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书法四十年 <p class="ql-block"> 黑山的书法走到了今天,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辽宁省县级城市里也算是可以,虽然排位不靠前;但也落后不到那去。四十年来我是见证人之一,所以,有必要写点文字说说让大家有所了解。时间间隔有点长,记得不一定准。好在不少当世人都在,不对的地方他们会补充更正。写这些文字不针对任何人,希望你不要跟据我的文字去挖掘背后的事儿。那就是你的想像丰富了!</p><p class="ql-block"> 我八二年正月来黑山走亲戚,当时正月十五文化馆有个书法展览。那时我对书法一点不懂,只是喜欢。都有谁参加没留意,只记得蒋铁力了,当时他的作品最多。全场都是用图画纸写的,也没装裱。</p><p class="ql-block">八四年我参加工作了,考取了乡村小学民办教师。那时就开始真正的走进了书法世界,对黑山县的书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把当时黑山的书法到今天分为三个时期:</p><p class="ql-block">李硕夫、赵立人时期;张树人时期;方秀明时期。</p><p class="ql-block">一:李硕夫、赵立人时期</p><p class="ql-block"> 记得八六年五月一,我到黑山县新华书店买字帖。当时新华书店正在建筑。营业厅只是个小铁棚子的简易房。里面的书不多,碑帖更是少的可怜。选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叫李朝伟的同龄人,他是铸造厂的工人或小工。也爱好书法,他告诉我说黑山县总工会前些日子搞了一个三人联展,参展的是:赵立人、李硕夫、徐连文三位先生。并且简单地介绍一下三个人的情况,还说县工会每周六晚上有书法培训班。出于爱好,让他领我到总工会先踩个点。当时五一放假,工会没人;只能在走廊里留意一下教室。然后他还领我到五楼主席办公室门外看了一下,那是副主席李硕夫先生的办公室。隔着门玻璃往里面看一下,里面有个大案子,上面摆放着文房四宝。而门口挂着一幅赵立人先生的草书:早发白帝城。作品行云流水,非常好!</p><p class="ql-block"> 通过李朝伟知道了赵立人先生是县食品公司办公室主任。</p><p class="ql-block"> 回来后就有拜师学艺的打算。正好我叔叔是四间食品站的会计,我就去找他,让他帮我联系赵老师。周六(那时一周只休一天)上午我叔来学校找我。让我晚上去黑山找赵立人老师,参加晚上的书法班培训。还画了一张去他家的地理图。</p><p class="ql-block"> 那天放学后,我就和一个同事骑车来黑山县城。</p><p class="ql-block"> 按照线路图找到了赵老师的家。见到先生,他身材高大魁梧,笑面;且平易近人。自报家门后他马上跟我及同事握手。然后让我们进屋。很普通的二间人字房,还有二间下庑北京平房。室内陈设简单,有个二头沉的写字台。上面有砚台和笔筒里面插着大小不同的毛笔。桌面上还有一块毛玻璃。那时搞书法的手上没有几张宣纸和毛边纸。临帖只能用笔醮水在毛玻璃上写,或者用旧报纸写,当时的毛玻璃非常不好弄,这个就是条件好的了。简单问了我们俩的情况后就带我们去工会教室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学习时间是晚七点到九点,但人们都来的早。记得有李硕夫、张文鹤、张学忠、张云光、赵红光、高允贵、郝世檀、方秀明、陈慧、李朝伟等。其中张学忠老师还带来了三个三高中的学生:刘俊光、张志宾、侯亦民。当天是糖酒公司副经理张文鹤老先生讲《书法欣赏》。老先生家学渊源很深,祖父张莲溪曾做过张作霖的卫队旅长,收藏颇丰。有郑文公上下碑原拓,裱成册页,当天他拿来了让大家欣赏。听说还有田黄石、八掛端砚等。后来我去过他们家,看到了不少汉隶的原拓片及淳化阁帖的原拓册页还有康有为的真跡。</p><p class="ql-block"> 课讲完了大家出示临帖作品互评。在这以前我都没见过宣纸和毛边纸,偷着摸摸宣纸和毛边纸熟记于心。记得当时北关校中学部的郝世檀校长拿的作品最多,有毛边纸也有宣纸的。大家谁都可以发表见解。</p><p class="ql-block"> 最后由赵立人老师总结点评。我当时不明白流程也没拿作品;况且没有谁拿我这个二十刚出头的毛头小子当回事儿。充其量连看客都不是。</p><p class="ql-block"> 回来后星期日抽空去沈阳买了几十张宣纸和毛边纸,还买了碑帖毛笔和一得阁墨汁。闲暇时间就开始了临帖学习传统的过程。记得先临汉礼器碑和王羲之兰亭集序。周六晩上继续到县总工会听课,这一天讲课的是张学忠老师。他讲的是隶书的临摹与创作。讲完后大家出示作品互评,我也拿了一幅自己临的兰亭集序。那天的总评人是李硕夫先生,他为人很耿直。说话从不绕弯子,对我说:你这个临的不行啊。一指我身后一个三十多岁的俊俏青年,说他叫方秀明,兰亭集序临的非常好。那天我和方秀明就互相认识了,确切地说是我认识了他。他出示的是用一张三尺半开大千宣临的杨凝式的韭花帖,拿捏的相当到位。</p><p class="ql-block">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书法班就停了。</p><p class="ql-block"> 八七年元旦,我拿着一盒点心、二瓶酒到赵老师家拜早年。先生留我吃了饭。这样就算收下我这个徒弟了,也没磕头也没行礼。那个时候的人很朴实也很简单,不像后来那么复杂加之自己也不懂。始终也没给先生行个礼别说磕头了,反正是列入先生门下了。当时,先生不遗余力地为黑山县书法协会的成立到处奔走。</p><p class="ql-block"> 并且为普及黑山县的书法办班、广收门徒。先后有孙志、郭双、刘伯宁、刘俊光、候亦民、郭冬森、张东群、赵春光均列入其门下。</p><p class="ql-block"> 是年年底先生离休后被县老干部局聘为书法教师。此时锦州市老干部局计划搞个锦州市离退休老干部书法展,内部自己装裱。先生和他们联系送我去那里学习装裱。说是学习其实就是做小工,帮着装裱作品。裱师是赵维幹老先生,我抓住机会,把手工装裱的每道工序牢记于心。当时托字芯、托绫子、镶距条、方字芯、大托每步我都亲自上手。</p><p class="ql-block"> 回来后就和我师傅汇报,他说很好。他决定搞一个个人书法展,让我为他装裱。那是一九八八年,当时我由民办教师考上了县进修学校的师范班。脱产学习二年,正好为先生装裱作品。我们爷俩就在他家简陋的环境下,完全用纸装(当时绫子很贵,用不起)裱了大约七八十幅作品。于元旦在县文化馆举办了赵立人先生书法展。当时县五大班子的主要领导都来了,由于准备充分来了有近二百人。当时在黑山可谓盛况空前。后来又在锦州和沈阳举办了展览。在锦州展时,当时的市委书记王宝纯(老书法家)副书记邵秉仁(后来当过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都亲临展厅观看并且给予高度评价。在沈阳展览时原辽宁省副省长朱川亲临展厅并且题字祝贺。我最佩服师傅,就是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就是凭着这股劲儿,才使他克服重重困难到后来才使黑山县书法协会成立。</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O年国庆节,县老干部局又搞了个老年书法展。同样是由我装裱的。</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二个展览的铺垫,</p><p class="ql-block">在先生的努力下终于于一九九一年四月县书法协会成立了。主席是李硕夫先生,副主席有赵立人先生徐连文先生,我也添列为理事。当时还在县图书馆一楼走廓里搞了个书法展,作品都是由我简单装裱的。</p><p class="ql-block"> 展览还评了奖,一等奖是锦州第二师范学校的闵英林和一高中的蹇魁忠校长;二等奖有张毅其他人不记得了;三等奖有二师的刘少恒和大虎山铁路郝广涛,郝先生的作品是篆刻印屏。</p><p class="ql-block"> 在书协成立之前,文化馆在李硕夫先生的领导下分别于八八年国庆节和九O年国庆节搞了二次书法展。当时李硕夫先生已经调到县文化局任副局长,文化馆是他的下属单位。在他的指导下这二次展览举办的丰常成功,也评奖了。前一次一等奖:李硕夫;二等奖:赵立人、徐连文;三等奖:蒋铁力、张文鹤、苏红日。第二次:一等奖:徐连文;二等奖:李硕夫、苏红日;三等奖:蒋铁力、闵英林、张学忠。这次奖品是现金,当时我得了七十元钱。我去沈阳都买碑帖宣纸和墨汁了,那时七十元钱可以买不少东西呢。当时四尺四川大千宣一毛钱一张,文物出版社的字帖也就是几毛钱一本,250升的一得阁墨汁才2.4元一瓶,而且相当浓冬天都成冻状;醮水写在宣纸上书写呈氤氲的蓝色,非常好看。</p><p class="ql-block"> 大约一九九四年,先生随老儿子搬迁到葫芦岛定居。从书协成立一直到一九九九年,只举办过一次书法展览。九四年以后黑山县的书法就是无政府状态,人们各自为政。互相之间没有往来。上面我说到的大部分人都搁笔了,没有几个真正拿笔临帖创作的了。</p><p class="ql-block"> 九一年五月二十六日,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九周年。由县书法协会和黑山县保险公司联合举办一个书法展,具体情况我会另写文章讲述。</p><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九九年之前黑山的书法现状。那个时期黑山县的书法在李硕夫赵立人二位先生的带领下从一片散沙宁聚成一个群体。他们二人不厌其烦地告诫大家:学习书法必须临帖。当时成立书协李硕夫先生是掌舵人,而赵立人先生是操盘手。黑山书协的成立,二人功不可没。为黑山县书法今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九年以前,就是上面我描述的样子。所以我把它归结为:李硕夫、赵立人时期。</p> <p class="ql-block">赵立人先生书法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