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唐朝时看病难不难</b></p><p class="ql-block"><b>说说唐朝的“各色大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朝有“良医”,也有“庸医”!北宋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他的《栾城后集》里有过这样的记载:<b>盖良医不可必得,而庸医举目皆是!愚医类似杀人,而不服药者未必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写过一本叫做《医鉴》的集子,其中有一篇说是苏州有一个姓曹的医生,医术不咋地还非常的势利, 只看富人不治穷人, 常遭众人唾骂。有一次一个富翁的女儿病了, 让仆人去请这个姓曹的医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仆人可能与主人有矛盾,就故意欺骗这个曹医生说富女已经出嫁并怀孕几个月了(其实人家是“黄花大闺女”)!于是到了那里后,为富女诊过脉后一本正经的,面带笑容的对那位财主说:“恭喜恭喜呀, 您家的千金是怀孕了啊!”富翁听了大惊!哪有的事儿啊?小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哪里可能怀孕?为了考验这位“名医”,次日,富人又让自己的儿子躺在帷帐中叫这个曹医生来诊脉, 没想到这家伙诊脉后依然恭喜说怀孕了!怀孕了!这下,气得富翁的儿子马上从帐子里跳出来,边骂边剪去他的胡子, 然后用大白把这个庸医的脸涂了个满脸白,拉出来示众,把他着着实实地羞辱了一番!</p> <p class="ql-block"><b>还有一种医生叫“福医”(其实就是运气好的、有时偏偏“歪打正着”的医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朝的长安城里有个“东市”和“西市”,那是大唐帝都最最繁华之地带。这两个“市”产生了一个至今人们不知不觉始终还在用的词~“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两个朋友在大街相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哎呦,这不是丁二哥吗?您这是干嘛去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乙:诶呀,这不是白文老弟吗,我没事,就是到市场去买点常用的“东西”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听见了吗,是去买点“东西”去,而不是买点“南北”去!“东西”二字至今已被人们指代“万物”,而“东西”这个词就是来自唐朝长安繁华的“东市”和“西市”的缩略表达!而“不是东西”居然演变成了一句“骂人不带脏字”的专用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说这繁华无比的“西市”有一个专门卖“饮子”的门诊医生,他只坐诊不外出。所谓“饮子”就是用几味常用药泡的“饮料或者药水”,接近于广东的“凉茶”和北方的“敗火饮品”,与今天的“红牛”与“王老吉”,“佳多宝”等饮料有一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唐朝长安人偏信这种“饮子”,认为它可以包治百病,无论有啥病,只要喝几天这种“饮子”定能痊愈!各位,哪有“包治百病”的药?其实多数情况都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唐朝有个大太监叫“田令孜”,这家伙有一天病了,还挺厉害,几次请宫里大医生都看不好,他就想让人到西市去买些“饮子”回来试试。田大太监也听说过这“包治百病”的饮子的“厉害”!于是就让一个小太监拿着个“瓷瓶”去了西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小太监马上到了西市,赶紧打了一瓶“饮子”后,在回来的路上由于贪玩,加上有好久没有出宫了,一路上东游西逛,一个不小心,跌了一跤,把一满瓶子的饮子,“连瓶带药”摔了个稀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可咋办?小太监也没钱再买了,可也不能空手回去呀(那样至少要挨一顿胖揍不说,可能还会丢了小命)于是他灵机一动:找了个一模一样的瓶子,到染料房里,灌了满满一瓶染料水回去“复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大太监等的快不耐烦了,你这小子终于回来了。小太监带回来的“色泽鲜艳”的“饮子”水,田令孜居然连喝了好几天,感觉不但十分良好,且倍感舒爽!结果是,他的病居然全好了!</p><p class="ql-block">您说说,这叫啥事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包治百病的心理暗示”起了作用,二是以前的太医们开的好药逐渐起了作用,最后被“染料水”给了个“良好的”收场!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以后的某一天,这位坐诊的,卖“饮子”医生的铺子门前突然热闹起来:原来被朝廷通报“表扬”啦!这还不说,还被赏了一大笔钱!您看,这运气要是来了,真是谁都“挡不住”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饮子铺坐诊”的医生那就是“福医”没错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地良心,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咋回事儿,就“遭到”朝廷“劈头盖脸”的一通表彰并极其意外的来了一笔横财!哈😊</p> <p class="ql-block">了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唐朝已经有了国家级的医疗机构,也产生过以 孙思邈、甄权 为代表的杰出医学家!但是仍旧有很大欠缺:这个阶段仅仅是在医疗经验上在不断在积累,医疗实践也是处于逐渐丰富之阶段!但是比起汉代来 进步还真的不大,也没有像汉代那样出过伟大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以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理论著作~那般传世的伟大的理论著作,故医学理论上在唐代并没有显著的突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在唐朝却有了最高的医疗专职单位:《尚药局》,尚药局是专门给皇帝皇后等皇家“顶级官僚”看病的,给太子太妃们看病的称《药藏局》,最下一等才是《太医暑》。这个太医暑是医疗机构,也是教育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医学院”与“附属医院”),可以给百官看病,也可以给宫女看病,给外国使节看病,当然也可以给“有门路”的百姓看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医暑规模不算太大,全员也就是 三、四百人,而长安那时的居民至少有百万之众!所以唐朝百姓已经有“看病难”的老大难问题啦!多难呢?可能比今天您去“协和医院”“同仁医院”挂个专家号还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医疗条件下,“民间医生”就有了存在的土壤!并大有了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许多朝廷的著名医生都是从民间产生的!</p><p class="ql-block">比如著名的“药王孙思邈”(他生前可没有这个“尊称”)到了宋朝人们才称其为“孙真人”(他本人也真是极具道教色彩)!到了明代,人们才叫他“孙大药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书上说孙思邈很长寿,多长寿呢?有说100岁的,有说100多岁的,还有说是“140岁”!不管咋说,孙思邈活过了100岁应该是没有太大疑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比较可信的历史事实是:他与独孤信打过交道,各位,独孤信是谁?他可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人,“八大柱国”之一的他有个女儿嫁给了唐高祖李渊的老爹,而史书载,孙思邈活到了唐高宗李治时代的公元682年,您算算,这位“孙大药王”经历了 李渊爹,李渊,李世民,李治四代人,绝对“四朝元老”!至少需要“一百岁”才行!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老先生的代表作是《千金方》,到了宋朝就被称为《急备千金要方》!孙老先生的贡献是把儒、释、道 三家的 医学思想都融汇贯通到了一起!不偏废任何一方!其中一个提法十分先进,那就是疾病的预防与医疗及养生的关系紧密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大药王曾经反复强调:有时预防比治疗都重要!提出医治“未病”比“已病”有更重要的意义!这颇具现代医学、公共卫生之科学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千金方》为我们留下了4500多个方子,至今其中有2000多个方子仍然对现代中医有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最难得的是孙思邈本人的文化水平非常高!他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江湖郎中,他的“层次”很高,是博学之才,曾经与多位名人交往!其中就有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之一的大诗人卢照邻,卢照邻还写过《病梨树赋》,赋中描述的就他请孙思邈为其看病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唐书 孙思邈传》中说,孙有格言:<b>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照片插图与文字无关,来自网上,谢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