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工人有力量

龙乡快艇

<p class="ql-block"> 文字/许友江</p><p class="ql-block"> 图片/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电视剧《青山不墨》热播以来,引起了伊春人强烈共鸣,因为我们伊春人的前辈多是林业工人或者和林业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伊春的“原住民”并不多,人口来源主要是这几方面:“闯关东”年代和日伪时期的森林采伐人,他们多以“木帮”形式存在;解放后山东等地和东北“山外”来的盲目流入人员,被称为“盲流”的人;从内地调来支援边疆建设的干部、工人;为解决当地上学、就医困难,国家分配来的教师及医护人员;“上山下乡”知青;还有一支重要力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第三师,这支准备开赴朝鲜的作战部队,因板门店停战谈判初步达成协议暂未入朝。1952年9月,他们服从党中央决定奔赴小兴安岭开辟“第二战场”,参加伊春新林区开发建设。</p><p class="ql-block"> 小兴安岭位于祖国东北高寒地区,这里虽然地处偏远、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却有着广袤的原始森林资源,是红松的故乡。以林业三师为主的第一代林业工人,在这里敢于突破高寒禁地,克服种种困难,战天斗地,为支援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涌现出了马永顺为代表的全国劳动模范和“爱国、创业、创新、奉献”的马永顺精神,成为了我们伊春人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林业三师的干部基本都是建国前入伍的,他们有个特殊的身份—老干部。他们在“第二战场”继续保持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的好作风,成为伊春林业战线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他们在林区工作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再子承父业,可谓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献身子孙”。剧中郑毅的原型张子良就是众多这样好干部的代表。我接触过一些林业三师的老领导、老干部,他们有着很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修养。受其影响,他们的子女也具有不怕苦、爱劳动、敢担当、肯奉献的特质。</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煤矿开采、铺设铁路、军工生产、建设人民大会堂都急需大量的战略性物资—木材。伊春林区有储量丰富的优质红松和硬杂木,一列列满载木材的火车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七十年代有一首《伐木工人歌》,真实的反映了伐木工人的劳动场面,那一声声“顺山倒”和 “哈腰挂”劳动号子仿佛又在耳边响起。</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就是从老家山东来的“盲流”,记得小时候不懂得这两个字的含义,以为“盲流”和“流氓”是一个意思,也闹出过笑话来。父亲来到嘉荫县谋到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县林业局,父亲在这里学会了采伐木材和抬木头等作业技能,后来父亲调到木材公司工作的时候,成了抬“蘑菇头”喊号子的老把式。</p> <p class="ql-block">  《青山不墨》有个场面让我激动不已,马永顺参加完全国劳模会回到林场,在欢迎会上领导让老马讲几句话,老马提议唱首歌吧,于是大家一起高唱《咱们工人有力量》,那从工人口中唱出的歌声,铿锵有力、震撼人心,也把我带回了当年……</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在木材公司工作过两年,那时已是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实行定额计件工资制度,工人们干劲儿十足。我记得有一次制材六零大板,我们三台带锯机一天制材一百零八立方米原木,创下了单日生产最高记录。几千立方米的成材大板,没几天功夫就被我们用“蘑菇头”装上汽车再拉到江边装上船。当年的工人老大哥真的是太厉害了,太有战斗力了,《咱们工人有力量》唱出了工人们的心声和气魄!</p><p class="ql-block"> 伊春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重要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北满临时省委诞生地;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的所在地;抗联三、六军抗日根据地;东北抗联的主要战绩地;东北抗联军政干部培训基地;还有在嘉荫开辟的五条国际通道。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小兴安岭的山山水水留下过东北抗联将士的足迹,洒下了无数先烈的热血。</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在这里回顾过去,就是要铭记发展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奋斗,让小兴安岭的天更蓝,水更绿,青山常在,永续利用!</p> <p class="ql-block">  许友江,网名龙乡快艇,黑龙江省嘉荫县龙乡游泳协会会员、县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用散文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主要作品《春天总是悄悄地来》《神奇的森林号子》《千古第一嘉荫莲》《大鳇鱼的故事》《最标准的军礼向抗联英雄致敬》《我也曾是一名军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