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冀南搞革命</p><p class="ql-block">慈父坎坷行</p><p class="ql-block">征程载史册</p><p class="ql-block">追忆寄思情</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父亲王建德,原名王朝俊,曾用王子愷、王雲桐等化名。1913年8月出生,河北省广宗县人。青少年时期在家读书、务农。</p><p class="ql-block">1930年秋,父亲到邢台第四师范附小学习。1931年3月,经周治邠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p><p class="ql-block">1931年4月,在学校党支部、王朝俊(王建德)和王含馥的领导下,四师学生掀起以反对校长为中心内容,时间长达一个月的学潮运动。促使学生们反日爱国情绪日益高涨。(此次学潮载入冀南革命斗争史大事记)</p><p class="ql-block">1931年夏,父亲考入邢台四师。1932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党小组长、支部书记。领导组织读书会、自治会,与地下党同学一起,印传单、刷标语,向广大群众、青年学生宣传抗日,反抗军阀。</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后,父亲参加了以第四师范为首的党组织成立的“邢台市学生抗日联合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声势浩大的检查日货、封闭日货、抵制日货运动。</p><p class="ql-block">父亲革命意志坚定。各项工作争先去干,对工作积极、热情。响应党的号召及时,不是口头上,而是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是最忠诚、最勇敢、从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勇士。四师地下党总支书记廉之真(周治邠)称父亲是历次学潮和爱国运动急先锋中的主力骨干!</p><p class="ql-block">1933年12月,日本飞机轰炸邢台城。父亲与四师学生纷纷要求参加抗日救亡活动,遭学校当局横加阻挠,并对学校实行了军事管制。在严峻残酷的环境下,父亲与一些学生走出校门,继续参加抗日救亡活动。</p><p class="ql-block">1934年夏,父亲参加了反帝大同盟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反帝爱国运动。</p><p class="ql-block">1935年夏,父亲到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接受集中军事训练。12月,邢台四师党支部为了支援冀南农民暴动,在党支部书记于光汉带领下,先后有屈尚武(姜英岩)、王朝俊(王建德)、张培芝、乔晓光、李同庵等10余名学生党员,前去参加冀南农民暴动。(载入邢台百年党史)</p><p class="ql-block">经直南特委领导刘子厚、李德等人商定,父亲被派到任县,时任西区区委书记。这里是暴动的中心,也是敌人围攻的重点。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父亲不顾个人安危,出生入死,英勇作战。在直南特委军事部长刘子厚、特委书记马国瑞、特委委员李德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农民游击队坚持斗争!</p><p class="ql-block">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经验不足,斗争最终失败。但其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载入了任县革命历史史册,也在冀南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1936年春,父亲与乔晓光、王抬风等人赴北平。6月,考入华北大学。在学校做学生工作,开展学生运动。当时,正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发展壮大时期。父亲踊跃加入其中,积极组织学生们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救亡道理。</p><p class="ql-block">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发出号召,在1936年12月12日,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父亲与热血青年学生们响应号召,参加了“双十二”学生运动。</p><p class="ql-block">父亲在华北大学学习一年后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国民党当局派人来学校,抓捕父亲。此事恰巧让门卫听到。在他的帮助下,父亲翻越校园围墙,逃离了险境。</p><p class="ql-block">为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冀南地区一些干部分别到部分县成立抗日救国会、后援会、动委会等抗日救亡团体。 “七七”事变初,父亲参加了抗战后援会工作,组织动员群众加入抗日武装,开展救亡运动。</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八路军一二九东进纵队到达冀南。2月,中共广宗县党组织仿照巨鹿县的组织形式,由萧一舟、乔晓光、王建德等人在董里集高小(父亲的母校)筹建“广宗县北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战委会”成立后,父亲任组织部长,与战友们一起改编游杂武装。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成功的将大刀会改编为抗日自卫队,扩大了抗日武装,打开了家乡抗战局面。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赞扬!</p><p class="ql-block">父亲在“战委会”工作期间,一次回家,被村里的汉奸告密。随后,日伪军包围了村子。得知消息后,父亲迅速藏到了家里的土炕下面。(家中土炕留有洞口。遇有不测,即可下去躲藏)</p><p class="ql-block">知道村子被日伪军包围了,乡亲们四处躲藏。唯有娘冒着生命危险和孩子留在了家中。</p><p class="ql-block">日伪军进村后,直奔家里来抓人。娘面对敌人的刺刀,临危不惧,十分镇定。一边拿起炕上的被褥乱扔,(趁机将一些被褥盖到了洞口上面)一边说:“家里只有我和孩子,没有别人”。 敌人搜查了一阵儿,没有发现父亲,便撤退了。</p><p class="ql-block">父亲才逃过一劫,化险为夷!</p><p class="ql-block">父亲从炕下面出来时,手里仍握着那支随身携带的手枪。父亲对娘说:“只要被鬼子发现,就开火。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俩赚一个”。</p><p class="ql-block">娘叫张桂云。与父同乡,勤劳善良;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危险时刻,临危不惧;掩护父亲,让儿钦佩!</p><p class="ql-block">娘,17岁就嫁给了父亲。父亲在家排行老大,有两个年幼的弟弟。父亲常年在外。娘一踏入王家门,上要伺候公婆,下要照顾小叔子,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经常起早贪黑、辛勤劳碌。农忙时,还要到地里、场上劳动,和男人们一起干农话。娘时常累得在干活的间隙就睡着了。</p><p class="ql-block">娘就是这样:任劳任怨、含辛茹苦在家默默的付出!</p><p class="ql-block">父亲的“军功章”,理应有娘的一半!</p><p class="ql-block">父亲险遭不测,在家不敢久留,当晚就离开了家里。</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父亲调到刚成立的冀鲁豫边区省委,任组织部组织干事、科长。期间,在广宗、平乡、南和、鸡泽、曲周、永年一带开展活动。父亲与一些党员、干部一起为筹建自卫队、游击队和群众抗日救亡团体积极工作。</p><p class="ql-block">1938年7月,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由太行抵达冀南,提出了建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的方案。同月,冀鲁豫边区省委抽调大批干部、党员组成了工作队。父亲随工作队到各地开展群众工作和政权工作,改造与完善县、区、村政权。8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p><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父亲任冀南一地委付书记;1939年1月,任冀南四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兼任新河县委书记。父亲说:“这一时期,增长了实际斗争经验,懂得了组织和依靠群众与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p><p class="ql-block">父亲在残酷的斗争中,经受住了考验,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为坚持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父亲兼任新河县委书记时期:1939年2月9日,日军占领新河县城。3月,父亲带领新河县委开始筹建新河县抗日民主政府。父亲与县长张更生等同志走访了曾经被冲散的战委会干部,动员他们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来。经过努力,3月上旬,新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沙里王村成立。从此,党组织领导抗日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与敌斗,与自然灾害斗,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新河县党组织领导干部战士杀倭锄奸灭匪,纪律严明,为群众着想,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深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p><p class="ql-block">父亲为开辟抗日根据地,保卫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p><p class="ql-block">1939年10月,父亲任冀南行署党内总支付书记,行政参议。对机关支部和行政工作获得了不少经验。</p><p class="ql-block">1939年冬,格外寒冷。一日,大雪纷飞。途中,父亲手脚被严重冻伤,行走艰难。此时,巧遇一对农民夫妇。他们将父亲背至家中,先用雪擦洗父亲的手脚,然后揽入怀中。温暖的体温使父亲的手脚慢慢恢复了知觉!</p><p class="ql-block">此情此景,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农民夫妇又熬制了小米粥、喂父亲。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手脚终于伤愈。(冻伤后,父亲的手脚指甲已严重变形。当时,若未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救命之恩,心存感激!日后,父亲专程去看望了农民夫妇。</p><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父亲到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对建党、建政、建军、群众工作等均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p><p class="ql-block">1941年5月,父亲到冀南区党委组织部直属科工作。1942年4月,先后任冀南行署党内总支书记、民政处干部科长、秘书主任、调查研究室主任。期间,对机关支部和行政工作积累了经验。在最为艰苦的时期,父亲与战友们一起顶住了日本侵略者军事上的进攻、经济上的封锁和天灾人祸,咬紧牙关,坚持斗争,顽强的生存下来,坚持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一次途中,父亲遇一衣衫褴褛的男孩儿。便上前,态度和蔼的问道:“你家是哪里的?”男孩儿回答:“我没有家了。家人都被鬼子杀害了,自己在外讨饭吃”。 父亲说:“那就跟着我一起打鬼子吧”。男孩儿兴奋地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日后,他成为了父亲的警卫员。由一个孤儿,成长为一名小八路!</p><p class="ql-block">1942年秋,在日伪“9.12大扫荡”中,父亲与部分同志已经突围成功。得知行署秘书主任艾大炎还未冲出包围时,父亲又冒着“枪林弹雨”,带人返回营救。路上,子弹从身边飞啸而过。为了营救艾大炎,父亲早已将生命置之度外。(艾大炎在骑马突围时大腿中弹,流血过多,晕倒在麦田,后被百姓救起。)</p><p class="ql-block">战友情深!父亲的行动便是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父亲任冀南二专署秘书主任,代理专员。在实践中,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工作能力、文笔能力得到了加强。枪杆子闹革命的同时,笔杆子也得到了提升!(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到河北省府任职,有幸被同事们誉为省府的三大“笔杆子”之一)</p><p class="ql-block">1945年5月, 父亲奉命参加了“巨北战役”。协助军区领导、配合主力部队,指挥巨鹿军民,攻打宋庄据点及附近的炮楼,为解放巨鹿县城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父亲任冀南四专署副专员,党组副书记。父亲讲:“这一时期,针对复杂变化的形势,懂得了全面考虑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协助萧一舟专员,领导四专署军民开展了土地改革和生产运动。</p><p class="ql-block">1946年2月,冀南行署决定,为了加强对滏阳河的治理和领导工作,专门成立了滏阳河务局,由父亲兼任河务局局长。首先对本区内的滏河、漳河、澧河三大水系的治理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夏季,开始对滏阳河水系进行了全面治理。通过治河,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防御干旱和洪涝灾害的能力。为此,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对治河工作予以嘉奖,称“这是冀南人民的伟大创造,应予表扬”。</p><p class="ql-block">1946年9月至1949年5月,父亲先后担任冀南行署司法处处长,党组委员;秘书处处长,党组委员。土改期间,任土改工作一队指导员。这一时期,父亲积累了司法、秘书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对土改工作进行了指导。</p><p class="ql-block">1949年夏,父亲任冀南人民法院院长。为惩办犯罪分子、处理人民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p><p class="ql-block">在法院工作期间:一次开会,父亲正在听取汇报时,有人敲门(因有文件需父亲签阅)父亲接过文件,便伏案签阅。当办事人员拿着文件走后,父亲便对刚才发言的同志说:“你说的那个村,宗派斗争很严重。你们解决问题一定要慎重。回去后,再认真核实一下情况,办事一定要公正!”在场的人惊呆了!都说一心不可二用。此情此景,改变了在场人的看法。王院长是个能“一心二用”的人!消息一下子传开了。</p><p class="ql-block">父亲就是这样,时常“一心二用”应对繁忙的工作。</p><p class="ql-block">父亲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壮大,尽心竭力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父亲奉命离开了冀南抗日根据地,赴河北省人民政府任职。父亲继续保持冀南革命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继续勤奋的为党和人民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p><p class="ql-block">父亲生前曾向党保证:我无论到什么地方,在任何情况下,定能经得起考验,定能坚持积极的为党工作,定能加强学习,联系实际,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定能继续努力前进,一直到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的时候为止。</p><p class="ql-block">矢志不渝,践行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p class="ql-block">敬爱的父亲,孩儿永远怀念您!</p><p class="ql-block">致敬!冀南革命的父辈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全国解放后,干部进了城,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一些机关周末时常举办舞会,而许多年轻女学生羡慕老红军老八路老革命,都会积极参加,以至不少老干部与家乡的结发妻子解除婚姻,再娶个年轻貌美有文化的女学生。</p><p class="ql-block">尽管父亲不会跳舞,但娘还是忧心忡忡。父亲看出了娘的心思,便态度诚恳地对娘说:“孩子们都是你辛苦养大。战争年代你还奋不顾身掩护我。你为家付出的一切,我都铭记在心。我怎能与你离婚、怎能做忘恩负义之人!”</p><p class="ql-block">而真正打动父亲的还是娘“淳朴勤俭、善良坚强”的人格魅力。娘纵然大字不识,但有主见、明事理,说的话让人信服。娘在父亲身后默默地付出,与父共度人生的艰辛坎坷。</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全国出现了进城干部离婚潮。据统计:有一百一十七万个家庭解体。其中不少是部队进城后老干部同农村发妻离异。在此环境中,省府也有一些老干部相继离婚。机关同事也劝父亲找一个城里年轻有文化的,但父亲从未动心。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父亲不忘初心的高尚品德。</p><p class="ql-block">父亲常说:“你娘跟着我,吃苦受累担惊受怕,不容易!危险时,奋不顾身掩护我;蒙冤时,苦口婆心安慰我。始终辛苦为家人,你娘了不起!”</p><p class="ql-block">父母一生,不离不弃;风雨同舟,生死相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