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枫亭塔斗山(图片解读)

乐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塔斗山</span> 又称麒麟山、青螺峰,海拔118米,耸立于湄洲湾畔的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的枫江平原上。三面环山,东临大海。登上山巅,既可俯瞰沧溪两岸风光,也可眺望湄洲湾千顷碧波。极目远眺,海水、岛屿、礁石、沙滩、红日、渔舟、、、组成壮美的山海画卷尽现眼前。景区风光秀丽,还有会元寺、万寿塔、玉皇殿诸多名胜古迹分布其间,是处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游览胜地。</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枫亭籍的古代名人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宰相蔡京,元代状元林亨,明布政司右参议陈迁、兵部尚书林兰友等都曾在山上的青螺草堂(后易“会心书院”)就读、留诗、题字,外地来此山游览、讲学、观光的文人、名士也有不少。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二次来到枫亭塔斗山设坛讲学、期间还手书了“敬义堂”匾额;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枫亭l抗击倭寇途中曾登塔斗山揽胜,纵观沧海,挥笔赋诗;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二度在塔斗山下的太平港避风;宋代南康郡王陈洪进及其他历史名人,如王十朋、陆秀夫、郑纪等都曾在塔斗山咏诗作赋,赞誉塔斗山景区的秀丽风光。</p><p class="ql-block">景区的镇山之宝——“天中万寿塔”‘建于宋代初期,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山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自然景观、众多的历史遗迹,吸引大量古今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游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与枫亭毗邻的莆田地区离景区不远,我们莆田五中六六届高三(3)班九位同学,在吴家粦同学的精心组织下,于2021年5月19日,相约会聚塔斗山麓,而后一道登上青螺峰,一同领略名山集自然、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壮丽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枫亭古镇</span> 隶属莆田市仙游县,位于枫慈溪下游,湄洲湾港中岸,是联系湄洲湾南、北两岸的中枢和纽带。古代是闽中沿海兴化府的莆田、仙游与泉州府的惠安三县交界处的商贸重镇,以现在的行政区划看,是东连莆田市城厢区东海镇,南接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北靠仙游县郊尾镇,西与仙游园庄接壤的交通要镇。</p><p class="ql-block"> “枫亭”得名于西汉何氏九仙“结枫为亭”的美丽传说。相传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安徽庐江有个姓何的人,带了九个儿子,到江西临川淮南王刘安家做客。当晚九兄弟得知其父和刘安在商议谋叛汉朝之事,为了抗议父亲的叛逆行为,何氏九兄弟连夜离家出走,往东南沿海的九鲤湖炼丹修道(后乘鲤登仙)。在去九鲤湖之前,兄弟曾在塔斗山砍伐枫树,建亭以居,并以悬壶济世为生。于是,民间传以“结枫为亭”的故事,并称此地为“枫亭”。</p><p class="ql-block">枫亭,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宋代出过武状元薛奕、元代出过文状元林亨、两者祖籍相隔仅五里,故有“五里两状元”佳话流传至今;宋代的蔡京、蔡卞两兄弟“同科进士,同登相位”,还有宋代书法家端明殿学士蔡襄、明代兵部尚书、左副都御史林兰友、布政司右参议陈迁以及清代著名画家林肇棋等大批历史名人出自枫宁。自宋到清,登进士第者达127人,任知县以上者112人,不愧科甲冠八闽之美誉。</p><p class="ql-block">古镇枫亭的方言为莆仙话,民间习俗融合莆田、仙游、晋江、惠安四县文化,形成独特的枫慈溪文化,颇具地方特色。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枫亭也是仙游县唯一的邻海乡镇,具有强大的海上交通、对外贸易的优势。早在宋代,枫亭太平港(今霞桥)就有舟楫抵达暹罗(泰国)、日本、琉球、大食(阿拉伯)天竺等地。据考载,起源于泉州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也有枫亭“太平港”所包含的航海文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塔斗山公园 </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家粦同学于5月14日在群里发出游览塔斗山的倡议,而后拟定19日出发。相识于五十八年前的同班老同学,都是古稀老人,难得有个相聚、结伴同行的机会,大家都激情满怀期待出发的日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但在预定时间的前一天,老天爷却给我们开了个大玩笑,18日整天大雨不停,19日凌晨仍然暴雨倾盆,我以为只能改期了。家粦同学却坚信天气预报“19日大雨过后是阴天”,通知大伙带上雨具准时出发,并定当天9点在景区集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那天早上七点,涵江地区雨特别大,按约定时间,自己肯定无法准点赶到景区,为了不失约,只好提请放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或许是同学们的热情感动了上苍,个把小时后,大雨果然逐渐变小l,眼看就要雨停转阴,看到已经放弃的机会可以挽回,也就匆匆拎把雨伞出门赶路,几经转车周折,赶到塔斗山山脚时已是十点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联系上家粦同学,得知同学们已沿景区慢道逛到了半山腰,本想让他告知位置后自已上去,王庆宣同学却不辞奔波劳累,下山为我带路,直接带我到半山腰与阔别几十年的老同学会面。借此向家粦和庆宣同学表示感谢。鉴于迟到的原因,同学们进入景区后沿途拍摄的合影,起初的几张(如本照片)本人自然无缘参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会元寺</span> 福建名寺之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塔斗山半山腰。历经风雨沧桑的禅林名刹,传说为宋嘉祐年间福州鼓山的一位和尚所创。初名东禅院,明代重修,更名东林寺,清咸丰又改名“会元寺”,光绪庚子,重修大殿,寺名远扬,后又屡经兴废。1983年,海外侨僧捐资700多万元重新扩建,历时九载峻工。</p><p class="ql-block">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钟鼓楼、大悲楼、法堂、雨廊和山门诸殿堂,占地3万平方米。其中天王殿,全部由智静师捐建。布局以山门、天王殿、观音殿为中轴线,钟、鼓楼和两廊配套,依着山势,高低相间,阶梯排列,错落有序,浑然一体。寺内珍藏一尊元代尼泊尔僧人赠送汉白玉雕像释迦牟尼涅盘佛像,后院有一株数百年古松。</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禅寺山门前合影时,我还在赶往景区的车上,此照片自然还是没能参与其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会元寺天王殿 </span>石墙、红瓦、重檐、覆顶,庄重、大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会元寺大雄宝殿</span> 倚山而建、巍峨壮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会元寺观音殿 </span> 佛像、匾额,流金溢彩,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会元寺的鼓楼(右)与钟楼(左)</span> 二层石栏杆外的金字,镌刻的是捐建者的芳名与金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公园慢道留影</span> 在半山腰的环山慢道上,与同学们初会时拍下的第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栏杆外,花红草绿,树木葱葱。不时还有山风送来阵阵花香,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景区漫步</span> 呼吸着大雨过后的清新空气、沐浴着初夏的山风,沿着景区慢道款款而行,交谈各自的生活故事,寻找近六十年前的同窗情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中万寿塔</span> 俗名塔斗塔,亦称青螺塔、摘星塔。全国最大的阿育王式塔。</p><p class="ql-block">始建于五代末,距今一千多年,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宋端明殿学士蔡襄重修。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p class="ql-block">相传古代有一修炼千年的螺精,从湄洲湾爬上枫江作恶,被仙人镇压,成为一座螺峰。螺尾朝天,古塔就建在螺尾上,得名青螺塔。因石塔建在山巅,傲然凌空,仿佛伸手即可摘星,故又名摘星塔。</p><p class="ql-block">枫亭地处海滨,地势低,经常受海水浸淫、灾害频繁,百姓苦不堪言。对于灾难,以当时人的认知水平,只能解释为妖魔作怪。随之,就有不同版本的传说出现,在网上看到的至少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宋太祖乾德年间,枫亭浮山船坞妖魔作祟。南海观音云游至此,俯视人间疾苦,动念济世救人,于是托梦当地陈氏诗语:“万灾千祸原妖性,寿短遭厄苦报应。凡间良民生活苦,观音造化建塔镇。”陈氏把梦语告知村民,人们就在山上建造此塔,取名“万寿塔”。另一传说是恶龙作祟,筑塔以镇龙。</p><p class="ql-block">不管出于哪种说法,“万寿塔”应运而生。塔顶高高竖立一杆鞭状的、花岗岩雕琢而成的相轮五重刹石柱,四角嵌蕉叶形插角,远远仰望,形如西班牙阿育王皇冠,也像一顶佛帽,人们期望的就是借助佛的法力镇妖禳灾。</p><p class="ql-block">石塔高耸螺峰之巅,站在塔旁,环顾四周、放眼瞭望,仙游枫亭、莆田灵川、惠安南埔,三地景象尽收眼底。石塔面对浩瀚的湄洲弯,顺理成章也就成为船只进出“太平港”的航标塔。石塔造型和塔身浮雕带有明显的外来元素,那是中原本土文化和舶来文化间相互融合留下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万寿塔的结构</span> 花岗岩条石砌筑,五层方形实心,通高9.9米。塔身布满浮雕,造型奇特。基座:边长5.1米,四个转角各雕一大力士,四面浮雕有四组八条不同形态的奔龙。第二层:北面嵌记事石刻两方,其余三面为花卉浮雕。第三层:每面各凿三个拱形浅龛,龛中各雕一尊佛像,四个转角各有身着古代武士服饰的金刚力士的立体雕像。第四层:各面中间各有一尊佛像浮雕,四转角的角柱各雕鸟嘴人形、长翅膀的迦楼罗立像一尊。塔顶:四角置蕉叶形插角,正中树立五重相轮塔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万寿塔顶部四周浮雕欣赏</span> 雕工细腻,形象、逼真、精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中玉皇殿</span> 位于青螺峰北侧、万寿塔东边。最早的玉皇神殿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开元年间,就有枫亭人在塔斗山建一座主祀玉皇大帝的“仰止堂”,以朝拜玉皇,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之,“玉皇信仰”在枫亭地区广为流传、深入民心。但随时光流逝,古老的“仰止堂”最终还是荒废在历史长河中。 </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玉皇神殿的呼声在民间出现、且与日高涨。到了2003年,经当地一些热心人士的筹划、在枫亭镇旅游管理部门的配合、支持下,由枫亭各界民众筹资重建“仰止堂”。</p><p class="ql-block">工程正式启动后,历时两年,一座红瓦飞甍的三重檐大神殿便横空出世,巍然屹立在了塔斗山之上。瞻仰这雄伟壮观、气势恢弘的大殿,令人肃然起敬、震撼不已。</p><p class="ql-block">玉皇殿的落成为枫亭地区的广大信众留下一座朝拜玉皇大帝的圣殿,也为名山古刹大大增辉添彩。不难想象,上山朝拜的善男信女一定络绎不绝,重大节日,殿内一定是人潮汹涌,佛香缭绕,熙熙攘攘,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萧妃墓</span> 仙游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位于塔斗山半山腰。</p><p class="ql-block">萧妃,名丽蓉,元顺帝嫔妃,枫亭塔斗山后肖村(今属辉煌村)人。墓葬原来位于枫亭塔斗山麓,二〇〇七年,因福厦铁路要从墓区经过、陵墓需要搬迁。当地群众请了地理专家、风水大师寻找到这处背靠塔斗山万寿塔,面向湄洲湾的风水宝地,再请铁道工人用钩机搬迁过来,完好保持了古墓原状。</p><p class="ql-block">当时观览,只是走马观花、没认真细看,加上古墓的搬迁工程,对古物“修旧如旧”的工作做的很到位,以至压根就没看出搬迁痕迹。回家后查看电脑,才知道这座古墓原来是由异地迁移而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萧妃阁</span> 为纪念萧妃,枫亭人不久前建造了这座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楼阁,位置就在萧妃墓邻近。</p><p class="ql-block">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人重视“名人效应”,尤其是随旅游业的发展,各地都千方百计挖掘本地历史名人,甚至争抢有争议的历史名人,不是吗?诸葛亮祖籍在何方?就有河南、湖北和山东各地为之争抢,且争的不可开交。</p><p class="ql-block">枫亭历史上有过萧妃其人,枫亭人不惜重金建造这座纪念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地方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发展,做法可以理解。与枫亭相隔虽不过二、三十公里,之前还真不知道枫亭在几百年前出了个妃子,而且还是异族王朝“元”的最后一位皇帝的妃子。</p><p class="ql-block">为了解这部分历史,在网上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萧妃的人生历程待后编另说,下面先简述与萧妃伴随了35年的君王——元顺帝。</p><p class="ql-block">元顺帝,讳名妥欢帖睦尔,成吉思汗第七代孙,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元朝97年国祚、11位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达35年的一位。虽说,他被《元史》记载为亡国昏君,亡国之责,固然难辞其咎,但他在公元1340年扳倒权臣伯颜后的亲政初期,还算是位勤于政事、立志革除弊政、年轻有为的君王,特别是他任用脱脱等人,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元朝的教育、文化和科技方面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为此也挽救了元朝的统治危机,那个时期,史称“至正新政”。但后期,他与哈麻、搠思监组合,则成为一个荒淫无度、昏庸无能、制造内乱的昏君。</p><p class="ql-block">有历史学家评论:“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前后判若两人。”元顺帝受过良好的汉学教育,汉文化造诣极高,元朝诸帝王中仅次于元文宗。他有三首颇有水平的汉诗流传于世,他擅长书法,陶宗仪评价其字“严正结密,非浅学可到”,他喜欢绘画,在建筑工艺、机械工程等方面也是个天才,建造宫殿时,他亲自画屋样,亲自削木构宫,让工匠按他的图纸搭建。造龙船时,亲自出马,绘制样本。</p><p class="ql-block">或许历史的宿命注定他只能是个亡国之君。公元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赶出中原,他只能带着皇太子、后妃、大臣出奔上都,逃回漠北。</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当时已54岁的萧妃,大概是乡土情结特别重、回归故里的愿望特别强,顺帝只能顺其意,派人化装成逃难平民,护送她回到阔别三十五年的故乡——枫亭后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萧妃的传奇人生</span> 萧妃、塔斗山后肖村人。传说:她降生于塔斗山的半山福地,其母欧氏到塔斗山耙揪(柏叶)时,突然腹痛临盆,在松树下的一块大石头边产下她。</p><p class="ql-block">当地人有很强的“生男喜庆,产女扫兴”情结,欧氏秘密回家后,也就保持沉默,从未泄露此事。女婴品貌端庄似芙蓉,其祖父为她起名——丽蓉。</p><p class="ql-block">后肖村位于塔斗山麓,距山上“会心书院”只有数百米,她的祖父、父亲都曾在该书院就读,都是能咏诗作对的文化人,据介绍,肖妃的祖父与后来考中状元的邻村学子林亨还曾同窗共砚,生于书香家庭,她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文化陶冶。</p><p class="ql-block">萧妃少时命运坎坷,三岁丧父,教育她成才的是其祖父。她记性超群、聪明过人,六岁就能过目成诵。长大后更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满腹经纶的祖父都非她对手。不幸十五岁时,祖父又去世了,只剩母女孤苦伶仃,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元末,朝廷下诏选拔秀女,标准是既重外貌、更看内才。丽蓉以一首《苏幕遮》力压群芳,【词曰:“问飞雁,春几度。不尽东风,笑我痴情住。折柳花间谁眷顾。萧萧秋风,不尽寒枝树。叹红颜,凭梦渡。万里闲愁,满腹遥思渡。水载千心魂系数。借问繁星,此愿何期复?”】博得具有相当汉文化造诣的太子青睐,遂封她为嫔妃。时为公元1332年,丽蓉年19岁,次年太子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登基,即元顺帝,册封丽蓉为妃,史称萧妃。</p><p class="ql-block">《仙游县志》记载,萧妃聪明、贤惠,颇受顺帝宠爱、是顺帝最知己的贤妃。在助政治国方面,她曾深入调查研究,帮君王改革朝规,拔乱反正,也赢得文武百官的高度赞扬,夸她帮助君王治国有方,她的努力为皇帝延长在位时间,保持国家稳定,做出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这些高度溢美之辞,出自她家乡的县志,不足为奇,完全可以理解。然而,帝王妃嫔如云,在那个庞大的群体中,萧妃真的就那样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感觉还是欠缺具体、有力的佐证。</p><p class="ql-block">不过,她于公元1332年、19岁入宫为妃,直到1368年、54岁回归故里,伴君35年,据说还是元宫伴驾最长的妃子,这些记载应该还是比较可信的。《元史》记载:顺帝后宫非常多,后妃有上百人,元朝败退时,大多随顺帝撤离,从“大都”撤到“上都”,再逃到应昌,倒霉的是在至正三十年(1370年)五月,逃至应昌时,被明军全部俘获。这些异族的、亡国之君的嫔妃成了俘虏,下场可想而知。而萧妃有幸逃过那场劫难,算是她的造化。</p><p class="ql-block">回故里后,已经是54岁的她,晚年以作诗填词度日,流传下来的佳句片段,都成为渔舟唱晚的歌谣。“红尘几回梦醉,骨柔娇姿楚。冰心寂、曲苑寻幽,浅吟低唱朝暮。浓情绻、纤腰弄影,秋波目断塔高处。任离思迷漫,随风飘零如絮”;“自怨幽怀,含愁若水,有谁人共诉?聚散匆、寸断柔肠,魂萦千缕”;“危阑倚遍,帘卷西风,隔江朦胧树。星眸渐淡,楼台雾袅,前尘往事成追忆,慢抚琴,泪落雁筝柱。多情笑我,此生何苦痴迷,昨日几人能驻?”,拜读佳句,颇有李清照词的婉约味道。</p><p class="ql-block">另有传说:元朝顺帝索欢妥贴睦尔曾经下江南,微服私访,到枫亭视察,就在塔斗山巧遇这个妙龄闺女,女孩貌似仙女下凡,经查访还得知她琴棋书画,也无所不精,皇帝欣赏这位集才貌于一身的美女,就纳她入宫为妃。(这种说法在时间上有些矛盾,未必靠谱)不过,当地有:塔斗山对于萧妃是“露天降生地,诏封腾达地,终身殡陵地,三巧归一地。”之说。这里说的“诏封腾达地”,大概指的就是此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塔斗山上的青龙庵</span> 青龙庵建于清雍正年间,供奉清朝几位皇帝的灵位,原来取名万寿宫。1950年起为县文化馆使用,拨乱反正后,归还民间,重新成为宗教活动的庵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塔斗山上的观音文化园</span> 外表是现代建筑,但既然冠名“观音文化园”,内部陈设肯定与观音文化相关。没有进去,不知详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观音文化园广场留影 </span> 广场开阔,高高屹立着大慈大悲的观音圣像,高达六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榕树虬龙</span> 位于观音文化园旁的草坪上。石头上的金色文字为:“祥龙榕树,奇妙形绝,虬曲苍劲,似欲腾飞,杨氏世雄,与佛有缘,移植胜地,福佑万年。”记载此树由佛教信徒杨世雄制作后移植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塔斗山上的戚继光纪念像</span> 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十余年,扫平沿海倭患,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立下不朽功勋。</p><p class="ql-block">嘉靖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公元1563年、1564年),莆田、仙游两地都留有他抗击倭寇的足迹,莆仙人感念他的救难之恩,多处建戚公祠,雕戚公像,以作永久纪念。塔斗山上的这尊石雕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戚继光不但是杰出的军事家,而且还是书法家、诗人。当年,在率兵打败围攻仙游的倭寇后,曾登上塔斗山揽胜,并挥笔赋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凉亭 </span> 景区有多处仿古路亭、凉亭。</p><p class="ql-block">本凉亭正面对联:会心今古达,放眼海天宽。横批:恭敬桑梓。横批直述主人思念桑梓之情,显然此亭由在外游子捐建。</p><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侨胞杨春霖先生除了重建文昌阁外,还捐建了几座路亭和“景行”、“观海”两座凉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双亲亭 </span> 精巧设计、匠心独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虎峰</span> 绿树、巨石、水坑。树的生机、石的阳刚、水的阴柔,彼此融合,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登山步道</span> 由切割整齐的石板铺设的登山步道,婉娫曲折、向上延伸、直通山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路标</span> 风雨无阻、全天候服务的导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襄故里</span> 午饭后,大家来到坐落于福泉高速路枫亭出口和仙港大道交汇处不远的蔡襄故里,拜谒先贤陵园。</p><p class="ql-block">蔡襄陵园是仙游县枫亭镇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包含于“塔斗山风景区”之内的主要景点,更是游客来枫亭游玩的必逛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襄 </span>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原籍仙游枫亭镇东宅村,后迁居莆田蔡宅村。</p><p class="ql-block">五岁开始读书,童年得益于外祖父严格教育。15岁参加乡试,18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开封乡试获第一名,天圣九年赴京参加礼部举行的考试及随后的殿试,登进士甲科第十名。</p><p class="ql-block">十九岁中进士后,在宋朝廷历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也曾担任过福州知府、泉州知府、开封知府和杭州知府。</p><p class="ql-block">蔡襄博学多才,著述宏富。散文、诗歌成就卓著,留有《蔡忠惠公全集》;悉心研究荔枝品种及加工,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在宋代贡茶中最为珍贵,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著作《茶录》。</p><p class="ql-block">蔡襄的书法造诣更高,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为官37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民为本,政绩卓著。</p><p class="ql-block">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8月16日病逝,享年56岁。欧阳修为其亲撰《墓志铭》,宋代理学家朱熹赞其“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南宋史学家李焘、元代状元林亨、明代状元柯潜等历史名人都对蔡襄的人品、官品、文品予以极高评价;南宋孝宗皇帝淳熙三年(1176年),赠礼部侍郎,追谥“忠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襄陵园</span> 蔡襄墓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铺头社区锦岭下古官道旁,今福厦公路西侧,座东朝西,围墙环抱古墓。蔡襄晚年住在莆田南门外(蔡宅村),逝世后葬于将军山,后迁葬于枫亭。明成化年间重修其墓,并建享堂、两庑、仪门、围墙。重刻欧阳修所撰墓志立于堂中,《墓志铭》共1570字,记述蔡襄的祖籍与仕途经历。明正德年间(1506~1521)再次重修。当年墓园占地60亩,墓前大道还立有“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下马碑。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7年,海内外蔡襄后裔重建其墓为“蔡襄陵园”,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亲笔为陵园题写横匾。墓陵占地一亩,保持宋代艺术造型,增建山门、仪门、围墙、端明楼、四垂亭、书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车场,重塑文武石翁仲、石羊、石马、石虎,铺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属设施,全部占地约20亩。重修陵园时,菲律宾总统依斯特拉和世界僧伽会副会长瑞今(蔡襄后裔)闻讯后致词电贺。</p><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蔡襄陵园”古老壮严,四周松树长青、环境幽静优美。2005年定为莆田市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又定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陵园石仪门</span> 花岗石构建,高7.5米。正面横匾刻“庆历名臣”四个大字,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对蔡襄的赞誉。还有两幅楹联是:“忠国兴邦三谏有诗誉扬端明殿,惠民利涉万安无险功业洛阳桥”,和“公慑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气,诚承祖德万家荔谱永留芳”。内侧横匾刻“刚正廉明”四字。</p><p class="ql-block">这些匾额、楹联,表达了后人对蔡襄一生品德及其功业的崇高评价和敬仰,也是历史对蔡襄的定论。蔡襄不愧为北宋一代名臣,获“刚正廉明”佳誉,实至名归。范仲淹因推行新政遭谗被贬,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为之声援辨白,誉满京都;后受知仁宗皇帝为谏臣,与欧阳修、王素、余靖等称“京城四谏”,积极参与庆历新政。</p><p class="ql-block">在福州、泉州等处作地方官时,济世安民,亷洁实干,福州旧俗病者不食医药而敦信巫觋,蔡襄坚决去除巫觋,杀其害人者,提倡就医,一改陋习。任泉州知州时,主持建造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使福建南北贯通,居功至伟。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福泽万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神道与蔡襄墓 </span> 穿过石仪门便是陵园神道,隔着一道石栏,正对面就是蔡襄墓。石栏中间的石壁两面分别镂刻“凤凰来仪”和“麒麟献瑞”字样。神道、墓葬周边绿树葱郁、碧草如茵。陵区环境清幽,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神道上的石像生</span> 依照宋代制度,只有官职高贵或实际贡献巨大、名声很好的官员,死后墓前才可以竖立石像生,即文武石人(也称文武翁仲石像)以及石兽。 陵园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文官石像、武官石像,石马、石虎、石羊,各五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碑林</span> “蔡襄陵园碑林”,题头也是书法名家赵朴初题写。碑林分列两厢碑廊之中,以黑色大理石,镌刻蔡襄的楷、行、草、隶各种字体的手迹诗文,及古今名人的颂文。集政治、科学、文学、书法为一体,从不同角度反映蔡襄勤政廉洁、忠国惠民的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碑林全长134米,碑文154块,计12600多字。建筑造型巧夺天工,融古今文化、美术工艺之精华。是迄今为止全省规模最大的碑林。</p><p class="ql-block">蔡襄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擅篆、籀、楷、隶、行、草等书体,楷书师法颜真卿,结体端严,体格恢宏;行书得晋人风韵,潇洒简逸。论书注重神、气、韵,崇尚古法。他上承唐代书法,下开宋代新风。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等,石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襄书法真迹欣赏(1)</span> 《万安桥记》碑刻拓本。万安桥即“洛阳桥”的原名,由时任北宋泉州太守蔡襄倡建。大桥建成后,蔡襄亲自撰文、并用楷体书写《万安桥记》碑文。全篇共153字,记载造桥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再由当时著名石刻家上官力镌刻在两块碑石上,每碑高2.89米,宽1.46米,厚0.3米,每碑分为6行,每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p><p class="ql-block">碑文精炼、书法端庄、工刻细致,立于大桥中亭,被誉为文、书、镌“三绝”之作。朱熹曾赞道:“颂公之功兮万安有碑,楷法草书,独步当世,文章青史,见重列淡”书法史上,作为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其中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的书法,风格各异、且都比较有个性,但都以行草、行楷见长。唯有蔡p襄,除了行书、草书功力不凡外,还擅长书写规规矩矩的正楷,其楷书恪守晋唐法度、深得颜真卿笔意,《万安桥记》通篇字体沉稳,结构匀称,笔画严谨,是他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襄书法真迹欣赏(2)</span> 蔡襄的《自书诗帖》素笺本,纵28.2厘米、横221.1厘米,是蔡襄写作的11首诗稿,由别人装裱而得,藏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本图片晒出的只是其中一首,名:《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另外十首分别是:《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书藏处士屋壁》《题龙纪僧居室》《题南剑州延平阁》《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杭州临平精严寺西轩》《崇德夜泊寄福建提刑章屯田思钱唐春月并游》《嘉禾郡偶书》《无锡县吊浮屠日开》《即惠山泉煮茶》。</p><p class="ql-block">作品自然、沉稳、淡雅,流畅不拘、潇洒自如,后人评其为:“此公第一小行书”。这里看到虽然只是十一首中的一首,但管中窥豹,可见蔡君谟书法功力非凡之一斑。难怪他的书作,在当时就极负盛誉,备受推崇,连大名鼎鼎的苏轼都在《东坡题跋》中赞曰:“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欧阳修也说过:“自苏子美(注:北宋诗人、书法家,不是苏轼)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黄庭坚也称“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p><p class="ql-block">”网上资料介绍:蔡襄是蔡京的堂兄,为人忠厚、正直,人品、官望都远在蔡京之上,但官运却大不如蔡京,长时间得不到重用,有一段时间甚至被外放到福建老家做官。北宋皇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蔡襄40岁,皇帝把他从福建召回汴京,帮助修《起居注》,他从福州一路北上,历时半年,沿途欣赏大好风光的同时,写有“五言诗”和“七言诗”十一首,这十一首诗稿被人装裱后就成为流传至今的《自书诗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襄书法真迹欣赏(3)</span> 上篇展示蔡襄的“楷书”、“行草”代表作。这里晒出的有“行楷”和“草书”作品。</p><p class="ql-block">蔡襄的作品浑厚端庄、淳淡婉美,字距、行宽恰到好处。行楷一笔一划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草书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纵逸而富古意,颇存张旭、怀素之风韵。展卷品读,顿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p><p class="ql-block">蔡襄的书法,生前就备受推崇,极负盛誉。《宋史•蔡襄传》称他“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前篇说过,连苏轼也赞他的书作“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这些佳作也可充分佐证蔡襄的书法称“宋朝第一”的确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令人不解的是:在宋四大书家“苏黄米蔡”中,既然他书法第一,年龄、辈份又都在苏、黄、米之前,却为何排最后一位?翻阅资料,感觉唯一的解释是他的传世作品比较少。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记载:“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也就是说,蔡襄书法虽然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但由于他颇自惜,为人低调,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襄书法真迹欣赏(4)</span> 这里展示的图片,不仅是蔡襄小楷书法杰作,也是他在植物学领域两部农艺专著的片断内容。</p><p class="ql-block">蔡襄悉心研究荔枝品种和加工后,在宋嘉祐四年(1059年)著作《荔枝谱》。全书分七篇,论述福建荔枝的品种、产地及培养、加工、贮藏等方法。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前面已提过)。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他撰写的《茶录》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茶录》论述的是宋代的茶文化,,是继陆羽的《茶经》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据介绍,还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襄的《咏松铭》</span> 这首诗在塔斗山和蔡襄陵园均有展示。诗的最后两句:“时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显示少年蔡襄志存高远,也成为历代有志青少年激励自身奋发上进的名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襄玉雕像</span> 竖立在基地长廊右边的亭廓中,由广东潮州籍泰国华侨蔡卓明先生于2011年捐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襄事迹石雕墙 </span>墙上嵌列30幅花岗岩影雕画作,雕工细腻逼真、人物栩栩如生。分“少年时代、忠贞为国、惠政为民、公正廉明、勤政有为、青史留名”六部分,展示蔡襄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枫亭火车站广场上的蔡襄石像</span>旅程的最后一站,参观位于塔斗山脚下辉煌村的“火车站”。不知啥原因,偌大一个车站广场,冷冷清清,没见到几个旅客,只见到高高屹立着、已然成了枫亭人、乃至仙游人名片的蔡襄石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