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把眼睛沉入你的眼睛,我瞥见幽深的黎明。我看到古老的昨天,看到我不能领悟的一切。我感到宇宙正在流动,在你的眼睛和我之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的开头,是一首叙利亚著名诗人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阿斯巴(笔名阿多尼斯)的诗。<div><br> 而很遗憾,正如这首诗所言,看完整个展览的我,“看到古老的昨天”,也“看到我不能领悟的一切”——却在粗粗了解这片土地古老文明的同时,生出更多的懵懵懂懂。无奈,只能以流水账形式记录下这次观展经历吧。</div> 要知道,现在一提起总会让人联想起“战争”、“死亡”、“泪水”之类词语的叙利亚,在古代,却是一块经济与文化繁荣的沃土。古代的叙利亚,还包含了现在黎巴嫩、以色列、约旦的部分区域,是一块地处地中海东部沿岸,东北部延伸至两河流域,南则达古埃及,东可穿过伊朗高原到达中亚的古代东西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通道。也可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div><br></div><div> 展览分为四部分。</div><div><br> 第一部分,史前时期,即旧、新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公元前3100年。(此时中国也在旧、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公元前2000年)古代近东地区是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包括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土耳其东南部及叙利亚东北部)、古代叙利亚(今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及约旦)、埃及等地区。根据史前考古研究,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叙利亚就有原始人类活动的迹象,并遗留下了丰富的原始文化遗迹与物品。</div> (泥塑,公元前8800-7500年;砍砸器,距今30-20万年;刻纹石器,公元前9200-8800年) (刻符石牌,公元前9200-8800年) 这个单元最引人注目的是单柜陈列的一把手斧。距今约50—30万年,属于旧时期早期的阿舍利文化。这把石斧形状像一颗圆润饱满的泪滴,前后两面均进行了精细的打制,两刃的锋利程度自中心朝左右两边循序渐进,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古人类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水平。 (手斧,距今约50—30万年) (泥塑,公元前5000-4500年) 接下来,有点萌的一件展品是公元前3400-前3100年年的一个刺猬形奠酒容器 ,在耶班尔•阿鲁达遗址出土。整个酒器就像一个刺猬,很可爱。 展览上有几块有趣的刻符石牌,虽然看不懂当时的他们想表达的意思,不过,也许是男女恋爱交换的信物,或者部落首领的某种权力工具?而如果原始人类想记录自己仓库里物品的储多少存,最初是用陶球来当工具,并慢慢从陶球发展为书写文字的泥版——泥版上面刻划的符号,被认为是早期的文字。 (陶球,公元前3400-3100年;陶罐,公元前5000-4500年) (钻孔绿石,公元前7500-5500年;数字泥版,公元前3400-3100年,泥版中的刻划符号,被认为是早期的文字) (陶碗,公元前4000年) (带流陶缸,公元前3400-3100年) 第二部分,历史时期,即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距今约公元前3100-前333年。(此时中国从夏到春秋战国,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珍稀材料的发现、技术的革新,远距离贸易促进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城邦兴起后,冶金技术发展,金属制品和各类宝石纷纷登场,此时古叙利亚地区的人民开始广泛使用金属原料制作装饰品、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改变。以黄金制品为例,在公元前3000年的叙利亚就已出现,到公元前2500年以后,随着细金工艺出现和发展,在进入公元前2000年以后,以黄金工艺为代表的交流已成为古代欧亚大陆不同国家文化和经济往来的重要体现。<div><br></div><div> 同时,生产力的提高带来粮食增收,可以养活城邦领袖和祭司阶层,阶级分化也日益明显。在文化方面,此时文字和书吏开始出现,各个城邦也开始大兴土木建造神庙和宫殿,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巅峰时期。</div> (蛇纹绿泥陶罐,公元前2600-2400年,马里古城出土) (房屋模型,公元前2400-2000年) 这个单元,有法国考古队在1933年于马里古城遗址发现的一尊刻有“兰姆吉—马里国王”的祈祷者雕像。这个雕像发现的重大意义就是证实了马里城的位置。而在国王身旁,一个仿佛头戴礼帽的小个子雕像,看说明介绍,却是一位女性雕像。据说雕像的眼睛以前应该还有宝石,而这类雕像也是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幼发拉底河畔(现伊拉克)的伊什塔尔神庙典型的雕塑形象。 (祈祷者雕像) (女性雕像) 再认真看一下展览墙上对马里古城的介绍。马里古城的建立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经近代考古发现,在这片遗址上发现了神庙、宫殿、雕像、滚印等,可谓是一个繁荣的城邦。可以推测,因为经济的发展和食物的富足,让人们有了多余的精力去追求精神方面的富足,所以不管是一个鸟型眼线膏容器,还是在刷有沥青的木板上用贝壳、珍珠、天青石做成的镶嵌画,都能体现出这种富足。当然,关于鸟型眼线膏容器也应该和苏美尔人眼睛崇拜的习俗有关,所以他们着重对眼睛的描摹和装饰,大概是与他们认为人的眼睛能看清楚万事万物,是神明赐予的福祉有关系。结合展览上关于“眼庙”介绍,再想想三星堆的纵目人,看来对眼睛的崇拜不分中外——三星堆这个,体现的应该是古蜀人的眼睛崇拜——这是附带的一点联想。 (鸟型眼线膏容器) (马里古城照片) (关于叙利亚北部布拉克丘“眼庙”的介绍) (镶嵌画) 至于在这个单元展出的陶器陶罐,无疑是经济发达和贸易繁荣的证明。而一个戴着项链的女性形象,居然是烘焙模具的图案,据说这在当时是献给神灵的图案,一般供给王室的面包上就有这样的吉祥标记。相比而言,一个像大树年轮般的面团制作模具,从朴素的外观来看,应该就是平民的家常用具吧。 (烘焙模具,公元前2000-1600年,马里古城出土) (制作模具) (项链,青金石项链,公元前2000-1600年) 滚印和楔形文字也值得一看。简而言之,滚印是两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出现,主要承担的是“签名”的功能。楔形文字则为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创,因形似钉子或楔子,故得此称。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的乌鲁克文化时期,最初只记述经济活动,后来慢慢拓展到神庙献辞、国王铭文、战争记录和信件往来等。而楔形文字,是黏土版。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就地取材,只能采用两河流域盛产的芦苇杆作笔杆与泛滥河流所产生的黏土作为书写工具,这样的好处是,虽然不比埃及、中国用植物纤维造纸来得轻巧,但写好后丢进烤炉中烤硬倒也方便了保存——还不易篡改。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谁让叙利亚地区植被稀少,缺乏造纸的原料呢。 (古代叙利亚可能存在的贸易线路) 公元前1600年—1200年的青铜时代晚期,昔日两河流域的城邦体系瓦解,不同民族统治的王国在这片土地上轮番登场,铁器时代的开启。亚述、新巴比伦、波斯等国的轮番来去,彻底让叙利亚成为了一个通道,这是一个通往雄震天下、四方来朝巨大野心的通道。这些外来者带来了自己的风格,都一一在遗留的文物中得到了体现。 特别喜欢一个泥塑人偶,介绍简单,只说这个人偶是公元前1600-1200之物,为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收藏。不能再有更多信息。而我,偏偏觉得,这人偶乍一看,颇像川剧中的变脸嘛。 (亚述国王与马车,公元前900-359年) (人物浮雕,公元前900-359年) 第三部分,古典时期,先后经历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三个时代,时间跨度为公元前333——635年。(此时中国从秦汉至隋,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div><br> 第四部分,伊斯兰时期至现代,历经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阿尤布王朝、马穆鲁克王朝、奥斯曼时期。(此时中国从唐到民国时期,公元618—1923年)</div><div><br> 这里,之所以将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历史合并记录,主要原因在于展览中,没有完全将这两部分区分开。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单元的文物远远不如第二部分文物丰富所致。简单来说,自公元前333年开始,叙利亚先后被希腊、罗马等国家征服,并由此产生了文化大融合。而在雅尔穆克战役后,阿拉伯军队征服了叙利亚,从此,叙利亚被纳入阿拉伯版图,伊斯兰教居于统治地位,叙利亚也开启了文化发展的新纪元。</div> (赤铁矿印章,公元前900-539) 展出的墓葬雕像出土于今天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东北方的帕尔米拉古城,基本按照墓穴主人生前的样子雕刻,其饱满的结构、圆润的肌肉、流畅的线条,充满了罗马立体、写实的雕像风格。 (立狮石板浮雕,公元前64-356年。帕尔米拉古城出土) 总之,有着悠久历史的叙利亚,在今天的我们眼中,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混血儿。而在展览的结尾部分,对中叙两国自古以来的友好往来做了简单回顾。早在西汉时,两国就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了贸易往来,叙利亚的帕尔米拉等地,是丝绸之路的中继站和分水岭。这里将丝路贸易向西北延伸到欧洲,向西南通往埃及。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畅销产品,还有在唐代时传入中国的来自古叙利亚地区的景教,都通过一个个贸易城市通衢东西,交流互汇。 最后,我们还应该为现在能看见的这批文物,致敬一位献出生命的考古学家,他就是八十二岁的哈立德·阿萨德。作为二十世纪叙利亚考古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由于拒绝向进入帕尔米拉古城的极端组织交代自己先行一步转移的文物,最后被处决了。事前,众人劝他逃,哈立德·阿萨德说:“我不会离开,哪怕是付出生命。”<div><br> 是的,为了让这些有生命的文物能被世世代代的人们看见,为了让这些不分国别都是人类灿烂文明的见证物能长久保存,要致敬和感谢,所有有名与没有留下姓名,为了保护文物和文明付出努力甚至生命的人们。 </div><div><br></div><div><br></div><div><font color="#ff8a00">[博物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文明的万花筒——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font> </div> (叙利亚考古学家哈立德·阿萨德,本图来自金沙博物馆公众号展览图片) (地图上的古代叙利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