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各位书友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常常看见一些“半吊子”书法家,甚至一些顶着“书协理事”头衔的人写字,行为特别夸张另类,比如用笔“砸”纸的,“非书非画”的,用笔抖抖索索的,什么千奇百怪的都有!中书协顾问、西安交大教授钟明善先生针对这种种乱象,一针见血地指出:<b>书法就要正正常常地写,别学那些“鸡爪疯”</b>!</p> <p class="ql-block"><b>钟明善教授教学时展开说</b>:我曾看到有些朋友“表演”书法——当然<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书法不是表演艺术,这一条一定要弄清楚——书法就是需要静静地书写</b>。我看有些朋友表演,把毛笔在墨池里蘸饱墨,蘸了以后对着宣纸“哗”地戳将下去,墨色四溅!我开玩笑说看他写字必须穿塑料雨衣,否则受不了,特别是穿白颜色衣服的,弄不好就要受罪了。</p><p class="ql-block">我当时纳闷,这小伙子咋了?猛然一想,原来他写一点是追求“点如高峰坠石”嘛!卫铄《笔阵图》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一个点像似高山掉下一块石头,就是这样用笔“哗”地戳将下去吗?<b>误会!意象不是具象!</b></p> <p class="ql-block">还有,古人讲“竖如万岁枯藤”( 语出卫铄《笔阵图》),写一笔竖的笔画如万岁枯藤,意思是说不要太流畅了,要有克服困难前进的艰涩感,就像那“屋漏痕”一样。但是有些书法爱好者就理解错了,他们怎么写呢?拿起笔手抖着前进,错啊!古人讲的是意象不是具象!你咋能那样写呢?</p><p class="ql-block">再者,古人有很多东西也不是简单可以模仿的。有人写一横画说要像“千里阵云”(语出卫铄《笔阵图》),所以就写一个点,然后弯弯曲曲地往下描出阵云的形状,都是错,都是误会!所以,对于古人的误会是很麻烦的,因为古人是用意象语言描述的,你理解成“具象”就错了。</p> <p class="ql-block">清代有一个大画家叫做虚谷。虚谷画画,线条都是断断续续,为啥那样画呢?因为虚谷年纪大了手颤啊!你年纪轻轻你学他那样干嘛?年纪大了手自然颤抖,要么就是心脏有毛病,要么就是害了“鸡爪疯”——乡下人把手乱颤叫做“鸡爪疯”,医生管它叫“禁书症”——学这个不可以啊,人到老了自然就会,你年纪轻轻急着颤抖干嘛呢?书法是要讲究正正常常地书写,不要把古人的意象语言都当成真的。</p> <p class="ql-block"><b>纠正一个错误观念:书法根本就不是要去像什么东西。</b>比如说,有位老先生写了个“原驰蜡象”的“象”字,画成象鼻子!我说书法就不是说像什么就好,不要弄成画画。要讲这个意象的概念,不是一般人一下就能理解的。对于搞书法专业的还比较好理解——意象不是具象,画个象鼻子就好?还有人把它宣纸用矾水画成不均匀的横线条,然后在上面大书“虎”字,一下笔,中间刷了矾的地方就写不上,看那个虎皮就是白一块黑一块,说是虎纹。这都胡扯!</p> <p class="ql-block"><b>写字就是写字,就是靠着你的真功夫,寄情于点画之间去写,而不是模拟什么,模拟什么就是错的</b>!话说回来,有些人爱这样“玩”可不可以?可以!你爱咋玩就咋玩去,世界那么大,多元社会,多层次需求,你画成鸟字都行——我还曾在集市上买过一张“鸟虫书”字,我也支持一下民间艺人,但是你说那也叫书法?叫我们书法爱好者、大学本科生去学那鸟字去,那就是两回事!</p> <p class="ql-block"><b>中书协顾问钟明善教授说,书法就要正正常常地写,别学那些“鸡爪疯”!各位书友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书协顾问钟明善:不是古人的书法都好,有些臭脚不要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下书坛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说要“与古为徒”,就片面地认为凡是古人的都是好的。甚至有些人为了追求新奇、另类、与众不同,不惜专找古代或民间一些生僻、脱离公认美感的碑帖,将某些新奇甚至糟粕的东西夸张、放大,形成另类风格,以吸引眼球。</p><p class="ql-block">针对这种现象,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钟明善先生指出:<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是古人的书法都好,须有鉴别能力,有些臭脚不要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著名书法家钟明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钟明善先生说,书法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不是其他方面的标准,而是艺术方面的理念。对于经典的作品,大家都认为好的,你不能说我偏要认为它不好,那是你自己有偏见。因为中国书法是技进乎道。所有的技都包含着道,这个道就有着它的一些基本的审美理念、审美理论和艺术规律。</p><p class="ql-block"><b>中国书法有它的审美标准。</b>楷书怎么写,隶书怎么写,篆书怎么写,行书怎么写,草书怎么写,技巧是一个方面,而技巧的背后就是审美理念。孙过庭《书谱》里面就讲到很多,比如说到篆书的时候,认为“篆贵婉而通”;讲到点线内涵,则说点线里面应有“天地之心,风骚之意”;讲到笔法说“方圆兼备、藏露互现、纵收得体”;讲到结构认为“密处不犯,疏处不离,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跑马”等等。这些就是历代文人公认的书法审美理念,也是审美标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钟明善书法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举例说明。现在这里有两件作品,一件是洛阳龙门《始平公造像记》,方笔的,笔画有力量,笔画也有法度,结构特别漂亮,中宫收紧,向外辐射,结体整体上呈扁方;另一件是耀县药王山的北魏《杨向绍造像记》。</p><p class="ql-block">同样是北魏的,有好的,有不好的。<b>沙孟海先生曾将魏碑的书法作品分为三类:一类是刻写俱佳的;第二类是写得好,刻得不好;第三类刻写俱劣</b>。所以,不要认为凡古人的都好,不能这样,有比较才有鉴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钟明善书法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现在有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凡是古人的都是好的,认为古人的东西多么地神奇,多么地高明,是什么原生态野趣!原生态都好吗?原生态都是美的吗?原生态未必是美!好的艺术家是“化腐朽为神奇”,而不是“以腐朽为神奇”。《杨向绍造像记》有可取的没有?有可取之处,于右任先生的魏碑书法里面,就吸取了其中一些活泼的元素,用了它结字上的一些趣味的东西,但是笔法呢还是于右任自己的。所以说“化腐朽为神奇”,而不要“以腐朽为神奇”,不好就不好,有些臭脚不要去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始平公造像记》(局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研究书法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多看好的,把好的看顺眼就对了,不要把那个不好的看顺眼,否则就麻烦了!好的看顺眼,看多、看熟,那么一看其他作品,就知道好坏了。</p><p class="ql-block">一些人平时写字,自认为写得很得意,但是到故宫去看书法展,一瞧,好的在这呢!北京故宫看完了,再去台北故宫看,台北故宫的书画作品更多,比如王羲之《远宦帖》、孙过庭《书谱》、米芾的《蜀素帖》都在那里。我在这三个帖面前,整整站了两三个小时,好的东西看着让人舒服,令人震撼!所以启功先生也说,我喜欢墨迹,因为墨迹是活的。所以大家多看墨迹,如果有机会,北京故宫、台北故宫、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东博物馆等等有墨迹的地方都争取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怀素《自叙帖》(局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这些好的书法看多了,再看那些一般的,鉴赏能力自然地就提高了。比如说怀素《自叙帖》中有一个“玄奥”的“奥”字(见图),起笔十分重,在整幅当中特别突兀,有人就说这一笔最好!这一笔其实不好,跟整个节奏、韵律都不协调,好在哪里?所以明代宋广临的《自叙帖》中就修改了这个“奥”字,把不美的地方变了。说凡古人的什么都好,那就玩完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钟明善教授授课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钟明善教授认为“与古为徒”,不能片面地认为凡是古人的都是好的,更不能去捧那些臭脚。但现实当中却偏偏有人剑走偏锋,喜欢追求那些新奇、另类、与众不同甚至有些糟粕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欢迎留言交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