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贝”之一 生产队时搞副业

亦湜

<p class="ql-block">  由于家中有事,经常坐公交车到市内,40多公里路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公交。沿途要路过一些比较繁华的地段,如城镇和工业区等,車水马龙高楼大厦特别热闹。每到一处这些地方,都有一些聚集的人群,少则几十人,多的就有一二百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乱哄哄的和繁华的街景有点格格不入。他们是干什么的呢?开始我很奇怪,后来问了当地的朋友才知道,原来是等待招工的人,人们给这些人起了一个高雅的名称叫“蹲坑”。听朋友介绍,他们一部分人来自附近农村,由于农村整合了,土地盖成了大楼搞起了城市化,农民们住进了高校也就无地可种了,所以出来打打零工,养家糊口。出来的人大部分是中年男女;整合时老年人有了养老金,虽然不多也能够将就着维持生活,不会出来再做工;青年人不愿意干这种下三滥的活;所以蹲坑的年轻人很少见。第二种人就是外来务工者,也许他们工厂倒闭了,也许是他的店铺关门了,也成了城镇的蹲坑者。</p><p class="ql-block"> 一个阶段的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也都会有自己的喜怒哀愁,蹲坑者大概也同样吧!作为一个平常百姓不好评说。没见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当时在农村生产队搞副业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农村人,那时生产队也有外出打工的人,可不叫打工仔,而是叫搞副业。当时公社和生产大队,都有自己的企业,什么机加工厂啊,小纺织厂啊,小化工厂啊,养殖场啊!还有具备一定规模的食品加工厂,服装加工厂,和建筑公司(队)。记得大多数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都进了当时的乡镇企业。由于我们村是近郊,毗邻大城市,生产队地少人多,虽然乡镇企业吸收了一些劳动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了减轻经济压力,生产队搞一些多种经营。主要还是以搞副业为主,组织一些能工巧匠到有关企业打零工。因此,搞副业也成为生产队一项重要经济来源。那时的搞副业,不像现在的蹲坑,而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为。一,它有领导,当时生产队也下设几个生产组,主要是以年龄划分,而副业组也是一个部门;二,它有公关队伍,六七十年代,人们不象现在这么开放,市内的企业管理也比较规范,不兴请客送礼,更不懂得行贿受贿。所谓的公关,就是动员全体社员各显神通,找关系,找门路,联系业务;三,有很接地气激励制度,我们这里生产队虽然也记工分,但由于是菜田区,其经济比较发达,所以社员们每个月都要发工资的。记得每个男劳力每个月30元,半个月一发。去搞副业的人不仅工资照发,而且每天还有四毛钱的误餐费,你可别瞧不起这四毛钱,当时啊一颗果子三分钱,一碗豆浆四分钱,一个烤饼五分钱,大家都带中午饭,晚上回家吃饭,因此每个月大家都有盈餘,所以,生产队中能够出去搞副业的人都很牛逼。而联系业务的人待遇就高一筹了,不仅他有四毛钱的误餐费,而且他还还可以不上班,不干活,在他联系活的这个工期中,可以当甩手掌柜,当时大家都想联系业务,积极性可高了。</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搞副业的社员和现在的蹲坑者不一样:第一是工作有保障,搞副业大都是农闲时间,虽然也有长期搞副业的社员,都是些具有瓦、木、油、焊,车、钳、铆、锻的技术工种,一般出力气的人,都是生活有一定困难的社员,无论何种情况,结算由生产队业务办理,社员只管干活。用现在的话说,生产队搞副业的是组织行为,现在的蹲坑者是个人行为。第二是地位不一样,因为那时的承接的工程项目,都是生产队直接和企业对接,没有现在的一包二包的转包情况,没有包工头的层层盘剥,在企业,社员们也直接和企业管理人员打交道,和企业的工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地位上根本区别。因为那时的生产队月月发工资,年底有分红,每个劳动力还能分上几百斤稻谷和大白菜,对这些到企业搞副业的社员,企业职工有时候还挺羡慕,因为那时的企业工资也不高。而那些在市内搞副业的社员,也觉得更不比他们差,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第三是精神面貌不同,那时搞副业的社员,因为有一技之长,或是身强力壮心灵手巧,都很骄傲。我们村的社员们,早晨起来去上班,男人们穿戴的好像走亲戚,姑娘们骑着“飞鸽”,穿着漂亮的服装,仿佛是去相亲。大家有说有笑兴高采烈,早晨傍晚成为村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村紧挨着公路,公路上每天都可以看到骑到自行车,唱着自己喜欢的歌,那时各生产队搞副业的人们和现在的“蹲坑者”的精神面貌可大不相同。仿佛是心里充满希望,这种希望也许只有组织起来的农民才有。</p><p class="ql-block"> 闲暇时,我曾问过几个蹲坑者,对他们这些人干的工作有了初步了解。这些人大都是零敲碎打的杂活,干不了几天。又脏又累。如临时挖沟,为装修队向楼上背水泥,扛沙袋,搬瓷砖等。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我问他们最想干什么活?他们做最想有一个企业和单位找看大门的,守夜的,虽然挣钱不太多,但是可以干的长一些,也轻松一些。说到这里,公路旁停下来了一辆面包车,大概是招工的吧,他们顾不得理我,一窝蜂拥了上去,也不问价钱,争着抢着挤进车内,挤不上去的,只好懊悔的继续蹲坑。看到他们的样子,我心里想啊!他们不就是20多年前搞副业的社员们吗?只是情况变了,是好是坏?只有他们知道。</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