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东:《聊斋先生传奇》(69)草棚屋康熙品诗词 蜂蛹宴众人猜谜语

山山

<p class="ql-block">(朗读者:山山)</p> <p class="ql-block">第六十九回</p><p class="ql-block">草棚屋康熙品诗词 蜂蛹宴众人猜谜语 </p><p class="ql-block"> 在宝应逗留的日子,是康熙生活中充满乐趣的时光:没有晨昏定省的俗套,没有批阅奏章的劳烦。每天不是在堤上观赏虹管排沙,就是在荞麦田中享受田园之乐。晚饭后坐在院子里,听蒲松龄讲《聊斋》故事,日子过得平淡而充满乐趣。唯一悬在心头的大事,就是吴丹、尔刚和张振山夫妇去南京诱捕索玛里是否成功。虽然蒲松龄虑事稳妥,然而智者千虑,难免一失,诸葛亮有时也败在司马懿手下。这次抓捕顺利与否,是关系到大清朝命运的头等大事!一想起来,他就坐立不安,茶饭无味,心中烦闷,无所适从。每当这时,便要蒲松龄讲段《聊斋》故事,让惊喜代替忧烦。</p><p class="ql-block"> 这天下午,又在为南京那边的事焦灼不安。因见蒲松龄来了,心中烦闷立刻烟消云散!兴致勃勃地说:“朕自从听说先生著书,十分高兴!纵观历史,凡是繁荣昌盛的时代,都带来文学创作的繁荣。也可以说,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有人评价李白的诗,说他:秀口一开,就是半个盛唐。什么贞观之治,什么开元盛世,都如同过眼烟云,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唐诗如同天上的太阳永放光芒!人说文章千古事,点不虚夸。唐诗、宋词,明代的评书小说,特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的精彩情节还搬上戏剧舞台,通过艺人们的演出,成了家喻户晓,人人喜闻乐道的精神食粮!我朝自人关定鼎近三十多年来,文治武功空前强盛,唯独没有部像样的文学作品问世,不免使人觉得日月光淡,山河逊色!朕作为一国之君,不为子孙后代留下点象征大清朝繁荣昌盛的文化遗产,实在是一大憾事!所以,一听说先生正在撰写《聊斋志异》,不胜欣慰,当即提笔写了四句话,拜托施闰章捎给先生,不知先生收到没有?”</p><p class="ql-block"> 蒲松龄说:“草民收到皇上墨宝,当即装裱了随身携带,铭记不忘。现悬在荒斋床头墙壁上,以便随时鉴赏。”</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聊斋》故事书稿能否让朕一读为快?”</p><p class="ql-block"> 蒲松龄淡然一笑:“拙作粗俗不堪,有污圣目,实在不堪一读,因怕路上风雨淋湿,原稿都在家中,只有来时路上荒村野店中,偶有所闻写了两篇到这里安定下来之后亦写了两三篇,总共五六篇,在郊外卧室里,皇上要看,草民取来便是。"</p><p class="ql-block"> 康熙喜不自胜:“不用去取,朕跟先生去读吧,顺便去瞧瞧先生雅居,也是一大幸事。”</p><p class="ql-block"> “哈哈哈!”先生笑弯了腰“皇上羞煞草民啦!草民住处,充其量只能算个草窝,难配一个'雅’字!皇上到了那里,恐怕要回到上古蛮荒时代了……还是草民去拿吧,荒郊 野外,道路泥泞,岂敢劳累皇上龙体?"</p><p class="ql-block"> 康熙道:“先生来回赶班不怕道路难走,朕偶尔去一回,还怕什么?请先生带路吧!"蒲松龄还是有些忧虑:“万岁爷外出,须有侍卫护驾,如今吴、尔二位将军出发在外,恐不安全。"</p><p class="ql-block"> 康熙哈哈大笑:“隋炀帝干了那么多坏事,尚敢千里迢迢去江都游玩。朕心无愧于百姓地方社会安定盗绝平景象。担心什么?"</p><p class="ql-block"> “万岁要去哪里?”孙蕙一步闯进来问。“朕要去先生书斋瞧瞧,卿去过吗?”</p><p class="ql-block"> “先生在竹林居住时去过,最近听说搬到郊外场院屋和养蜂人住一起啦!万岁爷既然有此雅兴,臣乐意伴驾。”</p><p class="ql-block"> 于是,三人出了县衙,走街串巷出得城来,沿湖边小路前行。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湖水,一边是一望无际的荞麦地。花雾茫茫、香风阵阵、燕子穿梭飞行、蜂蝶在花间忙碌康熙心中虽愉快,但又不无疑虑:此处离城虽然不远。但视野之内,并无房舍,先生雅居到底坐落何方?</p><p class="ql-block"> 孙蕙窥破了康熙的心思,指着掩映在绿柳丝中的一排低矮草棚屋道:“万岁,前面柳荫深处,大概就是先生雅居啦。"</p><p class="ql-block"> 康熙停住脚步,嗔责孙蕙:“孙爱卿,县衙那么多闲房,怎么让先生来这里为农民看坡?"</p><p class="ql-block"> “县衙的房子先生不愿住嘛!”孙蕙委屈地申辩我接到先生回书为先生好住处--就是万岁爷昨夜下榻的鹤轩。可先生相不中,说那里后窗对着闹市,不清静先搬进竹林里住了些日子。现在又与养蜂人做邻居,住场院屋了--农民收获季节看场用的稻草棚子,又矮又破,只能勉强遮风挡雨。唉!怎么说呢,先生说,他在家住的就是老场屋,虽然土里土气,但周围绿树环绕,野风四通八达。虽然人迹罕至,狐呀仙呀却爱光顾造访。先生整天写妖写鬼,我看与其居住环境有很大关系,皇上,您说,这世间真 <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狐仙吗?" </span></p><p class="ql-block"> 康熙风趣地说:“狐狸不是朕的子民,它们自成王国,从来不与朕打交道。这事,得去问聊斋先生!不过,经你一提醒,朕倒对狐仙来了兴趣。大家别吵,我们悄悄过去,出其不意,看看能不能将狐仙堵在屋里,有幸遇上美貌绝伦的,朕将纳她为"仙妃"哩。"说哭放声大笑,“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哈哈哈!”众人被皇上风趣话逗得哄堂大笑,走我们悄悄过去瞧瞧万岁爷有没有这份艳福。”说完,故作嬉戏地蹑手蹑脚一阵小跑,来到场院屋前看时,一个人影也没有。场坪上只摆放着许多白木箱子,蜜蜂纷飞,嗡声如雷。</p><p class="ql-block"> 康熙好奇地说:“先生好兴致,还饲养着这么多蜜蜂--从老家带来的?"</p><p class="ql-block"> “不!是养蜂人寄养的。往年这个季节,苏北一带没有蜜源,养蜂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远去闽粤一带放蜂。今年农民种上了荞麦,帮了他们大忙,荞麦花流蜜多,花期也长,仅此一季,他这十多箱蜂能产上千斤蜂蜜,收人二十多两银子,足够一家人一年的花销,这倒给我一个启示,宝应十年九水灾往后种荞麦的机会多啦,县里也提个倡议,鼓励百姓养蜂,也是很好的财源,万岁,您说呢?"</p><p class="ql-block"> “这建议提得好!”康熙点头赞同,他一直目不转睛地瞅着这此飞进飞出,忙忙碌碌的小生灵--这是他在皇宫做梦也见不到的奇观;朝会上从来没人谈到这个议题!老百姓过日子,国家要富强,不能单靠地里来土里去。要搞多种经营,正如秦相李斯说的“泰山不让土壤方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能达其深”。百姓要靠多种经营致富;国家要靠百业兴旺强盛!他对孙蕙说,“爱卿先按照先生提议,在宝应搞个试点,取得一定成效和经验后,即上折子奏闻,朕再下诏在全国推广。”</p><p class="ql-block"> 蒲松龄说:“下午风凉了,请皇上进屋喝茶休息。”</p><p class="ql-block"> 众人进屋坐下,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草堂:稻草披顶、黄土做墙,外面抹上层泥巴,粘上层稻草,既遮风雨又御寒暑。阳光从窗口照射进来,映的墙上挂的字画格外清晰。</p><p class="ql-block"> 康熙先看迎门悬挂的一帧中轴《大江东去》:</p><p class="ql-block"> 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只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腮,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见时相对,将从何处说起?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消磨如此!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未能免</p><p class="ql-block">俗,亦云聊复尔尔。 </p><p class="ql-block"> 蒲松龄见康熙专心致志欣赏他的词作,心中忐忑不安。这阅词是去年乡试发榜后写的,对考官不明、埋没人才表现了极大愤慨,不知皇上看了做何感想。对自己那些满腹牢骚,是同情,还是气愤、憎恶?伴君如伴虎!皇上一喜一怒,都将会给自己注定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啊!他默默地站在旁边细观康的脸色既不恼怒亦不欢喜,嘴角上只是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且频频点头,这才放了心。</p><p class="ql-block"> 康熙读完词后,只是对他的一笔“行草”赞不绝口,对内容未做任何评论。随后又去看山墙上的条幅,他刚刚来时写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室铭》。康熙读完笑道:“很好!可惜漏掉了一句。"</p><p class="ql-block"> 蒲松龄一愣神,难道自己在抄写时真的漏掉了一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