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1995年,年仅36岁的李希贵校长调任高密一中任校长,“首校之地”,藏龙卧虎。尽管时隔27年,但从其教育随笔和那张刚入校时的照片中不难看出,彼时的李校长有着急促的心跳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b></p><p class="ql-block"><b> “为四十岁做准备。”是当时学校校训,也是李校长对万千学子的期许,我想更是一位孤勇者给自己的“大限”。教育从不是桃源仙境,其实我们也从未走出过丛林,在利益分配和价值观异同面前,隔岸观火者比比皆是,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变得更强大,因为当我们弱小的时候,这个世界往往坏人最多。李希贵校长用其独有的一套变革打法,让学校重塑活力;用其独树一帜的精神引领,使区域教育“换了人间”。</b></p><p class="ql-block"><b> 一、让分享成为学校的主题词。</b></p><p class="ql-block"><b> 教师专业发展的“油门”在哪里?怎样解放学校“中坚层”的生产力,很多学校搞的是师徒结对、教研活动、听评课、体会随笔、专家报告,以检查学习体会、心得笔记对教师进行评价,这些仅是一般驱动点。</b></p><p class="ql-block"><b> 李希贵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关键驱动点是分享。在校园中搭建多梯次、多类型的平台——主题沙龙、思想专辑、教育年会、教师社团等,让大家把好货拿出来分享。当平台建立后,便会形成一个隐形的“评价圈”,“分享”与“被分享”,使大家在收割干货的同时,也被实时评价。不否认一般驱动点在教师成长史上所烙刻下的光辉印记,但“马克思主义要想指导中国的社会发展,则是一定要被中国化的。”</b></p><p class="ql-block"><b> 二、让领导力成为学校的主题词。</b></p><p class="ql-block"><b> 领导学的创立,使人眼前一亮,不仅是因为创新,更关键的是它顺应了这个时代,本质上还是顺应了人性。组织中迫切需要每一名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领导学的全部努力恰恰在于激发每一个员工本身固有的内在特质,发现其潜能并使其充分发挥。</b></p><p class="ql-block"><b> 哈尔本斯说“发现每一个人可以伟大的地方,并让其行走在一条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组织就会脱颖而出,每一位员工都心明眼亮,十分清晰自身的行为目标,当大家奔跑的时候,早就有人为之壮行,当大家张开翅膀,前方就是飞翔的天空,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生态活力理想,便是一个领导型组织的追求。</b></p><p class="ql-block"><b> 三、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b></p><p class="ql-block"><b> 面对五光十色和遍地诱惑,教育的竞争力在哪里?或说是学校的竞争力是什么?在大部分教育改革的揭秘中,成功为什么相当罕见?国民的平均素养水平会提高,当家长所认同的“好学校”都趋向多元,当普通学校不再受“行政福利”保护,那平凡的我们,路又在何方?</b></p><p class="ql-block"><b> 从十一学校,我们知道,因为校园中缺少了选择。而要保障多元化的选择,便意味着创新力的提升。金钱、政策、舆论导向,甚至行政区划都常常为人所诟病,但这些终归到底还是客观因素,条件好的家庭可以让自己的孩子选择牛奶、烧肉、汉堡包,可我们又何尝不能把单调的面食和些白糖,多做几个小动物的形状,让我们的孩子也多几种选择,尽管这样可能会缺“血”,但相信凡此教育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不缺“钙”。</b></p><p class="ql-block"><b> 四、让公允成为学校的主题词。</b></p><p class="ql-block"><b>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在李希贵校长的系列著作中,鲜少提到公允一词,在学校各项机制中,甚至也是“隐形”的存在。但恰恰就是这种“隐形”,使其在李校长所从事的各项“针线”环节中穿插,默不作声却又威力四射。公允是组织中的獬豸,是最容易让所有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和指挥棒。就像毛主席所说“公平这个东西认识不到位,我们就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b></p><p class="ql-block"><b> 回顾诸城教育,1983至1993年,诸城实现“十连冠”,从此,潍坊教育进入“李希贵时代”。“潍水泱泱,障日茫茫!”,与其说读李希贵校长书有感,不如说是师其长技以自强,正如他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用“真且专”精准的定位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一样,真则初心如磐,专则敢为人先,从“豪言壮语”到“梦想成真”,李希贵校长用了五年的时间,我想诸城教育亦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