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六省共读一本书 (第一期)| 《寂静的春天》《麦田里的守望者》(解读篇)

平顺县图书馆

亲爱的读者朋友,大家好!<br><br>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中部六省公共图书馆联盟,特别推出“六省共读一本书”活动,我们共同为大家分享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合著的《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今天,由山西省图书馆馆员闫丽蓉,为大家分享阿来对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的解读。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寂静的春天》<br></b></font><font color="#39b54a"><b>—Silent Spring—</b></font></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font color="#39b54a"><b>解读:人类保护自然,是为了保护自己</b></font></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3><font color="#39b54a">《寂静的春天》</font><font color="#39b54a"><br></font><font color="#39b54a">“自然文学”反映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建立对大自然的理解与尊重,因而化育出环境保护的观念与行动。</font><font color="#39b54a"><br></font><font color="#39b54a">环境保护问题一直都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重要内容,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利奥波德和约翰•缪尔这样的杰出作家,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宣扬环保主义观念,用自己的实践倡导环境保护运动。</font></h3><h3><font color="#39b54a">女性作家蕾切尔•卡逊也是这样一个人物。 </font></h3> <font color="#39b54a">我很早就开始读美国自然文学的书,因为我喜欢他们与自然相处的友好的态度,而我读的最早的一本就是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font><div><font color="#39b54a">其实《寂静的春天》,不应该称为寂静的春天,因为在中文里,寂静这个词蕴含比较美好的意义。如果按照意义来译的话,我觉得它应该叫“死寂的春天”更合适。 <br>而蕾切尔·卡逊是个科学家,不是一个文学家。</font></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br>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h5> <font color="#39b54a">我们知道,每当春天来临时,万物就会萌发,百鸟会歌唱。可是在一个又一个春天,卡逊发现鸟的叫声越来越少了,她开始追踪观察。鸟的叫声少了意味着鸟变少了。那么鸟的数量减少就意味着一定是自然界中已经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这些精灵一样的生命突然在原野中、森林中、河岸中、田野中消失不见了。这引起了卡逊的关注与思考。 </font><div><font color="#39b54a">这时,她开始做科学调查工作,后来发现鸟类减少的原因是人类大量地使用农药。鸟的主要食物是昆虫,而农药的主要功能就是能把昆虫杀死以保护农作物,道理看起来也很正当。但鸟吃下这些被毒死的昆虫后,自己也死掉了。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卡逊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提出了观点:农药与化肥,对我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有帮助,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球不是只给人类居住的,地球也是给其他生命生存的。其他生命和我们一样平等。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用科学的眼光来看,人是从整个自然界里逐渐进化出来的,从低级的生命到高级的生命,其实所有生物都是生命进化过程当中的一个阶段,因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轻忽它们呢?这是第一。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第二,如果世界上的花草树木都灭绝了,动物都灭绝了,人也没有办法生存。树都灭绝了,没有植物制造氧气,水也消失了,那人跟生活在火星上,又有什么区别? <br>卡逊的这本《寂静的春天》写于1962年,她写这本书时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她写这本书侵犯了很多利益集团,比如大农场主。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科技公司,生产农药的公司,发明农药的研究机构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相对卡逊来讲,这些机构权力很大,会运作舆论通过种种手段封杀她。她当时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但这个时候,她坚持了自己的良知,写出了这本《寂静的春天》。</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这本书一出版,就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在这本书出中文版的时候,给这本书作序的是当时美国的副总统——戈尔。 <br>卡逊的调查过程、出版过程受到了利益集团的层层封杀,她独自一人要跟资本势力搏斗,对抗这些势力,最后她终于写出了这本书,出版了这本书。这本书也成为美国自然文学当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我们应该多读一些这样的书,学会尊重自然,从而激发我们保护自然的意愿。因为当我们都不了解大自然的时候,声称要去保护它一定是空谈。人不可能对陌生的事物产生尊重与珍爱的情感。</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卡逊用这本《寂静的春天》教会我们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font><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麦田里的守望者》</b></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解读:做一个光明的守望者</b></font></h1> <font color="#39b54a">在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之前,我先说一段陈年往事。1990年,我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还记得刚去不久,校园里面会经常出现一个年轻人,看起来有30多岁吧。 <br>那时候已经有一些美国同学提醒过我,碰到他最好低着头走或者转身拔腿就跑,一定要避开他。</font><div><font color="#39b54a">这个家伙戴着一顶帽子是红色的,好像血一样的鲜红色,总是感觉怪怪的。同学们称他为霍尔顿,我那时候只是觉得很耳熟,可是又忘记这个名字哪里来的,再问一下同学,才知道,原来霍尔顿就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原来这一位奇怪的芝加哥年轻人,跟好多年轻人一样,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得有点儿沉溺,脱不了身,就感觉自己就是霍尔顿,可见这本书的魅力。</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为什么这本书让人那么着迷呢,从20世纪50年代出版之后,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年轻人,特别是男生看这本书看得那么入迷,究竟是为什么呢?七年前我问过一些在中国香港的美国学生,关于这本书,已经隔了几十年,你们还有看吗?还有读吗?读了还有感觉吗?这些在中国香港的美国学生说:“都还有读啊,因为都是高中生,大学文学科的老师指定要读的,要讨论的,讨论里面的语言艺术、表达的时代气氛,所以他们都读了”。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告诉我读过之后,他们觉得很认同小说里的内容,觉得这部小说写出了他们的一些感觉,特别是挫败感、愤怒感,好像看到这个成人世界,处处充满虚伪。用小说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就是虚伪。</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在年轻人眼中的成人世界,就是虚假的,而虚假就是不好的,当然我们周围的成年人也许看破了,有时候会觉得,虚假真的是不好的吗?真实的又真的是好的吗?</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我想《麦田里的守望者》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除了其语言艺术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真的写出人在成长中那种不可解脱的迷惘,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人生失败族”,仿佛做什么事都失败,找不到出路可是还是想找出路,然后替自己悲哀,也替同一代、同一种类型的年轻人悲哀。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假如你知道或者读过这本书,你就该知道故事大概就是讲16岁的霍尔顿,读了几所学校都被退学或主动退学的故事。他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失败的,都是挫败的,甚至还会被取笑。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整部小说的故事就是讲霍尔顿在几天之内发生的事情。霍尔顿离开了学校,没有回家,去找他前任女朋友,找他的老师,后来他又找到他的妹妹,在小说里面,我前面说的那一顶红色的猎人帽前就经常出现,因为不管霍尔顿去哪里他都会戴在头上,这顶红色的猎人帽成为小说情节的一个小装置、小物件。每当霍尔顿戴着这顶红色的帽子,就会感觉真正的他自己就是那个对理想、对热情的执着坚持的人,他用这顶红色的帽子对全世界宣布他独立了,是个跟外面不一样的成人。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书里有一句很恐怖的对白:“我要戴着帽子去开枪打人。”他不是去打猎,当然也不一定说是真的去杀人,只是个要把愤怒投掷于外面世界的象征说法,这就是人生失败的感觉。坦白讲,每一个成长中的人都曾经有很严重的人生失败。其实现实中,不管你有多少的胜利,总难免跟别人比,有时候还是觉得有些挫败。《麦田里的守望者》真正写出了潜伏于所有人心底的、因挫败而生的愤怒与无助。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故事里,霍尔顿到处走动、不回家,离开学校去美术馆、博物馆。他感觉在博物馆里面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所有东西都在原位不动,没有什么是会变化的,它们永远就挂在那边,展示在那边。唯一有变化的东西就是你自己,因为你在走来走去。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些博物馆里的珍品,你就会感到不同的感受。</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这其实表达的是一个年轻人对世界的渴望。他觉得迷惘,觉得他掌握不了世界。他希望世界不动,他自己能动。自我的存在感,是年轻人心中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br>在种种的失败里面,霍尔顿觉得受伤,赛林格也写出他受伤里面的渴望与善良。</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书中有一段著名的话,就是霍尔顿的妹妹问他到底要做什么,他的回答。这一段是这本书中最著名的段落,可见里面的主人公很哀伤,却还担心别人受伤。反过来看,其实霍尔顿也期待、渴望有其他的守望者出来救他,非常可怜。为什么有时候轻轻的一段话能够成为一再被引述的经典呢?我觉得这是因为作者不仅写出了故事,还写出了感情。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希望你去读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假如你读出愤怒,希望你往美好的、光明的、守望的方向走,要做守望者,不要做一个麦田里的毁灭者。</font></div>

卡逊

守望者

本书

霍尔

春天

寂静

麦田

年轻人

写出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