二年脱产学习,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认真听老师讲课,静下心看书学习,丰富了头脑,开阔了视野,对今后做好所担负的工作大有益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自己的房间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所在的培训班四支部八组学员在学习室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组学员在校门口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9月锦西县在省委党校学习的两期学员在沈阳北陵公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州地区全体学员(含理论班、进修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5月在沈阳生生照像馆拍的“标准照”,准备为毕业证所用。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培训班四支部全体学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所在的小组学员毕业前的合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准考证、毕业证、毕业纪念徽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六)锦西市总工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85年8月—1986年3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准锦西县撤县改市,4月1日正式以锦西市名义办公、运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7月中旬,我从省委党校毕业回来,月底被市委任命为市总工会主席。我在市总工会工作的八个月时间,主要是听汇报,搞调研,进一步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近300个基层工会大力开展创建职工之家活动,把思想教育、民主管理、劳动竞赛、权益保障等纳入建家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工会工作的开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9月在总工会办公室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10月在总工会机关干部会上讲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11月在职工俱乐部召开的全市工会干部大会上作报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七)锦西市(县级)市委办公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86年3月—1989年8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3月市委任命我为市委办公室主任。市委是全市最高领导机关。市委办公室是为市委工作服务的综合办事机构,是沟通上下左右、联系四面八方的枢纽和桥梁,是领导的参谋助手。办公室的基本任务是,参与政务,掌管事务,搞好服务。当时,市委办公室设秘书科、综合科、调研科和行政科,并代管机要室。主要负责文电处理、文稿审核、讲话起草、会务安排、调查研究、后勤保障等工作。办公室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及时、落实、保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市委办公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是高的,业务能力是强的。大家尽职尽责,齐心协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保证市委实施高效、有序的领导。全市呈现经济发展,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这就为后来升格为地级市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批准锦西市升格为地级市,原锦西市委和办事机构市委办公室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办公室同志有的分劈到市,有的留在区,不管在哪里,有办公室这段经历,有所养成的优良作风,有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大家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市委办30名干部,绝大多数走上了县级领导岗位,有两位还成为市级领导干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锦西市四个班子的办公大楼。地级市成立后仍借用该楼办公,直到1992年10月新的市委办公楼建成后才搬走。本人曾在两个市委办公室任职,在此楼工作过六年,很有感情。可惜,大楼已不复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3月26日市委办召开迎送会,欢迎我到任,欢送三位主任副主任另有任用。照片为会后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办公室的工作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市机关办公大楼门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5月20日中央顾问委员会李运昌、王国权、林肖硖、刘南生一行40人来我市,访问革命年代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陪同活动,我参加了接待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7月,市委书记王守义带领各乡镇党委书记去辽南盖县(今盖州市)、瓦房店市、新金县(今普兰店市)、金县(今大连市金州区)学习乡镇企业发展的经验。照片为在瓦房市参观乡办企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10月,市委、市政府组织乡镇党委书记赴山东省烟台市学习县乡经济发展的经验。市委书记王守义、市政府顾问唐启发带队。照片为在荣城市龙须镇天尽头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5月,市委副书记陈英佩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去广东顺德县(后改市,现为佛山市顺德区)看望在该县挂职的我市刘国志副书记,并考察学习顺德县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经验。照片为参观顺徳县容奇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9月27日,应海军试验基地首长邀请,我陪同市委副书记陈英佩、孙忠忱去大连,参观由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发射运载火箭。照片为乘“郑和号”舰驶往预定海域,观看火箭发射壮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市委、市政府两个办公室牵头,组织与国有大企业办公室主任的联谊活动,使办公部门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和大企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照片为同游乌金塘水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五一假期,市委办组织工作人员攀登虹螺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锦州市委办同志在锦西宾馆。迎来送往是办公室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宾馆成了第二个办公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9年6月22至2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边走边看,在乌金塘水库总结。6月12日国务院已批准锦西市升格为地级市,这次会议是县级锦西市召开的最后一次大型工作会议。照片为参会人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西市升格为地级市,原市委办公室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1989年8月20日,市委办召开话别会,照片为会后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八)锦西市(地级)市委办公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89年8月—1995年4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批准锦西市升格为地级市,8月初开始筹备,12月19日至22日召开首届人代会,地级锦西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90年3月27日至31日召开了首次党代会,地级中共锦西市委正式成立。建市筹备阶段,我被任为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市委成立后,被任为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后勤、信息和巡查工作。办公室的级别提高了,工作性质和任务并没有变化。为了建市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建市最初几年市委工作的正常运行,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奋发努力,认真负责,做了大量的保证、服务工作。作为副职,我积极配合、主动协助主任做好所分管的几项工作。市委办公楼及附属设施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借调和购置满足了领导和机关的用车需要;加强了市直部门和大企业的信息员队伍建设,规范了信息报送制度,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质量;巡察工作也有效地开展起来,确保市委布置的各项工作有效的得到落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地级锦西市筹备领导小组最初的办公地点—原锦西市委党校。从1989年8月8日入住到10月初搬到海军第二炮兵学院,共两个月时间。8月1日我提前到党校,为筹备组进驻做准备工作:办公室的分配、电话的安装、食宿的安排等等。这张照片是筹备组到党校办公的当天在办公楼前所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0年3月初至5月末,我带领市委办陈文明、刘双立、朱会杰三同志到兴城市郭家镇蹲点扶贫。照片是和镇书记、镇长、秘书的合影。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兴城郭家镇蹲点扶贫时走访慰问老复员军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0年9月26日晚借去北京公出机会,观看亚运会游泳比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0年10月,到武汉、南京采购市委机关印刷厂所需设备。在南京参观总统府时于煦园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6月随省委办公厅学习组赴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学习信息、巡查工作经验。照片为在福州市鼓山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8月20日,市委办同志欢送首任市委书记于均波赴省上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5月省委办公厅西部六市信息座谈会在我市召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9月辽宁省市委机关后勤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2年6月29日,市委办机关党支部组织干部职工到兴城市四家子村参观学习,以此庆祝建党71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2年7月,以锦西市名义举办了兴城海会。我负责接待芮杏文和夫人。芮杏文曾任上海市委书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照片为陪同芮杏文游览兴城古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2年10月市委办公楼及附属设施竣工并投入使用。21日,市委各部门搬入新楼办公。从原锦西市委 党校到二炮学院到原锦西市委办公楼,经过三次搬家,新建地级锦西市委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用房。照片为本人在新办公楼门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新办公楼办公室工作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0年8月至1992年12月,在中央党校本科班党政专业函授学习并毕业,获大学本科学历。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九)葫芦岛市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95年4月—2000年3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锦西市更名为葫芦岛市。1995年4月,我被任命为葫芦岛市委副秘书长,分管“双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信访、档案、党史、保密工作。从部门工作到领导部门工作,工作性质、任务都发生了变化。除了综合情况,研究政策,搞好协调,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外,有些工作如信访案件的处理,双拥政策的落实等,还要事必躬亲,身行力践。由于建市晚,我市这几方面的工作部门都存在关系不顺,级格偏低的问题,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问题都得到合理及时的解决。信访办从市政府办公室分离出来,由副县升为正县单位;档案局从市政府办公室独立出来,由副县改为正县级;党史办由正科级变为副县级;保密办从市安全局划归市委办领导,由正科变为副县级。隶属关系理顺了,级格问题解决了,这几项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的工作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市驻军多、级别高,处理好军地军民关系十分重要和必要。1995年10月,市委调整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我为成员并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几年间我把主要精力用在双拥工作上。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制定双拥政策法规为起点,从解决军地关系遗留的历史问题入手,动真情办实事,呈现了民拥军军爱民的可喜局面。军民携手齐努力,共建双拥模范城,1996年末我市首次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城,2000年初跨入全国双拥模范城行列。档案局全体干部职工克服没有正式馆房的困难,积极工作,力争上游,在档案管理和利用上成为全省先进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驻葫部队官兵走上街头,开展便民活动,我陪王守义副书记前往看望慰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96春季开始,驻葫部队几次开进龙背山开山筑路,为地方建设公园创造了条件。照片为1997年10月,我陪省双拥检查组到龙背山实地查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军营参加一日兵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登上国产教练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1月12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市首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陪市委书记吴登庸到市档案局检查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5年6月带领市档案局局长王素菊和市计划委副主任马海涛去四川省档案馆,学习考察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经验及馆房建设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7年3月参加省委召开的保密工作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9月市举办第四期信访干部培训班,结束后全体同志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5年8月八城市(扬州、镇江、烟台、威海、四平、松原、大连、葫芦岛)市委秘书长联谊会在我市召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宴请新加坡客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9年9月至10月间出访美国,期间曾到联合国总部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9年9、10间在美国考察,在纽约乘电梯抵世贸中心107米观光台,俯瞰纽约市全貌。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民航客机将世贸大厦撞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1、95年抗洪抢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5年7月下旬,辽宁中部连降大雨暴雨,至31日浑河多处决口,20多个乡镇被淹,辽河多处告急!当晚,接省委省政府指示,我市迅速组织军地联合抢险队赴灾区抢险救援。38610部队(海军试验基地)副参谋长卓有正为联合抢险队军方领队,我为地方领队。晚10时30分,100多名部队官兵、25 名地方干部职工和17艘船艇、24辆卡车集结完毕,连夜急赴灾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月1日晨,抢险队进入重灾区辽阳市灯塔县佟二堡一带,呈现在抢险队员眼前的已是一片汪洋。饱受了一夜颠簸之苦的抢险队员,顾不上休息,便匆匆投入了抢险战斗。按照当地指挥部的统一分工,我市军地联合抢险队兵分两路,各自为战。我带领地方抢险队员和4艘摩托艇赶赴距佟二堡20华里的沈旦堡。这里的建筑物都已泡汤,来不及撤离的人们惊恐万状,挤满了各种能落脚的地方:房顶、树上、高坡……险情就是命令,队员们冒高温,迎洪水,奋战了整整一天,救出被困群众200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几天里,地方抢险队员们克服了距住地较远,被救群众分散,有时水浅需要下水推船等困难,把一批批被困群众抢救出来,运往安全地带。住地佟二堡也被洪水包围,饭店、商店、旅店都已关门停业,抢险队员的吃住成了大问题。只能用辽阳市内各单位支援灾民的馒头、矿泉水充饥解渴;只能住在当地已停产的纺织厂厂房里,用条椅、桌子拼成“床铺”和衣而睡。虽然条件艰苦,环境险恶,地方抢险队成员又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但整个队伍团结一致,斗志昂扬,勇往直前。人的灵魂在这次特殊的战斗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4天的艰苦奋战,军地联合抢险队共营救灾民1500多人,胜利完成了在灯塔县抢险救援任务。4日下午,奉上级指示,抢险队转战海城市温香镇。在温香镇,军地联合抢险队组成“联合编队”,连续奋战4天,共救出遇险群众500余人,疏散群众600余人。至此,葫芦岛市军地联合抗洪抢险队在辽宁中部的抗洪抢险任务圆满完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葫芦岛市抗洪抢险队以其到达灾区最早,抢险救援时间最长,营救遇险群众最多而受到省领导表扬。本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一九九五年全省抗洪救灾模范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是在辽阳抗洪一线,我和部队抢险队领导成员合影及单人照,均为辽阳日报记者所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2、参加国际档案大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于1996年9月2日至7日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是国际档案理事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在中国举办世界档案盛会。共有130个国家2600名代表出席会议,为历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档案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组成了由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任主席的中国组委会,做了精心的筹备和组织工作。中国代表团团长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王刚担任,代表团下设各省市区分团。李鹏总理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时任市委副秘书长,分管档案工作)和市档案局局长王素菊,市粮食局分管档案工作的副局长郭瑞成应邀参加了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会围绕“本世纪末的档案工作—回顾与展望”的主题,举行了四次全体会议和多场专题会议,总结和交流档案保护、开发工作的经验,探讨和档案有关的问题,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有力推动了各国档案工作的进步,促进档案工作在人类文明的崇高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3、带队赴外地学习双拥工作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7年9月我带领市双拥办、市民政局、军分区和海军试验基地群联处军地双方人员赴延安、遵义、徐州、青岛学习双拥工作经验。这几个市是全国开展双拥工作的先进地区,都多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称号。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使我们开阔了做好双拥工作的思路,坚定了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信心。在学习期间,还参观了延安革命遗址、遵义会议旧址、淮海战役纪念馆等纪念地,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4、率我市代表团参加塔山英雄团命名50周年大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10月,是塔山阻击战胜利50周年,也是塔山英雄团命名50周年。市委决定由我率葫芦岛市党政代表团专程前往英雄团驻地广西贵港市祝贺。代表团一行参加了41集团军123师举行的纪念塔山阻击战胜利50周年大会、阅兵式和塔山英雄团举行的命名50周年纪念大会、纪念馆开馆仪式。在塔山英雄团命名50周年纪念大会上,我应邀发表了讲话,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267万人民向走过50年光辉战斗历程的塔山英雄团全体官兵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塔山阻击战以其辉煌的战绩,名垂青史 ,饮誉海内外;塔山阻击战的烈士们,将永远与山河同在 ,与日月争辉;塔山阻击战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耸立在人民心中。塔山英雄团50年的光辉历程,凝聚着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闪耀着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示着人民军队无坚不克的风采。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永远前进。我在讲话中介绍了葫芦岛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军民共建双拥模范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祝愿塔山英雄团在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道路上夺取更大成绩,再创辉煌。会上,代表团以市委、市政府,连山区委、区政府,塔山乡党委、政府的名义向英雄团赠送了锦旗以及反映我市市情和记录我市纪念塔山阻击战胜利50周年大会情况的电视专题片、影集、画册等。代表团在贵港期间,受到了41集团军、123师、塔山英雄团以及当年参加塔山阻击战老首长的热烈欢迎。他们对葫芦岛市委、市政府派代表团专程参加纪念活动表示感谢,并对葫芦岛市委、市政府重视国防教育、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做法表示赞赏。老首长对战地怀有特殊的感情,他们祝愿葫芦市繁荣昌盛,人民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代表团成员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孙东兵、市民政局副局长魏文国、市双拥办副主任邢永和、连山区副区长阎庆礼、区双拥办主任李德润、塔山乡党委书记范立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十)葫芦岛市民政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2000年3月—2008年12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3月,我被任命为葫芦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民政局局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政局是政府主管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履行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重要职能,主管救灾救济、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层政权建设、双拥优抚、退役军人安置、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民间组织管理、区划地名、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等工作。民政工作直接为人民服务,件件都和百姓的利益相关联。摊多面广,事务繁杂是民政工作的另一大特点,有专家把它分解为103项具体工作。市民政局设15个行政科室,直属9个事业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承担起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任,局领导班子和全局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服务大局,狠抓重点,锐意创新,全面提升民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经过几年努力,全市城乡低保体系和救灾救济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发展;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务管理进一步强化;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市直机关目标考核中,民政局年年被评为优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年多时间里,通过积极努力、多方争取,民政局机关自身和所属事业单位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建起了办公楼,解决了10年租房办公的难题;新建了光荣院和第二干休所;改扩建了福利院、救助站和塔山阻击战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市民政局办公楼暨退役士兵培训中心2001年11月建成。建市十年,民政局一直租房办公,每年租金20万元。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窝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1年11月24日,市民政局办公楼暨退役士兵培训中心举行落成仪式。照片为局领导班子成员在仪式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结束了租房子办公的历史,在自己新建的办公楼办公,心情就是不一样。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1年春节前后,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大规模扶贫帮困活动。各大企业纷纷捐款捐物,献爰心、送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扶贫帮困捐赠物资车队启程开赴农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7月电脑福利彩票在我市并网发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省福利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省民政厅组织军休干部演讲团、文艺队来我市宣讲、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11月民政局机关干部在海军试验基地码头参观我国自行研制的113号导弹驱逐舰,受到了爱国拥军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1年五一假期,市民政局组织机关干部参观西柏坡纪念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6年6月市民政局机关干部赴抚顺参观雷锋纪念馆,学习雷锋平凡而伟大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6年3月随省民政厅代表团出访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奥地利,考察这些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照片为在英国伦敦市金斯顿区和当地政府官员交流活动结束后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1、坚持“五同”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同”是指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研究脱贫致富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初,我到市民政局任职。这一年,市委市政府为了扶贫帮困,为了转变机关作风,在市直机关开展了“五同”活动。市民政局“五同”活动坚持不走过场,不搞形式的原则,下得去,住得下,干实事,献真情。从2000年到2006年的七年时间里,每年都安排一次“五同”活动,每次下去三十多名机关干部,每次一周时间,每次都吃住在村民家中并和农民共同劳动。从2001年起,按照市里的统一安排,市民政局、市妇联包扶建昌县贺仗子乡,以后的六年里两个部门的“五同”活动结合包扶工作都在贺仗子乡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同”活动,收获颇丰。一是增强了机关干部的劳动人民感情。机关干部多为“三门”干部,机关作风也表现为“衙门”作风。通过“五同”,对“变感情,转作风”起到了一定作用。二是促进了部门本职工作的开展。每次下去都带着和农村农民相关的民政工作的题目,调查研究后形成报告并在总结会上进行交流,促使以后在制定各项工作方案时更符合实际和满足群众需要。三是帮助乡村和贫困户理清脱贫致富的思路,研究、制定了措施,因地制宜、因户而异上了些有效益的项目。在贺仗子乡推广了脱毒地瓜的种植,开办了了粉条加工厂。资助一批贫困户发展了牛、羊、兔等养殖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市民政局“五同”的做法曾在全市干部大会上介绍,《葫芦岛日报》多次发文宣传,辽宁电视台和民政部主管的《中国社会报》也予以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始终认为,无论工作环境和条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密切联系群众和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丢,这是党的宗旨、人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我们执政的根基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2、慰问在新疆服役的葫芦岛籍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1年葫芦岛市应征入伍的部分战士远赴新疆卫国戍边,这在我市还是第一次。遙远的边疆,复杂的对敌斗争形势,士兵的家长难免关心和惦念。在这种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在2002年6月末组织慰问团,赴新疆慰问葫芦岛籍战士。慰问团由军分区政委刘茂忠任团长,市委副秘书长许凤琴,市政府副秘书长、民政局局长张宝成任副团长,各县区武装部部长、军分区有关科的科长、市双拥办的负责人为团员。市电视台记者随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天时间里,慰问团一行乘飞机、坐汽车,先后到克孜勒苏边防32团、喀什汽车训练连、吐鲁番边防11团,并从阿图什驱车270公里到位于中国、吉尔吉斯坦边境的被称为“西陲第一哨”的斯姆哈纳边防连,进军营,访哨所,通过赠送慰问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把家乡人民的关怀、祝福带给驻守大漠边关的子弟兵。家乡来人看望,战士们深受感动和鼓舞,纷纷表示要站好岗,放好哨,誓死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葫芦岛电视台播放的关于此次慰问活动的新闻和专题纪实片,在士兵家人中引起热烈的反响。他们看到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孩子们训练、执勤、巡逻和生活的画面,既感到放心又感到光荣。他们写信或打电话,勉励孩子们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这座大熔炉里锻炼成长,做一名合格的军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慰问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士兵满意,家长满意,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情绪,鼓舞了士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3、赴西藏那曲地区进行工作交流、参观访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应那曲地区民政局的邀请,2002年8月6日,我和副局长王云浦、魏文国带领市民政局科室的几位同志由北京飞赴拉萨,开始对西藏进行为期一周的工作交流、参观访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年辽宁省对口支援西藏的是那曲地区。该区以此为契机,和辽宁省各市广泛联系、交往,以取得全方位的支持和援助。该区民政局曾派一同志来我局挂职锻炼,并组团来我局访问交流。我们这次去那曲,既是去考察也是对他们的回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曲,两地民政部门各自介绍了工作情况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观看了那曲地区一年一度盛大的羌塘赛马会;到藏民家走访慰问,尝试着打了酥油茶。主人还安排、陪同我们参观游览了拉萨市、日喀则市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扎什伦布寺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雄伟的布达拉宫、巍峨的唐古拉雪山、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广袤的的藏北草原以及独特的西藏历史、文化和宗教,还有那洁白的哈达,醇香的青稞酒和奶香扑鼻的酥油茶,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称得上是难忘的雪域高原之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4、看望慰问航天英雄杨利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冲飞天,千年梦圆。2003年10月15日,历时21时23分的太空旅行,让全世界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他以自己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国人的尊敬,被授予“航天英雄”的荣誉称号。葫芦岛人为家乡出了个中国航天第一人而骄傲和自豪。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年的春节,我带队去北京航天城和杨利伟家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他和家人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每次见到家乡人来拜年,杨利伟都十分高兴,也显得格外兴奋,热情迎候,亲切接待。他说,是家乡的热土哺育了我,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让我魂牵梦绕,家乡的经济建设我更是一直关注。他表示,要继续努力工作,不负家乡人民的厚望,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更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利伟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少将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5、率市社会福利和事业代表团访问日本、韩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3年3月27日至4月12日,我率葫芦岛市社会福利和社会事业代表团赴日本和韩国访问考察。先后到了日本的东京都、松本市、名古屋市、大阪府、京都府、奈良市和韩国的釜山市、济州市、汉城市(今首尔)、仁川市,与当地政府官员、民间组织、福利机构进行座谈交流,参观了养老院、残疾人工厂、消防局等福利和救灾机构。从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福利事业的发展规划、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等多方面获取了有益的经验,为我市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作用。4月4日代表团还专程到京都岚山拜谒周恩来总理纪念诗碑。考察期间,代表团受到了两国有关方面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6、到新西兰参加友好城市大会并访问澳大利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2年4月3日至5日,新西兰布莱尼姆市举办世界友好城市大会。中国全国对外友好协会组织有八省八个城市参加的中国代表团赴会。葫芦岛市由我带领市对外友协副秘书长王莉莉、市福利彩票中心主任栗恩秋参会。会议期间,我市代表利用大会交流、小范围会见、互换市情资料等机会和方式,与其它城市进行了广泛联系、深入的洽谈,向世界宣传、推介了葫芦岛,取得了明显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新西兰参加世界友好城市大会之后,我们三人随中国城市代表团对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访问、考察。中国城市代表团是应澳大利亚全国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到澳访问的。从二00二年四月五日至十四日,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悉尼、堪培拉、墨尔本、戴瑞滨、巴拉腊特、亚拉腊、布里斯班等七个城市,与当地政府官员、友协组织负责人进行了友好交流,参观游览了文化、旅游等城市设施,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对两国城市之间的联系、交往起到了促进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7 、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9年10月—2008年12月,任辽宁预备役后勤保障旅副政委,被授予上校军衔;期间2005年10月,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学习一个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入伍参军是我们那个年代适龄学生和下、还乡青年梦寐以求的。下乡的第二年,我有一次跨进军营的绝佳机会,可惜痛失良机,军人梦从此破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这句老话在我身上应验了。三十年后的1999年,我在市委任副秘书长分管“双拥”工作,负责军地关系协调。驻葫国有大企业较多,辽宁预备役后勤保障旅在葫市组建油料营、运输营,需要有地方官员的组织、统领,在这种情况下我被沈阳军区任命为辽宁预备役后勤保障旅的副政委,并被授予上校军衔,由沈阳军区司令员梁光烈、政委姜福堂颁发任职和授衔令。三十年前想当兵当不上,三十年后当兵就是上校团长,看来这也是老天的眷顾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军队领导指挥体系,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预备役部队以少数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和士兵为基础,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统一编制组建,属于人民解放军序列。平时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进行军事训练,努力提高军事素质和快速动员能力,必要时可按照法律规定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战时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转为现役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5年10月到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参加全军第一期预备役部队师团职政治指挥军官培训班学习。学习了我军预备役部队建设与发展问题;新军事变革与国防现代化;国家安全战略与反台独军事斗争;军队政治工作基本问题;联合战役若干问题;舆论战研究;法律战研究等课程。 学院组织学员到延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还安排参观了西安卫星飞行控制中心、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军机生产线和某导弹旅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四、结束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在这美好的季节,历时半个月的构思、编辑,反映自己学生时代、知青岁月和从政经历的美篇制作完成。选用了220幅照片,书写了2.1万字,定名为“岁月留痕—我的相册”。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条件所限,记录学生和知青生活的照片很少,只能用文字加以弥补了。值此美篇制成之际,谨向所有照片的拍摄者致以衷心的谢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曾经年少,拥抱阳光;曾经奋发,追逐梦想;曾经坎坷,似迷途羔羊。我们都是一名过客,辗转于红尘中每一处角落。时间流逝,岁月流年,只留下些许记忆在心里、在照片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己在乡、县、市多个单位和部门工作过,工农学兵、党政军群都干过。丰富的经历,淬炼了品质,涵养了作风,增长了才干,较好的担当起党、政府和人民所赋予的职责,不负时光,不枉此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7年5月,我从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民政局局长岗位上退居二线,改任调研员;2008年12月5日年满60周岁,办理了退休手续。加上知青的四年工龄,整整工作了四十年。人老退休,符合自然规律。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几十年,应该歇歇了,开始新的生活,活出幸福,活出精彩。过去的时间属于公家的,现在的时间是自己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了,享受人生,安度晚年。退休后,我的生活主要内容是:看书学习、锻炼身体、随团旅游。学会了开车,掌握电脑、智能手机的基本知识,并能熟练操作和使用,以适应新时代新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三张照片上为:在龙背山健身时所拍。退休后的前些年,坚持在龙背山走步、登山。照片是2009年6月9日原《葫芦岛日报》社长关世勋给照的。中为:2019年5月去内蒙、陕西旅游,11日在鄂尔多斯景区响沙湾所拍。这是退休后老同志、老同学、老朋友第15次组团出游了。下为:2022年2月22日在自家书房所拍。退休后一直保持看书学习的习惯,书房是自己的精神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幅照片展示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状况,就以这三幅照片和这段文字作为本篇的结束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4月16—30日</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