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盛唐,来洛阳,看龙门石窟”--“云上龙门”系列直播活动第8期龙门石窟研究院的赵淑梅老师介绍了极南洞,看过直播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相约一起到龙门实地来了解、感受山南之巅大唐名相姚崇家窟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首先了解一下龙门石窟开凿历史:</p><p class="ql-block">自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开始,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等朝代400余年的开凿。在这400年间,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开凿,第一次北魏的孝文、宣武、孝明三帝时期有35年的开凿,第二次在唐代的太宗、高宗、武皇、玄宗四帝时期有110年的开凿,这两次造像高峰约为150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1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佛塔80座。极南洞在2345个窟中编号为1955,位于龙门西山最南端高处的崖壁之上,是盛唐名相姚崇开凿的家窟。</p> <p class="ql-block">有人会有疑问,既然是盛唐三朝名相姚崇的家窟,位置怎么选在“偏僻”的最南端呢?又为什么要“舍低求高”呢?</p><p class="ql-block">极南洞开凿于武周时期,这时期西山崖壁的中部北部已被前朝各个时期开凿,已经形成了“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的壮观景象。因此武周玄宗时期开凿的洞窟位置多选在山崖的南部区域以及龙门东山上。</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龙门山的岩质属于寒武纪石灰岩,形成于5亿年前,岩质青灰色,质地坚硬细腻,非常适合开窟造像。但是,由于岩性差异,出现了不同的区段特征,在中部北部区段岩层非常厚,厚度达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非常适合开凿大型石窟,而南部的岩层尤其是下部区域的是很薄的一层又一层,并且岩层之间还有泥质夹层,表面呈现凹凸不平条带状的溶槽溶穴,不适合开凿雕像,因此极南洞选在山崖上部岩层较厚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极南洞是龙门石窟中一例非常典型的家族窟。开窟人主要是姚崇,参与的人包括:姚崇同父异母的哥哥、弟弟、四个妹妹、两个儿子儿媳妇、还有外甥、侄子等一大家族的人。</p> <p class="ql-block">姚崇可谓奇才,<span style="font-size:18px;">少年时喜欢骑马、打猎,二十岁奋发读书,从此走上仕途,</span>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周、唐睿宗、唐玄宗三朝的宰相,</span>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p> <p class="ql-block">姚崇“截镫留鞭”留美名</p><p class="ql-block">姚崇 (公元651~721年),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不世之功而名留青史。人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姚崇“截镫留鞭”便是一例。</p><p class="ql-block">唐朝景云二年(711年),姚崇第三次被贬出朝廷出任扬州刺史,把扬州治理井井有条、老百姓安居乐业,调离扬州时,百姓拦道而泣,依依不舍,簇拥马头,遂截留马鞭、马镫留下纪念,这就是“截镫留鞭”典故的来历。自此,“截镫留鞭”成为了赞美地方官员美政的成语。</p><p class="ql-block">另据志书记载,景龙年间,姚崇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都督,离职之时,百姓十里相送,钱塘江边惜别,遥望孤帆远影,众皆嚎啕大哭。</p><p class="ql-block">姚崇一个封建官吏,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勤劳职事,为国为民,以身作则,清正廉洁,为后世所传颂。</p> <p class="ql-block">极南洞是前庭后室结构,窟门为拱形,高3米多宽2.8米,前庭基本上呈方形,高宽都是4米左右。</p><p class="ql-block">在窟门外南侧崖壁上有一块造像题记碑,高1.66米,宽75厘米,碑首为二龙盘首,从造像记中可以了解到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造像记中提到在龙朔(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公元661~663年)年间,姚家居于伊阙南之别业,表明在这个期间已经从陕县老家搬到了伊阙之南,别业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别墅,是另外的一个家的意思。</p><p class="ql-block">【《隐逸思想对唐代园林中郊野别业的发展及影响》作者刘文静在文中引用了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今一般将别业解释为郊野园,和“草堂”、“山居”相同,是指除正园外,建于它处的宅第园林。李白、杜甫诗句中都有“别业”一词,别业与当今大家耳熟能详的“别墅”有很大的差别的。】</p><p class="ql-block">碑中还记载:姚崇母亲刘氏来洛阳城路过龙门看到佛像,当时龙门开窟造像已有170年的时间了,就发愿要开窟造像,她为什么发愿呢?因为姚崇的父亲在662年去世,当时的姚崇才是个十二岁的少年,一家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刘氏身上,她的最大愿望就是祈求佛祖保佑自己的孩子健康长大将来功成名就,后来她的大儿子姚崇成了名相,二儿子姚元景也官至三品。碑中还记载了姚七娘姚八娘姚九娘姚十娘等。后来功成名就的孝子姚崇顺从母亲的意愿,在龙门山择址,开凿了形制完备、规模较大的中型窟——极南洞。</p><p class="ql-block">这个洞窟完工于705年,正好是他母亲80岁,从时间点看得出姚崇对母亲的孝心与用心。洞窟完工后的第三年,姚崇母亲安葬在龙门东山东边的万安山。721年姚崇也随母亲安眠在万安山。</p><p class="ql-block">龙门山是东西延伸的,东山东边是万安山、少室山、嵩山,在古代都属于嵩山山脉,白居易诗云:嵩峰见数片,伊水分一支。</p> <p class="ql-block">极南洞所处的龙门西山最南端的高处这个位置,视野是非常开阔的,向南眺望可以看到伊阙以南的广大区域,向东俯看万佛沟,还隐约可见万安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好位置。姚崇的家族窟、家族墓、别业都是在龙门这个区域,成了今天龙门区域里一个重要的文化遗迹。</p><p class="ql-block">后来,写下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非常仰慕姚崇,叮嘱后人把他安葬在姚崇的墓旁。</p><p class="ql-block">姚崇家伊阙之南的别业,在今伊川县白沙镇白岭村,距龙门约15公里;姚崇墓在洛阳城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万安山南麓,距离龙门只有9公里。而姚崇墓与范仲淹墓相距大约只有200米。</p> <p class="ql-block">该窟高4米,宽4米多,进深近5米,在龙门属于中型洞窟。洞窟的形制属于三壁起坛窟。这种三壁环坛窟在龙门北魏时期也有呈现,但规模比较小,到高宗武周时期可以说成了一种基本的形制,比较常见。窟内造像七尊,窟外二身,一共为九身,这是武周时期比较完备的组合。</p> <p class="ql-block">正壁主尊为弥勒佛,高肉髻,波状发纹,面相丰满圆润,两耳垂肩,身着通肩式袈裟,左手抚膝,右部不存,双腿是下垂的椅坐式善跏趺坐。弥勒在龙门北魏时期呈现的是身穿菩萨装两脚相交表现在兜率天宫还没有下世的菩萨造像。武周时期的弥勒造像是这种椅坐式表示已经成佛了。佛经中描述弥勒世界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夜里龙王洒水,罗刹扫地,树上生衣,庄稼一种七收,青春不老女子500岁出嫁,8万4千岁活到不耐烦自己才死去……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武周时期弥勒造像是非常多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两侧的弟子迦叶与阿难,左侧迦叶头部缺失,双手抱拳于胸前,身着交领衣外披袈裟,衣纹流畅简洁,直立于束腰莲台之上,迦叶是个苦行僧的形象,虽然面部缺失但从凸起的锁骨也可以感受到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的形象。右侧的阿难,是佛的最小的弟子,面部也有缺失,内着右襟式长袍,外披袈裟,双手相叠置于腹前,胯部扭动,呈现出一种舒适自如的姿态。武周时期的弟子像与高宗时期相比有一些细微的变化,高宗时的如卢舍那的弟子非常挺直地站立,武周时的弟子最明显的特点是胯部岀现扭动,显得生动自然,这个姿态也很符合少年阿难的自如形象。</p> <p class="ql-block">两尊协侍菩萨:南侧面相圆润,表情恬淡,脖颈带着双层项链垂挂于胸前,还有珠宝做成的璎珞交叉垂于膝部,披帛在身前环绕两道后在手中折叠弯曲自然地垂于体侧呈现飘逸之态,腰间束有长裙,长裙衣纹流畅贴体,给人薄衣透体之感,再现了唐代贵族女性优雅的气质,同时也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的发达。北侧姿态娴雅,左手下垂手持净瓶,右手上举掌心向上,服饰也是华丽,在胸前多了一条斜披的落叶作装饰,呈现出阿娜多姿的S形身段。</p> <p class="ql-block">两尊天王像:北侧头部不存,身穿甲胄,肩部有一个甲带连接着胸甲与背甲,肩部有肩吞护膊,腹部有一花纹护脐,身着战裙,裙角飘扬,足穿高筒战靴。天王是佛的护法神,唐早期多为浮雕造像,武周时期发展多为圆雕,更加立体。</p> <p class="ql-block">天王脚下踩的夜叉, 面部方阔,眉毛促拢,圆眼凸起,鼻孔外张,两颗长长的獠牙,胸肌格外发达,因腰腹用力显得非常突兀,几乎与肩同宽,他的左臂支着地,是人形手却短了一截,指甲又尖又长,头发披垂发梢外卷,右臂平伸放在右膝膝盖上,右腿蜷起,右足是二指兽蹄,腰部系了一条倒三角形的长布条自然地搭垂于台子上,看上去很象日本的相扑手的样子。</p><p class="ql-block">【顺便了解一下相扑[xiāng pū]:一种竞技体育运动。相扑源于中国春秋时代,从春秋到秦汉时期时名为“角抵”,带有武术性质。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相扑于唐朝传入日本后,成为一种流行的体育运动。日本的相扑(日式摔跤),古称素舞,由两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p><p class="ql-block">夜叉是天王的眷属,据说是从梵天的脚掌生出,最大的特点就是力大行走如风,不同的时期夜叉也展现不同的姿态不同的形象,有时候被描绘为一种力士,有时候被描绘为一种肚子下垂的侏儒,还有女性夜叉,通常展现的是圆脸的欢乐的喜悦的年轻的女子,龙门石窟目前没有发现女性夜叉,但在印度、新疆的一些石窟都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南侧的天王像,与北侧姿态很象,左手上举托山石,右手叉腰,整个身姿也有S形的曲线,这个时期的天王像与高宗时相比感觉单薄了些,似乎少了一些威武的气势,而是更接近现实中武将的样子,风格上更写实了。看这身夜叉像,蹲坐在台子上,左腿在前,右腿在身体的右侧,两只手臂支撑在身体的两侧来稳定重心,天王的重压下有点趴伏的状态,他的脚紧贴着肚皮,脚是三指兽蹄,头发是竖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天王外侧的这个造像,有认为是天龙八部之一的人面兽身像,大家对它的认知莫衷一事,后来通过一个美国人弗利尔1910年在龙门拍了大量的照片记录的龙门早期的景象和细节,其中有一张照片就明确看出它是一身狮子像。这身狮子像身体直立半蹲状,非常独特,头部侧向窟内方向,耳朵竖起,眼睛凸起,脖颈处的鬃毛一捋一捋的排列整齐,右臂举起,手掌雕刻得厚实饱满,左臂下垂扒着地面,肚皮朝外,彰显出兽中之王的威武气势。常见的狮子都是蹲坐状、行走状、趴伏状,这个姿态很独特少见。</p> <p class="ql-block">窟顶 有莲花、飞天</p><p class="ql-block">在佛教艺术中常有莲花的出现,取其出污泥而不染的洁净之意以示佛的圣洁,莲花周围有飞天形象,佛教中的乐伎分为伎乐天和伎乐人,在天上飞舞的就称伎乐天,通常叫飞天,他是掌管音乐和舞蹈的神,当佛讲法的时候,就在佛的上空或散花或歌舞营造气氛,这身飞天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的,面相丰满,脖颈上有三道横折,身上有披帛环绕,长裙裹足,左手托一果盘,右手前伸捏着一个东西。再看另一身飞天,也是面相丰满,高发髻,唐代的飞天有的脚踏祥云腾空而起,有的俯冲而下,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壁基部分</p><p class="ql-block">共刻了12个伎乐人,每个壁面各刻了4身。正壁的4身,中间两身是舞伎,高发髻,脖颈上佩戴项圈,左手举起,五指纤细伸展,右臂摆于身后,左腿跪于地,右腿伸直脚跟支地脚尖回勾,另一身与她做着相同的动作,相对而舞。</p> <p class="ql-block">这个乐伎手持箜篌,平放在双腿上正在弹拨。据记载,箜篌自汉代由波斯传入中国。箜篌的样子有三种: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这个是竖箜篌。</p> <p class="ql-block">这身乐伎,梳双丫髻,面部丰满,佩戴一个桃形项圈,盘坐,光着脚丫,两手正在弹拨,应是中国传统的乐器琴或筝,现在称之为古琴古筝。</p> <p class="ql-block">这身非常丰腴,双手抱着一个竖形的管子,竖笛一类,头上也梳双丫髻,两腿向外平放,脚掌相对,呈现出一个吉祥坐的坐姿。</p> <p class="ql-block">这身乐伎两腿相交坐在一个台子上,肚子微鼓,双手抱着排箫正在吹奏,箫是由不同的竹管拼在一起,吹奏时气流进入竹管产生高低不同的音,排箫这个乐器历史悠久,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就出土了两件排箫,证明战国时期就有排箫了。</p><p class="ql-block">【几年前电视剧《芈月传》热播,芈月雪夜吹排箫,一曲空灵幽远的《残月》让“排箫”这种乐器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大家可能不知道,成语“参差不齐”与排箫大有关系,因为古时候,排箫就叫“参差(cēn cī)”。不仅如此,它还有很多美妙的名字呢:箫、雅箫、颂箫、云箫、凤箫、籁等。好一个“参差”,从它的样子就可以想见长短不一、错落有致了。】</p> <p class="ql-block">这身乐伎两手外展正准备做一个敲击的动作,推断应是打击乐器~铜钵,它是掌控乐队节奏的。</p> <p class="ql-block">南壁这身乐伎,保存很完整,头梳双丫髻,面相丰满,佩戴桃形的项圈,两只手臂掷在空中,手指纤细,手掌平伸,正在做敲击细腰鼓的动作。细腰鼓在不同时期腰的粗细也不一样,它的来源有波斯、阿拉伯地区,还有印度以及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反映出唐代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这身乐伎双腿跪地正在吹奏,从她手捧的姿势来看应该是笙,笙这种乐器现在也常见。</p> <p class="ql-block">再看这身乐伎,身上多了一个披帛,从外形看也是竖形的管乐,叫作筚篥,又叫笳管[jiā guǎn],即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形似笛子的乐器。它的音域很高,在乐队中起到一种领奏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这一身,双手握着一个圆形的竖杆,上面一个圆形像团扇,遮挡着半张脸一幅娇羞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正壁这一身,从外形看应是琵琶,琵琶分为直径和曲径,这个是直径琵琶。</p> <p class="ql-block">这十二身乐伎中,两个舞伎是主角,舞姿典雅,服饰清丽,舞技精湛,呈现的应是演出中最精彩的高光时刻,这十个乐伎是为这两个舞伎伴奏的,除了两个舞伎之外都是坐姿,称为坐部伎。唐代宫廷乐舞分坐部伎与立部伎,坐部伎配制人数3~12人,她们在堂上表演,演出水平非常高。而立部伎场面宏大,通常是一百多人在堂下表演。</p><p class="ql-block">通过乐队的展现,眀显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交流,正像习主席所说:文明因交流而互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p> <p class="ql-block">门外这两身力士像,非常有代表性,在中国雕塑史和美术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为艺术家们临摹的对象。</p><p class="ql-block">他独特在哪呢?他的头部虽然残缺,还是能感受到他的面部是侧向窟门方向,左手上举手托山石,右臂下伸手握拳头,肩膀呈倾斜的状态,腹部肌肉和骨骼的凸显,彰显了健美的体态,给人一种力量之美。腰部束有战裙,裙腰外翻,裙角飞扬,给人以动感与活力,一条细长的腰带在腹前打结自然地飘垂,让人感觉到腰带材质的柔软。左腿站立,右腿弓步,重心落在两腿之间,稳健而有力。</p><p class="ql-block">这身力士最独特的地方就是腹部的雕刻,它不像古希腊所采用的标准的六块或八块腹肌,看到肚脐周围是一凸一凹五块肌肉形似一朵梅花,这就是传统的“梅花肚”,像是在屏息运气,有一种动的感觉。脖颈粗壮,青筋暴起,这就是传统雕刻艺术中的燕项的表现手法,就是燕子在飞翔时脖颈呈三角状彰显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整个力士无论是形态、动态,肌肉、骨骼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可谓形神皆备,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迫求的是一种健康的力与美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说的“燕项”,小伙伴们挺好奇,刘老师韩老师收集了相关图片,这是要一探究竟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姚崇开凿的家窟距今已有1300多年,但是姚家留下的极南洞却是龙门区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hL中可以了解到中古时期的人文形态、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石窟的造像,感叹古人将这冰冷的石头赋予鲜活的生命,也将我们带回到盛唐时期的洛阳,同时也感受到三朝宰相的姚崇为母尽孝展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的“百善孝为先”的美德。</p> <p class="ql-block">石刻的美,它是一个静态的艺术,这个静态的艺术当中蕴藏的是鲜活生动的历史。一路走来,我们目之所及是历经沧桑千年不改价值的瑰宝,但是心之所感是遍历盛世繁华厚积薄发的大唐荣耀。</p> <p class="ql-block">贾老师眼神忒好,好像在指引大家看飞天哦!</p> <p class="ql-block">小知识分享~佛门圣树共有四种:</p><p class="ql-block">一是佛祖诞生处的树,此谓无忧树;</p><p class="ql-block">其二是佛祖成佛处的树,名谓菩提树;</p><p class="ql-block">其三就是佛祖讲经说法和弟子们集结处的树,名谓七叶树;</p><p class="ql-block">最后一种就是佛祖涅槃处的树,名谓娑罗树。</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佛教徒在以前是没有见过真正的菩提树的,所以很多人就把这七叶树当成了菩提树,并且对其怀有崇高的敬意。即使是现在,中国的许多寺庙里或者景区中都种植有七叶树,并且将其称之为“菩提树”。民间称七叶树为“土菩提”,意为“我国本土的菩提树”之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七叶树下研究什么佛法吗😄</p><p class="ql-block">旁边有一个开小差的学生“花花”😂</p> <p class="ql-block">因为疫情,龙门罕见的冷静。</p> <p class="ql-block">分享两珠生长于崔壁之上励志又美好的小花草😄</p> <p class="ql-block">明天就是五一假期了,回路上已见节日气氛,牡丹花在道路两侧摆了一长溜,忍不住和牡丹留了个影😄</p> <p class="ql-block">谢谢龙门石窟研究院赵淑梅老师的专业讲解,涨知识了💐💐💐</p> <p class="ql-block">谢谢韩大摄影师给小伙伴们留下美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