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即盛大辉煌,早已被《史记》所记载,现如今敦煌已成国内外显学,名头实在太大了,我写敦煌只不过是记录下我眼睛所见的一、二罢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敦煌是十七年前,实话实说是去新疆时的路过,只因为怕被人问一句敦煌去过吗?火车凌晨到达甘肃柳园站,买好了当夜去往新疆吐鲁番的火车票,接着在火车站门口找了辆越野车就开始了我的敦煌一日游。印象极其深刻的是从柳园到敦煌的公路(那时还没有高速)130多公里由北向南穿越戈壁滩,完全笔直的一条线直上青天,刚上公路司机就开始犯困,我坐得发慌,于是跟司机拉话,一拍两合,决定由我开车他睡觉,各美其美,互不耽误,一脚油门直抵敦煌。正好太阳上山,在马路中间就迫不及待地来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的美景简单直接更容易打动人而且开门更早,那就先去鸣沙山月牙泉景区。</p> <p class="ql-block">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驼铃声声早已在鸣沙山上阵阵响起。</p> <p class="ql-block"> 月亮还在西边天上,虽然太阳已经东山再起。</p> <p class="ql-block"> 顾影自怜还是自恋?</p> <p class="ql-block"> 驼队的终点就是月牙泉,但要想真的看到月牙形,就得爬上高耸陡峭的沙山。</p> <p class="ql-block"> 幸亏那时年轻。</p> <p class="ql-block"> 果然月牙泉!(虽然那天的月亮是半圆。)</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泉水很浅,只有小小的一湾,当然也有光线反射的原因,感受不到那弯弯的水形,只有水边围栏才是月牙形。但是已经够美了不是吗?在四周环抱的沙山之中,一泓清泉的出现简直就是奇迹!这一山一泉相配已有千万年之久,沙山鸣而有神,泉水弯而有灵,就像歌里唱的,“那是沙漠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若想找一个地方能“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那一定就是敦煌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是一千年的佛教史,一千年的绘画史,一千年的雕塑史,一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更是一部千年中华形象历史。</p> <p class="ql-block"> 735个洞窟,492个塑画,3990身彩塑,10余座历代木构建筑,跨越1653年的历史脉络,汇集10个朝代的匠人智慧……百度吧!</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不做点准备不做好功课就到敦煌莫高窟来,那真的只能跟我一样光看热闹而看不出什么门道来。我“时间紧任务急”又不喜欢请讲解员,好在此前多年已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道理,游览过全国绝大多数的名山名寺,虽不懂佛学但看见过众多的佛像,所以还能自我安慰地从佛像的坐姿这一线索来给自己当个导游。那个时候莫高窟还是可以拍照的但是不能闪光,光线好的情况下勉强拍了几张。</p> <p class="ql-block"> 佛像坐姿,主要分为:全跏趺坐、半跏趺坐、倚坐、半跏趺倚坐、交脚倚坐、半跏趺思惟坐、箕坐和自在坐等几种。</p> <p class="ql-block"> 最常见的全跏趺[jiā fū]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盘腿打坐,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腿根,足心朝天,这种坐姿给人以安稳祥和之感,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证道时就是这种坐姿,所以后来修行坐禅者都采用了这种坐法。</p> <p class="ql-block"> 交脚倚坐,是身体端坐于座上,让两条小腿自然下垂交叉的坐姿,中国早期佛像中,弥勒菩萨就经常采用这种坐姿,后期就很少见。莫高窟第 275 窟属于北凉时期的交脚倚坐的菩萨像难得一见的典型: 菩萨两脚下垂相交坐于台基上,双手结说法印,头部微微朝下,嘴角露出一丝浅浅的微笑,十分生动自然也很亲民。</p> <p class="ql-block"> 半跏趺坐,俗称“单盘坐”,这可不是我们所谓的翘二郎腿。</p> <p class="ql-block"> 想起了四川乐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依崖而凿,露顶开龛,垂足倚坐,气势恢弘,历千年而稳如泰山,这种垂足倚坐的端正坐姿真的可以说是佛学与科学相结合了。又想起武汉归元寺的罗汉堂,那108个罗汉的坐姿是怎样的自由自在啊!</p> <p class="ql-block"> 天色向晚,归去来兮。</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隔17年,又一次到敦煌,是从青海西部由南至北穿戈壁而来,更有一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比首次来时更加扩大,更显得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 没有西出阳关所以有故人。</p> <p class="ql-block"> 装备很齐全可是沙山爬不动了。</p> <p class="ql-block"> 月牙泉的水明显比上次多,据说是人工干预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没有至高点,所以拍不到全貌。</p> <p class="ql-block"> 整体环境是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 鸣沙山,手搓一下看响不响。</p> <p class="ql-block"> 鸣沙山游乐项目很多,飞的跑的滑的滚的都有,我觉得还是骑骆驼更有感觉。</p> <p class="ql-block"> 骑骆驼也分小圈大圈。</p> <p class="ql-block"> 走大圈上得更高,玩得更尽兴。</p> <p class="ql-block"> 自己骑和看别人骑都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慢悠悠晃悠悠正好各种拍。</p> <p class="ql-block"> 话说骆驼队很长很长,人很多很多。</p> <p class="ql-block"> 负责牵骆驼的还负责照相,尽心尽力当然是有偿的。</p> <p class="ql-block"> 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录了一段视频。</p> <p class="ql-block"> 夜宿敦煌,正好看一场《又见敦煌》大型情景剧,本以为只是完成一件导游摊派的任务,看了以后才觉得真的很好,简直就是为我的第二次敦煌之行而量身打造。</p> <p class="ql-block"> 《又见敦煌》是导演王潮歌在2016年用了两年时间创作而成的最新作品,与其说是一次观剧,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更不如说是一次亲身沉浸式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专门打造的剧场,进入其中就进入了一个壮观瑰丽的幻境空间,那已不是我们通常的戏剧观赏或是什么4D5D电影,那是在一个迷宫式的剧场中,设置了罕见的超大型联动舞台机械装置、3D影像装置、移动巨幕装置,28台升降机同时工作,在一个多维空间里,观众不再只是坐客看客,而是亲身参与了演出的全部过程。</p> <p class="ql-block"> 第一表演区里,T台一般的大道实际上是意象化的丝绸之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正穿过丝路、穿过黄沙,向你迎面走来。</p> <p class="ql-block"> 第二表演区亲眼目睹了莫高窟被发现的历史故事,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又分成小组进入不同的洞窟,近距离与不同时代的古人亲切对话,头上是演员,脚下隔着玻璃也是演员,一声一声“我美吗?!”那效果真是直抵人心,到现在仍历历在目, 萦萦在耳。</p> <p class="ql-block"> 各个洞窟里菩萨飞天,呼之而出,一幕幕壁画生动再现……在行走中观演了近一个小时之后,在最后一个表演区内,你才可以坐下来静静观看一场由《药师经变图》引发的真实故事,直到画外音出现: “一千年究竟有多长?”答曰:“不过一瞬间。春一去,冬一来,一千年就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九十分钟的实景穿越,让你从两千一百年前迅速走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当你真真切切穿过黄沙地,一步一步靠近荒漠崖壁,那“又见敦煌”的感觉,那再次“发现”莫高窟的心灵震撼,必将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现在是绝不允许用相机拍照了,更莫说无人机,洞窟内连手机也不能拍,只能在外面的廊道上拍几张。</p> <p class="ql-block"> 由于游客太多,莫高窟开始限流限观,门票也分两种:正常A类票包括两场数字电影,并以25至30人一组配备专职讲解员,参观8个开放洞窟;B类票仅能参观4个洞窟。而且A类票8个洞窟由讲解员带领随机参观,不是固定的;B类票属于应急票,是为了千里迢迢来到敦煌而没有买到票的游客准备的,仅在网上提前1天预售,而且只能在敦煌定票。</p><p class="ql-block"> 每个洞窟门口都贴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就可以看到三维复原图像,可以了弥补一下不能完整参观的缺憾。</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45窟最美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12窟反弹琵琶。</p> <p class="ql-block"> 17年前首次来敦煌时见到过的275窟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 因为难得,所以珍贵。</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莫高窟,在大佛寺门前的小广场上看到一群跳芭蕾的大妈,绝不仅仅是摆个pose照个像,她们是认真的。</p> <p class="ql-block"> 停下来一打听,这位已经68岁了,真是不得不服!</p> <p class="ql-block"> 出口处飞天结尾。</p> <p class="ql-block"> 最后总觉得漏了什么,想来想去发现漏了“吃”,虽然敦煌有著名的饭市,尤其是沙州夜市,虽然在敦煌狠狠地吃了好几顿,包括现在想起来仍会吞口水的手抓羊肉,但毕竟没有记录在案无据可查,在当时就是觉得太不文雅,生怕配不上敦煌高大上的光辉形象。今天回想起来还真是个错误,试想倘若当初没有“吃”,就没有古瓜州市集,没有市场赚钱就没有富裕之人也就没有供养,没人供养哪里还会有人上千年经久不息地修洞窟造佛像呢!敦煌莫高窟既非官办更非皇恩纯属民间打造,每座石窟里都在不同部位同时存有供养人的画像,其中一千多幅有题名有结衔,这么说来“吃”完全可以理解为我们俗人之间的古今对话!难怪有那句话: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