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语文味 悠悠诗词情—— 培星学校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古诗文教学比武

琴琴

<p class="ql-block">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教师古诗文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引导广大语文教师加强古诗文教学研讨,培星学校于4月29日开展了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古诗文教学比武活动。</p> <p class="ql-block">  美丽大方的主持人王秋新老师</p> <p class="ql-block">刘在久副校长为此次活动致辞</p> <p class="ql-block">  参赛的四位青年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精心准备,巧妙构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教学中, 学生想象画面, 潜心涵咏,诵读吟唱,妙趣横生。老师们引领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词世界,与先贤对话,品中华精髓,悟诗词魅力,呈现了一堂堂灵动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读文字之美</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古老的学习方法,但却历久弥新。统编版教材强调“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要达成这一目标,“诵读”是不二的法宝。</p><p class="ql-block"> 参赛的四位老师深谙此道,今天的课堂,是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老师的范读或铿锵有力,或抑扬顿挫,或大气磅礴;孩子的朗读字正腔圆、洋洋盈耳……在老师层层深入的指导之下,孩子们越读越投入,越读越给力。他们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中读出了春天的明丽;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读出了生机与活力;在《元日》中读出了春节的热闹和喜庆;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读出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 诵读,让诗词的文字之美流于纸上,溢于眼里,这样的课堂,岂有不“美”之理?</p> <p class="ql-block">  品文学之味</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它高度凝练,字短情长。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由“短”读“长”,由“薄”读“厚”,品出诗词的文学之味?四位参赛的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整合资料,将诗词读“长”读“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邵琼瑶老师在《绝句》教学中,整合了诗人杜甫创作的系列古诗,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认知的铺垫,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得以顺利突破。刘玲老师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诗人苏轼的形象变得生动活泼。易娟娟老师在《元曰》中详细介绍了诗人的生平,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打下了扎实的情感基础。更有梁瑶瑶老师,在导入环节整合了历代文人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又在品读环节引入历代名家描写思乡的名句,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比阅读,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引导他们读出了文字背后浓浓的文学味。</p> <p class="ql-block">  借助想象,将诗词读“长”读“厚”。</p><p class="ql-block">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具有自己特定的美学意义。想象,是读者将诗人借助文字传达的意象一个一个加以还原,并进行加工整合的再创造过程;邵琼瑶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燕子衔泥筑巢和鸳鸯静卧沙堆的美好画面,感受动静结合之美。刘玲老师紧扣一个“暖”字,引导学生想象鸭子嬉戏水中的画面;易娟娟老师在《元日》中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古人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的画面;梁瑶瑶老师引导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再现了诗人与家乡亲人无法割舍的亲情……</p><p class="ql-block"> 通过想象,打破时空的界限,将平面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立体的画面,不仅调动了孩子们的生活积累,沟通了古诗词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且丰满了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更深一个层次。</p><p class="ql-block"> 品鉴,让诗词的文学之味了然于目,直击心灵,这样的课堂,岂有不“爱”之理?</p> <p class="ql-block">  悟文化之道</p><p class="ql-block"> 古诗文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一特性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为学生铺垫好精神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四位老师的课堂也关照到了这一点,在引领孩子理解感悟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再深挖蕴含在诗词之中的传统文化精髓,使孩子们受到熏陶与感染,涵养出属于中华民族特色的精神与气质。</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谊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等等,无一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当我们的教育不再停留在文字的表层,而是深掘其文化价值,古诗词教学则能成为“弘扬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p><p class="ql-block"> 领悟,让诗词的文化之道力透纸背,涵养人性,这样的课堂,岂有不“火”之理?</p> <p class="ql-block">陈卫新副校长和贺显龙主任为本次活动作总结。</p> <p class="ql-block">  名句千古诵,经典永流传。古诗文浸润岁月的芬芳,穿越千年的时光,驻足于我们的课堂,愿你我好好珍惜,温柔以待!</p>

诗词

老师

古诗文

学生

古诗词

读出

课堂

教学

文化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