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自然,是阳台 <p class="ql-block"> 我的阳台捣鼓来捣鼓去,剩几株兰花、杜娟、常春藤、黑法师、佛珠……能开花的越来越少,绿植、多肉慢慢住了进来。鲜少看到花朵,但绿油油的叶子也很有生命力。路边的步步高已和阳台齐腰,婆娑参差伸了过来。树上偶有鸟儿鸣,几只松鼠窜跃。就曾有一只松鼠跳到了阳台,我一拉开窗,嗖,它又蹦回了树上。每天下班回家都会拉开窗户,瞅瞅这些温柔又松驰的生命。当目光转向一片新展开的叶子,得到的宁静虽然只有片刻,却也足以成为某种出口。</p>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p class="ql-block"> 总有文字表达不了的时候,那么音乐就开始了。音乐,我不懂,但爱听。从张雨生、赵传到韩红、刘欢,从张学友、陈奕迅,到朴树、许巍、毛不易,从萨克斯到大提琴,从通俗、摇滚到民谣,一个人大扫除时听,一个人坐长途车时听,一个人跑步时听,一个人静静深夜里听……</p><p class="ql-block"> 张雨生的《大海》,初中买磁带倒放,绕着听了一遍又一遍。至今仍是我歌单里循环播放的,听了二十多年。从单纯的觉得好听,到听懂歌词,再到感受声音里的情绪。《Right here waiting 》(此情可待)完全不懂英文歌词,但不防碍我喜欢了它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那年在浙江的车上,日暮时分,轻风拂面,车窗外绿树青山,青瓦白墙,田埂小池,车厢里歌声悠悠,什么歌,忘了,想什么,也忘了。只记得当时享受、感动、沉溺、豁达。突然,司机把音乐一关,所有情感戛然而止,又融入这朴朴风尘。我们说从文字里寻找契合,音乐何尝不是。</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操场夜跑,耳机里深沉的大提琴曲击中了内心,掀起了回忆,泪流满面地跑了9圈,跑完步,内心全是坦然。初闻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 </p><p class="ql-block"> “乐队的夏天”是晚上11点后,卸下一天的工作,爬上床,戴上耳机后追完的。旁边是沉静入睡的家人,耳机里是激情澎湃的摇滚乐。那个夏天,为摇滚人的“真实”与“热爱”落泪了,为他们坚持的,为我们失去的。</p> 电影中看一生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师范选修的兴趣课程就是“影视欣赏”。每周三,老师就给我们带来一部部的经典影片:《罗马假日》《廊桥遗梦》《阿甘正传》《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乱世佳人》《勇敢的心》……期末的影评写得怎样不知道,但电影是看了个尽兴。</p><p class="ql-block"> 结婚后,晚上11点,家人入睡后,我的个人世界才刚刚开始……看电影、看小说,是夜深人静时的一晌温存。</p><p class="ql-block"> 周末,我可以一个人,一张票,一场电影。化个美美的妆,然后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吃了一小桶爆米花,电影还不错,心情还可以。</p><p class="ql-block"> 从节奏缓慢,表达克制的文艺片到腺上素升高的动作片;从香港电影到好莱坞;从武侠片到烧脑的悬疑片……《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盗梦空间》《傲慢与偏见》《霸王别姬》《当幸福来敲门》《放牛班的春天》《假如爱有天意》《拯救大兵瑞恩》等等。只要不是烂片,哪种类型都喜欢。</p><p class="ql-block"> 打开电影看别人的一生,心里某块东西再被电影打开。沉浸在不同人生的起承转合里,那里有最浓烈的爱恨,我们欠缺的,遗失的,在电影里都能找到。</p><p class="ql-block"> 没有电影的世界还有什么意思呢?</p> <p class="ql-block"> 周国平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或许这只是为我的蹉跎岁月找借口。但,没有正当的人生,只有自洽的活法。</p> <p class="ql-block"> 人生很矛盾。有时觉得人生苦短,要活在情趣与真实中;有时觉得“不务正业”的情趣是懒,是害怕,是贪图安逸,是一条不敢见世面的土狗。孰是孰非?也许人生就是在撕扯与自洽中过完一生的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