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推进我校教学改革,深入学习并践行新课改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教研会议精神和英语教研活动安排我校于第9周开始了本学期第二次教研活动。由潘静老师展示一节英语公开课,内容是外研版(三起)四年级下册《Module5 Unit 1 I was two the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备课</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12日上午第四节课,全体英语老师聚集在一起,对潘静老师的课进行了集体备课。</p> <p class="ql-block"> 首先由潘静老师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构思。</p> <p class="ql-block"> 接着大家对潘静老师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p> <p class="ql-block"> 大家把自己对这节课的构思各抒己见:</p><p class="ql-block">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由明星或身边熟悉的人进行描述,效果可能更好。</p><p class="ql-block"> 2.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要合理安排各环节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3.新学的时态,应由现在时再到过去时,两者进行对比,更容易让学生接受。</p><p class="ql-block"> 4.板书上的重点词汇应进行描红,突显重点。</p><p class="ql-block"> 5.教师的教案设计合理,板书突出教学内容,将是一堂好课。</p><p class="ql-block"> 6.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理解 be 动词和它对应的过去式,正确使用人称和 be 动词,使其搭配正确。</p><p class="ql-block"> 7.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was / were 谈论过去的事情和情况。</p><p class="ql-block">老师们的备课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上课</b></p> <p class="ql-block"> 4月14日上午第一节,潘老师用课前律动high翻全场,把学生带进愉快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老师循循善诱,教会学生新词。</p> <p class="ql-block"> 以班里学生的旧照片引入新课,学生全被老师吸引住了。</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p> <p class="ql-block"> 课堂的精彩有趣,学生上完课意犹未尽。多希望能继续在课堂上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评课</b></p> <p class="ql-block"> 潘老师进行课后反思。</p> <p class="ql-block"> 大家直抒胸臆,给潘老师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相互借鉴。</p> <p class="ql-block"> 韩颖老师:潘老师的课前准备非常充足,课件制作生动,教案设计合理,重难点突出,教师上课步骤清晰,能够合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本课的重点句型:I was …then. There were …then。教师板书设计合理,学生能通过板书较好理解课文内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前面教师复习的内容较多,句型训练占去大部分时间,在学习part 2时受到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part2的朗读和分角色扮演。</p> <p class="ql-block"> 黄春玲老师:听了潘静老师这节四年级下册 Module5Unit1 I was two then. 本节课重、难点突出。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生动,板书规范,美观。课前师生的互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气氛活跃。老师通过明星和孩子们的照片呈现,给孩子们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容易理解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我觉得每个环节都设计得很好,本节课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老师前面复习的内容有点多,导致后面活动2的内容学生操练时间少。</p> <p class="ql-block"> 邓红玉老师:潘老师,本堂课的授课内容是四年级下册,Module 5 Unit1 I was two then. 主要内容写的是Amy到Lingling家做客,看到了Lingling一些过去和现在的照片。从而教会学生使用be的动词过去式描述过去的事情,本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在上课过程中,潘老师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但是唯一不足的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导入新授课占用过多时间,导致教课时间较少,学生练读时间不够。</p> <p class="ql-block"> 周德师老师:潘老师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关注学生差异,尽量照顾到每一层次的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尽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能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能为学生设置语言运用的真实情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交际,让学生运用语言做事情。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仪表端庄大方,教态亲切,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好。</p> <p class="ql-block"> 陈诚老师:本堂课教学通过互动,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英语语言气氛,学生们非常积极的配很快进入到学习英语的氛围中。本节课总体来说遵循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注重学生的学用结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运用。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本课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明确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使用一般过去时,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中很重语境的创设,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资源有实物,卡片图片,多媒体课件,肢体语言等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在句型操练中,分层递进,第一步,指导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图片,用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句型进行句型操练,重点是纠正发音和语调,熟悉句型结构,使学通过练习能准确地模仿和重复说出新学的语言。第二步,两人一组生生互动巩固训练,加深孩子们对新知的印象,用自己带的照片对比描述变化,尽情展示自我,让课堂成为自我展现的舞台,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 陈恋霞老师:本节课潘老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让多种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活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使用。工整,规范的板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直观学习,调动听觉与视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潘老师从学生的身边的资源入手。如教学was,is过去现在的使用,使用本班孩子照片来作比较,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容易理解。整节课重难点突出。师生配合好。</p><p class="ql-block"> 不足之处:学生朗读课文少。</p> <p class="ql-block"> 本次的教研结束了,我们喜欢这样的讨论,喜欢多次进行这样深入又细致的工作,它使我们进步。因此我们有了今后的工作设想:1、加强案例研究、个案分析,注重对优秀教师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推广。2、继续强化教师的专业协作和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我们敬业,我们不计得失,乐于奉献;我们像团烈火,积极向上。路是无尽的,天是广阔的,领导的厚望是深远的,每一段成功的后面都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付出,我们收获。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我们决心再接再厉,努カ工作,为把学校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