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三峡随笔

阳光明媚

<p class="ql-block">  一位资深文友老师说:“余秋雨的散文,其语言的哲理性和诗意化,准确性和灵动性,思想上的深刻性和辩证性都是值得一般读者学习的,他对待历史的人与事物,客观又怀疑的精神,是学问的精髓所在”。读余秋雨,如品美味,如阅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读了《莫高窟》、《三峡》后,这种感觉尤其深刻。 </p><p class="ql-block"> 提到三峡,我们总会想起儿时读李白的七绝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小舟、江水、青山,猿声似乎如儿时的梦一般清晰地浮现于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纯真的人却身陷政治漩涡,突然之间又被政治释放,那种莫名的自我放飞,自然会产生如此的快意和心灵放逐。</p><p class="ql-block"> 当乘船经过白帝城时,他虔诚地抬头寻找银袍与彩霞,船上播音员正吟诵这首诗,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瞬间,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抑扬有致的声腔漂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悲忿而苍凉。纯银般的声音找不到了,一时也忘却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一下子把人带入此处此景…</p><p class="ql-block"> 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李白的轻舟,夜晚,又要迎接刘备的马蹄。只是时间一长,山河对诗人的庇佑力由豪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幸好还存留一些诗句,存留了一些记忆,幸好有那么多中国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悄登舟。也说不清有多大的理由,也没有举行过欢送仪式,却最终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直到地老天荒。</p><p class="ql-block"> 他们身上并不带有政务与商情,只带一双慧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下一排排诗句,无需实用价值,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满足。他们把这种行为当做一件正事,为之,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p><p class="ql-block"> 余光中《寻李白》诗云: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几句,余秋雨一直看成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深以为然!深以为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