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科学导向,确保有效衔接沿着科学方向推进,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等四条原则。为了更好的落实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帮助大班孩子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生活,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进入小学,胜利蒙古族乡中心幼儿园在上级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开启了“幼小衔接 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的“研衔接”、“践衔接”、“导衔接”幼小衔接系列活动。同时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统一教育方向,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特推出幼小衔接家长认知篇,希望给您带来帮助。</p> 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何不同 <p class="ql-block">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 幼儿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小学教育则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即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因此,家长必须将适龄孩子送到小学接受小学教育。</p><p class="ql-block"> 2、幼儿园教育是“教养并重”,小学教育则是“以教为主”。幼儿园除了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外,还要给儿童以生活照料和养育等。小学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包括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每门课程不仅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还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p><p class="ql-block"> 3、 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小学课程则以分科为主。幼儿园课程将和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方式呈现。小学则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身、唱游、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学科,还有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等。 </p><p class="ql-block">4、 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以游戏为主、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幼儿园教育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小学教育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式进行知 6 / 50 识学习和能力培养。</p> 家长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p class="ql-block"> 在幼小衔接时期,家长往往特别关注孩子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您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全面了解孩子在心理、情感、自理生活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下这些方面,可以帮助您分析、了解孩子的情况: 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 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 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在阅读一遍故事后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 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整理书包等事情? 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穿脱衣服、独自按时睡眠? 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孩子是否能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 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 …… 请考虑以上这些问题,看看您的孩子做得怎么样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的培养和教育。请记住,绝不要期望所有孩子在 10 / 50 进入小学之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p> 入学前,家长应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p class="ql-block"> 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除了孩子,还有您——孩子的家长。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勇敢向前的坚实后盾,您需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以下,是我们给您的一些建议: </p><p class="ql-block">1、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转变。告诉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父(母)亲了,并积极获得与此相关的经验积累,如:主动向周围家有小学生的亲友询问和请教,了解他们作为小学生父(母)亲的心理感受和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等。 </p><p class="ql-block">2、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为孩子入学做充分准备。孩子要入小学了,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规律,如:用餐、学习、休息都应安排在相对稳定的时间。为此,您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新的家庭作息时间表,在原来的作息时间中增加和孩子共同学习的时间。最重要的是,您要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p><p class="ql-block">3、理智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进入小学后,面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波动,您应镇定而理智地分析情况和原因,找有经验的朋友或老师商榷。千万不要让孩子独立承担学习的压力。您应成为孩子的知音和朋友,和他一起面对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p><p class="ql-block">4、清楚了解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客观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即自己的孩子在个性、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长处和短处。您还应对孩子入小学后可 14 / 50 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分析自身的优势,结合孩子的情况,帮助他扬长避短,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补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