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27日由公益巡讲家庭教育课堂主题——《如何帮助孩子轻松应考》下面就是家长们观看家庭教育学习的图片。我们大家来回顾一下袁芬讲师的精彩讲解。</p> <p class="ql-block"> 首先考试焦虑,是许多考生出现的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现象,它是由一定的应考情景引起的,主要是以担心为基本特征,往往把考试看为对个人的威胁,因而产生紧张、忧虑、神经过敏或情绪不稳定。有的发生在考试前,有的出现在考试时,前者为考前紧张,后者为考试怯场。</p> <p class="ql-block"> 家长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有些家长嘴上说:“不要紧张,不要紧张!”而恰恰就在给孩子一种紧张的暗示。家长只要督促孩子制定好复习迎考的计划,提醒孩子安排好作息时间,别的不用再操心。</p> <p class="ql-block"> 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考生掌握知识水平是必考成功的基础,是成功的硬件;心理状态的调节是考试成功的软件,起调节作用。</p> <p class="ql-block"> 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对考试焦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般来说,考生感到紧张和焦虑,是正常的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焦虑程度与应试状态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过分焦虑与毫无焦虑,都可能使人在考试中处于不良状态,而适度的焦虑对考生是有益的,它能够让人保持兴奋,进入竞技状态。因此,要允许考生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和紧张。</p> <p class="ql-block"> 家长要与孩子共同分析引起焦虑的原因,有的放矢调节心理。考试焦虑心理的产生与多种原因有关。一是与考生的应试能力有关。能力越强,考试把握越大焦虑程度就越低。反之,焦虑程度就会提升。二是与考生的期望有关。期望越高,越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三是与考前的准备有关。考试前的准备越充分,就越不会产生焦虑;越是没有准备好,就越会担心、害怕。四是与考试的性质有关。竞争性越强的考试,就越容易使人焦虑。</p> <p class="ql-block"> 家长要教会孩子一些自我调控紧张情绪的方法。一是提高自信,克服紧张。二是睡眠充足,劳逸结合。三是学会放松,稳定情绪。这里的放松包括平时每日有计划地练习放松运动缓解疲劳。也包括进考场前作一些肌肉放松动作和深呼吸(慢慢地有节奏地吸气,吸完之后停1秒钟后再呼气,吸气与呼气要停1秒钟)。在考场坐下后,进行自我暗示——心里大声说三遍:“我能行,我能行,我能考好!”</p> <p class="ql-block"> 按平常的作息时间睡觉。不少考生家长认为明天就要考试了,今晚就早点上床睡吧,结果由于与平时的作息时间不一致,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睡不着必定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影响睡眠。</p> <p class="ql-block"> 考试是一个检验你自己的机会,但并唯一的机会;相信自己,去勇敢地乘风破浪,我们都在为你们加油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