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村里是个文化人,写的一手好字。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前几天,我家总是很热闹。人来人往,左邻右舍拿着红纸,来我家让父亲帮忙写春联。父亲总是有求必应,泼墨挥毫,毫不吝啬。</p><p class="ql-block"> 一般到了腊月二十六,父亲就把堂屋里的八仙桌收拾利索,把墨汁、砚台和毛笔找出来。毛笔很多,大中小号,还有排刷。父亲会根据春联不同的长度和宽度决定使用什么型号的毛笔。小时候,天很冷,没有取暖设备,门都是敞开着的,有时候墨汁都结冰,父亲会把墨水瓶放入热水中小心化开。准备妥当,有些积极的邻居早早就登门了。最忙的一天当属腊月二十八,三三两两,你来我往,都拿着红纸,有的在家已经裁好,有的拿着整张红纸到我家在父亲的指导下剪裁好。愿意等的,看父亲写好,晾干,小心翼翼卷好满意而归。不愿等的,撂下红纸,回去忙年,隔几个小时来取。而父亲往往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p> <p class="ql-block"> 我们老家的春联,也叫对子,一套包括对联一付,贴在左右门框,门心一付,贴在两扇门上,横批一张,贴在门框正上方,外加若干写着“春”、“福”的小门单。大门和堂屋门的春联大小宽窄是不一样的。大门的宽对联要用最大号的毛笔书写,才显得饱满大气。父亲手头有个小本,偶尔翻翻,大部分内容都是了然于心的,信手拈来,一气呵成。从父亲笔下流淌出很多优美、押韵、对仗的句子,象“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最爱干的事就是守在旁边,帮父亲研墨,看父亲写字,帮忙把写好的春联晾在地上。红艳艳的纸,黑亮亮的墨,散发着浓浓墨香,那感觉也很醉人。</p> <p class="ql-block"> 有时父亲也让我们练练笔,无奈我们兄妹四人的字都很难拿出门去,只好作罢,只能在小门单上写一些要求不高的春字和福字。</p><p class="ql-block"> 在那几天父亲是很忙的,忙着写春联,顾不上忙年,免不了遭几句母亲的唠叨,白搭工夫,白搭笔墨,话虽这样说,乡亲来了还是照样笑脸相迎。不过那时也感受到了村民对文化人的尊重。裁下来的红纸边角料,也被我们充分利用起来,成了我们练笔的好材料,写了若干千姿百态的春字和福字,被我们贴在每一棵树上,每一面墙上,粮缸也被我们贴上“五谷丰登”,鸡笼鸭舍贴上“六畜兴旺”。红的纸,黑的字,满院子春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父亲为村里的乡亲写春联写了很多年,后来身体欠佳,不适合再写,被母亲挡辞了。再后来,集市上都有卖印刷漂亮的春联,也没人再买纸买墨自己写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很喜欢古诗词的那种独特的韵味,我想,应该和小时候看父亲写春联有关系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父亲的一生,是忧郁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他骨子里喜爱文学和哲学,年近八十,他最喜欢看的书还是尼采,雪莱,列夫托尔斯泰甚至是佛教哲学,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母亲常常不理解的呵斥,那又不顶吃不顶喝看那个何用?家里什么事儿你都不操心!于是越说越气愤,几乎要吵起来,老父亲只是在那儿看书,沉默 。父亲很少与人交流,他又能和谁去说,谁又能理解他呢?</p><p class="ql-block"> 聊城三中的第一级学生,文学社社长,仿写莎士比亚的64行诗一鸣惊人,复旦大学的保送生,东昌府经营木版年画最著名太和店掌门人的长孙,一切都在预示着老父亲的锦绣前程,但是那场运动开始了……先是祖上产业被充了公,成了富农被批斗,后是学生全部被下放,大学的门“哐当”一声关闭了,老父亲从意气风发的文学才子一下跌落成了穷困潦倒挥锄抡锨的田间农夫,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郁郁寡欢。</p><p class="ql-block"> 恢复高考后,虽然了考了水利学校,在济南水利局有了铁饭碗,做到了工程师,但他骨子里喜欢的是文学呀!</p><p class="ql-block"> 那是他的生命,他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他常常显得魂不守舍,常常别人喊他很多声,都听不到。 同事都说,这个老王真怪。老父亲独自一人在外工作,所以越发显得忧郁沉默。</p><p class="ql-block"> 母亲勤劳能干,独自抚养起我们兄妹四人, 生活的艰辛越发让母亲抱怨父亲的沉默与生活能力的低下。其实,《我们仨》中钱钟书生活能力极差,我的老父亲比他要强很多,但是务农的母亲不会向像杨绛理解钱钟书那样理解父亲,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啊,根本没有交集。 </p><p class="ql-block"> 读完杨绛写的《我们仨》,我忽然一下子理解了父亲一生的疼痛,明白了老父亲患忧郁症的原因,一下子泪流满面……</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6日16时,与病魔斗争了一生的父亲,阖然长逝,终于远离了恐惧与痛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仁爱宽厚的地母啊,愿在您的怀里永安父亲的魂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