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句“顺口溜”描述咱北京城的坛庙古建筑,叫做 “九坛八庙一口钟”。翻翻我的手机相册,这些地方差不多都去过,有些照片因当时随意拍摄与保存不善,显得不够完整,但足以说明我去过,往一起凑凑,做个系统记录,不够完善的地方以后有机会再补充!各坛庙按我自己的记录排序哦!文字说明大都源于各公园说明及网络查询。</p> 九坛 <p class="ql-block"> 九坛之首社稷坛:位于中山公园内也称“五色土”,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迁都北京所建的第一坛。 “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社稷成了封建时代国家的象征与代名词。<span style="font-size: 18px;">社稷坛早期是分开设立的,称作太社坛、太稷坛,供奉社神和稷神,后逐渐合而为一,共同祭祀。</span>明清两朝历代皇帝于每年春秋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要来这里祭祀社神与稷神。</p><p class="ql-block"> 社稷坛与太庙相对,分别位于天安门的一左一右,体现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设计原则,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附属建筑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p> <p class="ql-block"> 明初,这五色土由各地运来,居中的黄土采自河南,居东的青土采自山东,居南的赤土从广东、广西运来,居西的白土是陕西的,居北的黑土则选自北京。</p> <p class="ql-block">不同天气状况五色土的色彩也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 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正阳门南侧建起天地坛,配有日月、星辰、云雨、风雷四从坛,当时是天地日月等一起祭祀的。到了明嘉靖九年(1530年),才对诸神分郊祭祀。各坛的具体方位是按照天南、地北、日东、月西的说法确定的。居于各坛中心的是紫禁城,表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在天地坛,又名祈谷坛的南端建起圜丘坛,又有祭天台之称,于每年冬至日供皇帝祭天之用。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这张照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九坛之二圜丘坛(天坛):又有祭天台之称,于每年冬至日供皇帝祭天之用。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回音壁)大门。</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 九坛之三祈谷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p> <p class="ql-block"> 九坛之四地坛(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 九坛之五日坛:又名朝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用于春分日祭祀太阳(大明之神)的地点,由北天门、具服殿、西天门、神路、坛台组成。日坛坛台外墙为圆形,台面为方形,整体布局与建筑设计,参考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由于祭拜的对象为太阳,故坛内各建筑的长、宽、高等尺寸之尾数皆为阳数(奇数)。</p> <p class="ql-block">坛内没有开放,隔门相看。</p> <p class="ql-block">日坛外墙</p> <p class="ql-block">日坛神路</p> <p class="ql-block">日坛西天门</p> <p class="ql-block"> 九坛之六月坛:又名夕月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秋分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该坛仅存到民国初年废弃。现在的月坛公园是仿古园林,在明清文献中提及的坛内主要建筑,除祭坛坛台和内坛坛墙被拆毁外,其余如钟楼、天门、具服殿、神库等古建筑尚存。</p> <p class="ql-block">旧夕月坛遗址</p> <p class="ql-block">月坛围墙</p> <p class="ql-block">月坛钟楼</p> <p class="ql-block">修缮一新的月坛具服殿</p> <p class="ql-block">新建“月”字亭台</p> <p class="ql-block"> 九坛之七太岁坛:又称太岁殿,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因太岁是值岁之神,皇帝不仅每年正月上旬吉日和腊月末祭祀两次,以求岁岁吉祥、国泰民安,而且在先农坛行躬耕礼之后,也要到这里拈香。建筑有太岁殿,拜殿及东西配殿, 太岁殿正殿祭祀太岁神,东西配殿祭祀十二月将神。现在为中国古建筑馆。</p> <p class="ql-block"> 九坛之八先农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祭祀神农氏之地,自清雍正二年起,皇帝于春季第二个月的亥日吉时,来此“弓行祀礼,亲御耒耜”。所以说我们到了先农坛实际可以看到太岁坛与先农坛两个坛。</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台前有一亩三分耕地,为皇帝行藉田礼时亲耕之地。</p> <p class="ql-block">具服殿里有关于“一亩三分地”简介。</p> <p class="ql-block"> 九坛之九先蚕坛:北京先蚕坛曾经有多处。明嘉靖九年(1530)正月,在安定门外建坛,后迁于北海公园的东北角,每年春季第二个月的已日吉日,清朝皇帝的后妃们要来此祭祀并行躬行桑礼,以示对农副业生产的关怀与重视。1949年后,先蚕坛由北海幼儿园使用,不对外开放。网查院内种有很多桑树,东面有一条小河,名为“浴蚕河”。主殿是亲蚕殿。殿内悬挂乾隆御笔的匾额:“葛覃遗意”;并有对联:“视履六宫基化本,授衣万国佐皇猷”。</p> <p class="ql-block">先蚕坛外墙紧邻北海。</p> 八庙 <p class="ql-block"> 八庙之一太庙: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庙与紫禁城(故宫博物院)、社稷坛同年建成。太庙、社稷坛位于故宫博物院的前方,左右排列。太庙在左边,社稷坛在右边,体现出“左祖右社”的古制。太庙是明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清朝入关后,历代皇帝依然在太庙祭祀祖先。</p> <p class="ql-block"> 八庙之二奉先殿:在故宫乾清宫的东侧,是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与太庙的功能大同小异。每逢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国家大庆,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以及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等庆典活动,皇帝都会率领皇族成员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 我去的时候没有开放从门缝里看看,等有新展时再来补课。</p> <p class="ql-block"> 八庙之三传心殿:位于故宫文华殿东侧,是皇帝参加经筵活动前行“祭告礼”的建筑。每年春秋两季,皇帝会开设经筵课,由学识渊博的大臣们讲授经史,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p><p class="ql-block"> 我去的时候没有找到,可能是因为院子前方无正门,也没有问清楚,只留下文华殿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八庙之四寿皇殿:在景山公园内北侧,是供奉清代帝后、祖先神像之处,同时也是帝后死后入葬前的停灵之所。</p> <p class="ql-block"> 八庙之五雍和宫: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 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三座精致的牌坊之一。</p> <p class="ql-block">法轮殿内</p> <p class="ql-block"> 万福阁,殿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七世达赖喇嘛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尊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与甘南来的僧人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八庙之六孔庙(文庙):又名“先师庙”,在雍和宫西侧的国子监街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span>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夫子的地方,曾为首都博物馆,2005年迁出。</p> <p class="ql-block"> 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孔庙建成。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同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又称太学。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曾经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皇帝祭孔的场所,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古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街上成贤街牌坊</p> <p class="ql-block">孔庙大成门</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琉璃牌坊</p> <p class="ql-block"> 辟雍殿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是古代皇帝临雍讲学的场所。辟雍殿矗立在国子监的中心位置,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17.7米,每边三间面阔,三三得九,意为九州,均为大红色木质门窗。四角重檐攒尖顶,覆黄琉璃瓦。四面辟门,四周环以回廊和水池,池周为汉白玉雕护拦。池水四壁有喷水龙头,璧池的水是在外院的东西各挖一眼水井,井上盖有亭子,称为“井亭”。水井挖有暗沟,分别通往里院的东、西三堂后引入的璧池。池上架有四周石桥,通向辟雍四门,构成周代“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地方圆,传流教化之意。</p> <p class="ql-block"> 彝伦堂位于国子监二进院辟雍殿北侧,原名崇文阁,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清康熙皇帝亲题大堂中门上方“彝伦堂”横匾。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殿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厅堂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大门集贤门</p> <p class="ql-block"> 八庙之七堂子:伪满满洲神庙的称呼,是清朝皇帝祭天、祭神、祭佛的场所。清朝入关后,在长安左门外御河桥东建了一座堂子。康熙年间,清廷明确规定,不允许汉人大臣来到堂子参加祭祀活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廷被迫将堂子转移到南河沿南口,即今天的北京贵宾楼饭店处(就在这里拍照以示标记)。</p> <p class="ql-block"> 八庙之八历代帝王庙;坐落于阜内大街,明嘉靖十年(1531年)兴建,是个群体建筑,历代帝王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几座建筑有影壁、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正殿两侧有四座御碑亭和东西配殿。建筑等级与紫禁城太和殿相同。大殿前石阶中有云纹石雕。殿东西两侧分别为清世宗、清高宗御制碑及碑亭。正殿与东西两庑殿组成完整的祭祀体系,正殿内供祀上自伏羲、炎帝、黄帝、夏禹、商汤开始至明代帝王共188位,东西庑殿供祀历代名将贤臣79人。</p> <p class="ql-block"> 正殿内供祀上自伏羲、炎帝、黄帝、夏禹、商汤开始至明代帝王共188位,东西庑殿供祀历代名将贤臣79人。</p> 一口钟 <p class="ql-block">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觉生寺最初为皇家佛教寺庙,乾隆帝将位于万寿寺的永乐大钟移到觉生寺,故觉生寺又被俗称为“大钟寺”。乾隆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亲赴觉生寺祈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更下令辟觉生寺为祈雨场所之一,此后祈雨活动一至持续至清末。大钟寺于1985年辟为古钟博物馆,馆内展示中、外古代钟铃共400多件。</p> <p class="ql-block">京城各寺庙钟展</p> <p class="ql-block"> 寺内最具特色的核心建筑为大钟楼,立于巨大青石台基之上,两层,上层顶为圆形,下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楼内两侧有楼梯盘旋而上,上层各面均设有窗户,透光性好,可使钟钮和钟身顶部十分清楚。</p> <p class="ql-block"> 悬钟的架子以粗大的木梁制成,8根主柱顶部向内倾斜,主柱上3根横梁巧妙地将力过度到主柱上,分摊到更多断面之上;钟下青石台基上砌有八角形散音池,池深70厘米,直径4米,距离钟口1米,既可减低钟架的高度,又可有很好的共鸣作用。</p> <p class="ql-block"> 永乐大钟世称“钟王”。铸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大钟通高6.94米,钟口直径3.3米,钟唇厚度220毫米,重约四十二吨。钟身内外铸满佛教名经。总计二十二万七千多字,书体为楷书,相传为当时的书法名家沈度手笔。《大英百科全书》将永乐大钟排在世界著名大钟的前列。大钟以铜为主,采用无模铸造法一次铸成的,没有磨削加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穿越时空看钟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