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克难<div><br>《西延轶志》记载:<br>“女娲祠,在长乡晓洞,神著灵异。明桂王由榔率诸臣避寓于此。周鼎瀚匾额尚存。匾云:圣善开天。联云:愿借补天手,重开见日心。额署文渊阁大学士周鼎瀚书。”<br>晓洞即今资源县晓锦村,位于县城北边约10公里处。清时之西延分州设长乡、宜乡、万一乡、万二乡,与全州古时所置六乡中的长乡有别。<br>清嘉庆壬申(1812)秋,全州人蒋啟敭为造访他的好友蒋崧(字鼎山),不辞辛苦翻越达摩岭(大帽岭)来到了晓锦。他在文章中是这么描写晓锦和女娲祠的:<br>“晡时山径始尽,至晓洞村,聚族百余家,屋宇华整,鼎山迎候门外,相见大喜,以为从天降也。其居负山面田,小山环匝,室中图书雅洁,屋西小圃,杂蒔花竹,中构一亭,题曰:俟园。晚与鼎山对榻长话。<br>次日,散步阡陌间,闻上有女娲古庙,旁有佛庵,老树数株,大可百围。庙中奉一女神,旁四神,男女像各二,不知何意?额曰“圣善开天”,字画苍古,左书丙申仲冬月,右题款文渊阁大学士周鼎瀚。立楹联云:“愿借补天手,重开献日心。”亦鼎瀚书。”<br>这两则史料均与蒋崧有关。蒋崧何许人也?他乃清朝时西延晓洞人氏,字鼎山,号方中道人,乾隆六十年生,殁于道光二十五年。九岁能诗,十三岁领乡荐,师从岳麓夫子(龙水族伯蒋励常),嘉庆戊寅恩科举人,荐孝廉。博通经史,尤精词翰,性孤洁,有儒者风。曾任《西延轶志》总纂。有诗文集数卷,已散佚。他写过一首题为《女娲祠观桂王臣周鼎瀚题额》的诗,兹摘录数句如下:<br>昔闻周诸人,潜挟由榔至。鼓簧动孑遗,滥札粥名器。⑴<br>定国武冈来,取道三军次。营垒犁为田,父老犹能记。⑵<br>王师下桂林,鸟散投荒裔。深山密箐中,往往多藏避。<br>朅来女娲祠,遗书尚含意。顺天识先迷,补天谈何易。<br>诗下有两条注解,其一,桂王潜寓境内,招兵募饷,给有伪札。其二,李定国自武冈取道西延,长驱入桂林。可供有兴趣的研究者参考。<br></div> 民俗学研究者称,中国民间有广建寺庙以供奉、祭祀女娲的习俗,因为神话中女娲能“抟泥为人”,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生育祟拜,满足了人们追求子嗣的愿望。所谓“神著灵异”是理所当然的,试想,许多年轻夫妇去求子,大概率是能怀上孩子的。<br>晓锦的女娲祠之所以能在史书上留下痕迹,是因为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君臣逃难来到了晓锦的缘故。至于他们为什么来、从什么线路来,因笔者手头史料不足,只能暂付阙如。带有文渊阁大学士头衔的周鼎瀚见景生情,在祠中题写了一副对联,联中借女娲炼石补天之典,抒发了恢复大明江山的心思。对联写得还是不错的,只是放在偏乡僻壤的女娲祠中,未免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br> 有了史料的佐证,女娲祠的存在应该是不假了,建成的年代至少是明末清初。但它的具体位置在何处呢?大约十年前,笔者曾到晓锦打听过,没有发现相关信息,连一位写过村史的老师也说不知道。壬寅年暮春,我又动起了打探的念头,向晓锦籍的诗友蒋家祥先生(晓锦新石器遗址发现者)发出了求助,他立即给了回应。<br>岁月荏苒,蒋先生听老辈人说,女娲祠在清末民国初就不存在了,旧址位于下晓锦,就在他家的对面,并拍了照片发给我。照片中,老资梅公路边的一座小山,树竹葱郁,山的南边立起了一幢新式建筑,面对着一片水田,女娲祠的遗迹已荡然无存。蒋先生说他小时候在此处还见到过两株五人才能合抱的古杉树,可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砍伐,当作造桥的材料了。<br>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曾经的古迹,当今还有几人记得呢?作此小文,以示纪念。<br>再次向蒋家祥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br><br>2022年4月29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