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这个标题中,“书”与“画”,都是既作名词又作动词来用。</span></p> <p class="ql-block">因为书写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如何书写;画什么内容也只是路径,为的是培养一双善知良莠的慧眼。</p><p class="ql-block">为的是避免所学日增,却徒长自满与偏执。</p> <p class="ql-block">本篇分享的内容,是最近带孩子们开始传统水墨书画课的一点回顾和课程设计构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书与画都只是形式,文以载道、画抒胸臆。外在的形式如果想要具有经久不衰的力量,内在的文化熏养必不可少,甚至是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学习一个文明,先从了解这个文明的历史脉络开始。所以第一次课,我们就从文字的起源开始讲起。</p> <p class="ql-block">在看甲骨文的这张图片之前,我先问了一个问题: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个问题,把这些七八岁的孩子问出了满头满脸的问号。我知道他们的小脑瓜里在转: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文字?</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课程中,我会不断抛出问题。不需要他们解答,就像只是播撒种子。</p><p class="ql-block">但是他们大胆地猜了:先有语言。</p><p class="ql-block">然后我请两个孩子上前表演原始人,试试看在没有语言之前,如何交流。一个孩子想要告诉另一个孩子吃了什么饭,嗯嗯啊啊了半天,大家已经笑翻了,也搞不明白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语言的奥秘之门在等待推开,关于文字,我们现场看了一个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虽是传说,或有迹可循。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和汉字的形成与延续使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选择片子的时候,避免渲染神话色彩、避免宣扬大国精神,只是描述一个故事就好。因为各国的文明,各有精彩。虽然网络素材唾手可得,但其中品质的筛选不可不慎重)</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是介绍的是甲骨文。龟壳兽骨,是没有纸之前容易找到的材料。也有孩子提出可以刻在石头上~真是会动脑子的孩子,可是石头虽然也很坚固,便于保存,但是不容易移动携带。我举例说如果你想给谁写信,当当当好不容易刻在了石头上,然后,要搬这封信……然后,他们自己也开始笑。不过,刻在石头上的也有,例如下面的汉谟拉比法典:</p> <p class="ql-block">玛雅文明</p> <p class="ql-block">后来古人越来越聪慧,会使用火、泥土、工具……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这里面已经可见文明的推进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沿历史脉络展示了几张图片后,我简单介绍了文字的发展变化。</p> <p class="ql-block">概览后,单独来看其中一个“鱼”字。选择这个字,也是因为诸多因素。例如是动物,与孩童有天然的亲和。简洁,易于一目了然;图文契合,利于说明象形文字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顺便介绍了“象形文字”的特点和优势。</p> <p class="ql-block">(发这张图片的重点不是为了展示陈老师,而是介绍下辈子的学者王小凤,如果下辈子你遇到Ta,请带我问好)</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课堂练习</p> <p class="ql-block">带一条“象形文字鱼”回家</p> <p class="ql-block">以上这节课的内容,重点是带领孩子去到一个源头的探寻之初。不必深究。只是留下一枚印迹。接下来的内容,从象形文字开始。</p> <p class="ql-block">我带着孩子们把这些不用教直接就认识的“日、月、水”等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依次写了一遍。每个字写完,我们都会把所有孩子的练习拿到前面来一起讲评。孩子的练习开始会注意到图形的模仿,但放在一起,孩子们很容易看出每个人书写的图形很不一样。在书写之前我告诉他们:一只笔,就像天地中行走的一个人。纸张就像人脚下的大地。我们人在天地间行走的时候,不会歪斜扭曲,所以执笔写字,这支笔也是“顶天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眼人会看出这其中有执笔及身体的姿态,还有中锋的练习。我不需要对孩子强调身体的挺直,因为当我们将一种天地宽广的意境,和端正自然的态度传递给孩子的时候,他们的身姿自然而然是挺直端正的。这是自己体会到的,不是外界要求的。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我特别选择的都是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产生内驱力,而不是用标准去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甚至有老师告诉我Ta最怕遇到学国学的学生,这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我想这是教育方式固化的问题,把文化变成了标准,套在孩子身上。避免把鲜活的东西变成固化的,这是需要小心辨别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孩子“画”的字都各有形态的不同。我会提到这个太阳好像很有力量(线条比较肯定流畅);这个太阳似乎还没想好要不要出来(因为孩子有重复描线);这个太阳似乎很着急(线条稍快)。我现在不会讲要慢一些、用笔要有力度这些关于书法的词汇,事实上,这个词汇是描述状态的概念。概念直接给孩子,虽然也能接受理解,但那是由外部传递的信息和要求,概念不是每个人都能吸收,吸收不了的,会脱节甚至扔掉。即使是能够内化,也需要过程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旦环境改变,这些还没有被彻底内化的概念就会走样。如果是他们自己体会和感受到的,是贴合于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拿到的,根会扎得更深,直到触碰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源泉,不必再去外求……</p> <p class="ql-block">这是两段关于象形文字的短片</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会带他们写“一”。“一”是线条,也是文字。“一”象形,“一”也表意,还做计数。“一”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表达的起始和归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不同的字体中,“一”有不同的写法。浅尝辄止,随着课程的推进,直接进入横竖点等的用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之后是人,一与人的组合,是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是什么意思呢?《说文》中讲,中国的造字一个字有六种作用。一个字就包含着多个层面的思虑,学是学习,也是研究和探讨。学会一样事情的同时,发现还有好多宝等着去挖掘,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欢喜不必溢于言辞。感恩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