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第一硬菜”

剑武一流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听到“油炸花生米”我大约十岁以上,应该是六十年代未啦。</p><p class="ql-block"> 油炸。而且是花生米。这对当时的我是具有轰炸效应的配对儿,相当于龙肝烧凤胆。因为那年代物质太贫乏了。</p><p class="ql-block"> 计划经济,票证管理。一切的一切都要凭票。比如每月一人四两油,半斤肉,两盒火柴,那时还叫“洋火儿”。所以邻居家生火做饭相互“借火”很正常,大街上,抽烟的人摸出烟来都要东张西望老半天,希望看到一位正抽着烟的人,过去借个火,省下一根火柴。</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曾和居民小组长的孩子一齐去领全组人的肥皂,两个孩子抬着一大筐肥皂走在大街上,吸引了一路艳羡的目光,绝不输于而今两个孩子抬着一筐百元大钞的吸睛效果。抬累了,坐街边歇一会儿,也在借别人的目光培养着自己的自豪。</p><p class="ql-block"> 当时最不缺的或者最浪费的是标语口号。“抓革命,促生产”。“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其实当时,真没东西可浪费。</p><p class="ql-block"> 我是姥姥带大的。姥姥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裹着一对“三寸金莲”,家里是地主,嫁的又“门当户对”。但从我有记忆跟着姥姥出门逛街,姥姥是见啥捡啥。一根木棍,一缕棉花,一条破布…她挂在嘴边嘟囔的一句话:今日有须防明日无。她告诫我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人生下来吃多少粮食,是老天给定下的,你浪费了就是折你自己的寿。所以直到今天,不论吃多吃少,盛到我碗里的饭,我一定吃干净!</p><p class="ql-block"> 油炸花生米是一天中午下班妈妈捧回来的。纸袋包装,半斤一袋,满满两大包,油汪汪的。应该是通过熟人“走后门”从国营的副食品公司买到的,八毛钱一斤。当时新入职的学徒工一月的工资也就八元,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妈妈自豪的用三根手指捏出一撮放我手心里说吃吧,油炸花生米!</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当年粮食亩产太低,绝大多数耕地都规定只许种粮食,所以花生是很珍贵的。记忆中到了春节,每人半斤花生票,还不是每年都有。买回来是带壳的,还有虫蛀的瘪壳的,用河沙炒一炒,过年招待拜年的亲朋邻居,只有这时我们小孩子可以趁机吃点儿。是吃点儿!手伸太勤是要被家长打开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用油炸过的花生仁儿放在手心儿。那感觉!一粒一粒细嚼慢咽,连脱落的红皮儿都没放过。咽进嗓子后的回香,那叫个悠远绵长。从此,回香影响了我一生对美味的品鉴。当时我就立下了人生第一个“小目标”: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每天都吃油炸花生米儿!</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情况就不用交待背景啦。成家后,我的信念就没改变过。几十年如一日,别人家或许有一个亿,或许有百套房,但我敢肯定地说:我家餐桌上永远有一玻璃瓶的油炸花米。几十年来,我媳妇也练就了一手油炸花生米儿的绝活儿,香而不过。远超过许多大餐馆的厨师。</p><p class="ql-block"> 不记得哪年啦,在外地吃饭,听说这油炸花生米儿还有个响当当的别称,叫“江湖第一硬菜”。细想想,真有道理。够硬,够干脆,够大众,够霸气。所以够江湖。</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么说吧。人能从小立志,终身不改,实现目标就足可以自慰平生啦。只是当时贫穷限制了想象,我咋就没想到“先小赚一个亿”呢?</p><p class="ql-block"> 哈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