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遗珠 神剑之光 一个三线企业的前世今生

愚人谷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 缘起</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初, 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决定国防工业进三线,尖端科技进三线,以适应当时战备需要,于是在全国掀起了三线建设高潮。</p><p class="ql-block">根据周恩来指示,科技进三线的大学有:清华大学651工程(四川绵阳),现为西南科技大学;华东化工学院652工程(四川自贡),现为四川理工学院;北京大学653工程(陕西汉中)现为陕西工学院;南京大学654工程(湖南常德),现为湖南华南光电(集团)。</p><p class="ql-block">654的选址,是经过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从慈利张家界大山到常德河洑丘陵,多次设计、修改、布局而成。</p><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中旬,接高教部通知,南京大学分校定名中南分校,在常德县河洑乡罗家冲建校,后因南方潮湿多雨,遂改为建在河洑山顶上。这项工程代号为“654”工程,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总投资逾1000万元,于6月动工兴建。新建分校计划设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生物五个系11个专业,均系尖端学科。学校规模定为本科生1500人,研究生和进修教师200人,教职工 750人,预定在1967年招生。</p><p class="ql-block">在常德地委的大力支持下,654工程进展很快,1966年夏开始至1969年秋,仅用一年多一点时间就基本完成了主体建筑和地下管线等工程,在四个分校中基建工程进度最快。</p><p class="ql-block">654工程主要是与原子能相关的学科,如核物理、放射化学、生物化学、地球物理等。基本框架已经建成,开始安装设备,即可如期招生。但由于发生文化大革命,654的建设中途停辍。1970年春,根据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70)军工字第109号文和广州军区和湖南省军区 “115”会议精神,经与江苏省及南京大学协商,确定由湖南省接收原高教部654工程,改扩建为一个三线厂,同年4月26日第一批筹建人员进驻现场。</p><p class="ql-block">按建厂生产纲领,第一厂名为湖南三米测距机厂,第二厂名为国营红光仪器厂,内部代号5618厂,隶属于第五机械工业部,现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1983年更名为华南光学仪器厂,1992年更名为湖南华南光电仪器厂,2004年11月,湖南华南光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p><p class="ql-block">造物弄人啊,常德坐失一个教育发展的极好机会,参与654工程建设的教职人员分别返回南京大学,少数通过审查且愿意留下的十来个人留下参与新厂建设。</p><p class="ql-block">于是,华南光电成为南京大学遗留在湖南省常德市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 奠基</p><p class="ql-block">常德河洑山是一块美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这里曾经是我国军民联手抗日,誓师保卫常德浴血奋战的地方,工厂三车间后面现在还留存有抗战时期的碉堡。</p><p class="ql-block">企业所处位置,自古就是“湘黔咽喉”、“湘北门户”,现在是中部省区和国家60个重要交通枢纽中心;企业地处常德至张家界高速公路起点,距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花源40公里、常德市城区10公里,全程高速连接张家界、岳阳、长沙等重要城市;企业周边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p><p class="ql-block">所谓人近沅水皆聪慧,厂近桃源境也仙啊。</p><p class="ql-block">1970年春的4月26日第一批筹建人员进驻现场。</p><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至1979年11月,这十年是工厂的基本建设时期。</p><p class="ql-block">其基建时期是艰苦而漫长的。</p><p class="ql-block">这个期间,高层管理者都是军队干部,并先后从常德地区招进来大批复转军人,从湘潭市、南县招进来一大批初中毕业生,从兄弟厂选调了一些技术和管理骨干,形成了除西藏、台湾外,由全国各地人员组成、讲着只有这个工厂才有的普通话,常德市新来了一些极具辨识度的军工战士。</p><p class="ql-block">因为当时战备心切,急于求成,在领导班子成员配备不足,有的领导完全不懂企业管理的情况下,工厂基本建制按照部队模式搭建而成。所有单位领导都叫连长、指导员。基建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国家拨付的基建费用每年都用不完。长远规划未敲定,边建边改,基建思想不统一,甚至为了节约还建设了干打垒的房子。由于是军队干部组织办厂,有热情,但缺乏经验和科学态度,比如机加车间的机器就搬上了教学楼安装。 再者就是用已成型的学校旧址改造成企业,受到投资和原有建筑布局的局限,改扩建难度增加,工艺流程布局不合理。凡此种种经过规划的三次调整五次补充,最终确定:职工2634人,面积109713m,设备1858台,投资2170.94万元。</p><p class="ql-block">当年动工新建项目:包括有机加、热处理、机修、砂铸、压铸车间等25个。全体职工干部历经重重困难,怀着早日为国防建设做贡献的耿耿忠心,艰苦奋斗近十年才基本完成达到竣工验收。</p><p class="ql-block">这期间,工厂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基本完成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的配备、培训和实战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思想素质好、技术水平高,能打硬仗的人才队伍。生产出如1号、3号、5号等,并通过竞争挤进了8号的科研试制行列。 </p><p class="ql-block">在军民结合方针指导下,开展了民品开发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茶叶烘干机、茶叶揉切机、熊猫牌双筒望远镜、桃花源牌电风扇、16毫米电影放映机镜头、电影检片机等民用产品。</p><p class="ql-block">这个期间,我们除了试制、生产以外,挖地基建子校,锄地沟埋水管,挑土方筑水库,刨土坑种树苗。在飘着鹅毛大雪的夜晚,抬着炉火看电影《卖花姑娘》。在常德市街上的游行队伍里走在最前面的是我们工厂的华沙牌小轿车,人群中最显眼的是身披呢子军大衣和地委领导并排走在一起的余华政委。我们还一货车一货车的送职工去常德市观看篮球比赛,只为我们的篮球队助威加油,对手防守最为严密的是我厂7号球员。</p><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初,工厂派出大量实习生分赴昆明、西安、重庆、宜都等地的兄弟单位,培养工厂急需的技工,这些人学成后回厂后,基本都成为了工厂的技术工人骨干。期间,不乏按高矮分工种,顺带把培训厂的工装量具拿回厂的事件。</p><p class="ql-block">1974年左右,工厂发生一起单生职工与省机安驻厂安装职工群斗事件,原因是省机安职工中的“水老倌”妄自称大,欺负工厂职工引起民愤,几百男女单生职工奋起抗争,女生敲打脸盆助威,男生拿起拖把打斗,直捣省机安职工住处-------49号附近的小食堂。有职工还爬上了小食堂屋顶揭瓦监视,工厂领导制止无效,只得高喊口号: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要文斗,不要武斗!那场战斗,受伤的省机安人不敢出门,工厂的人到长沙去也怕遇上他们,两家单位自此断绝了关系。</p><p class="ql-block">1976年夏,工厂组织修路,从厂大门至河洑的公路硬化,是工厂组织各连队职工用桃源县的一个石灰窑渣铺就。机加连几十个青年和机修连相邻挖石灰渣装运上车。我和涂世斌合作装卸,轮换到我来挑了,结果我一挑上车,只听得身后轰的一声闷响,我一转身,只见尘雾茫茫一片,石灰渣山塌方了!指导员童耕新马上集合人马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三个同志。当即,全体在场人员组织抢救,第一个从石灰渣块里挖出的是李春秋,骨盆被硬化的石灰渣板块砸断;第二个救出的是关建设,他被石灰渣板块隔在一个小空间里,但是肺部吸入大量粉尘;最后出来的是涂世斌,巨大的石灰渣板块压在了他的胸膛,再也没有了呼吸。</p><p class="ql-block">建厂初期的那种纯正无邪的思想,艰苦奋斗的作风,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至今还影响着下一代军工人。</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 起步</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这一段时间大约是1980年到1987年,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转变。</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随后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时期。工厂基建已经结束,经济来源靠生产发展。整个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期,军费削减,生产吃不饱。这一年的生产任务总产值215万元。全年亏损300万元。</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这期间,我们靠着军工人敢打硬仗的务实精神,坚持走军民结合,以民养军道路,大胆试制包括茶叶烘干机、茶叶揉切机、望远镜、电风扇、电影检片机、电影镜头、活动座椅、眼镜片等民用产品。</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结果桃花源牌电风扇成功走向市场,双筒望远镜、眼镜片勉强能养活几十号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83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工厂首次扭亏为盈。桃花源牌电风扇获得湖南省优质产品称号。当年计划产值:772万元,实际达到963万元,计划利润2万元,实际达到5.2万元。</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84元月3日,工厂接到上级急电:当年5月20日和7月20日分两批完成36具8号产品。工厂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并决定组织“720”高地攻坚战。3个月内工人师傅设计土夹具1893项,分别提前10天和15天交货,完成两个方队装备。</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0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嘉奖令,“你们研制的现代化武器,在举世瞩目的建国35周年阅兵盛典中,光荣地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显示了国威,显示了军委,振奋了民族精神,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扬,在国际上也应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务院、中央军委特与通令嘉奖。”</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这无疑是我们军工人的光彩,那时节也没有电视只有从后来的纪录片中看到威武的方队从天安门前通过,按捺不住的激动自心底翻腾,为国争光是何等的荣耀!这其中既有我的精心制造,也有你的心血浇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85年,我们继续努力开拓民用产品,包括进行了汽车车桥、照相机等产品研制论证。</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也就是这一年,一个美国代表团来到了我们工厂。我们第一次涉外,连厕所都喷了香水,激动得走路都不知道先迈左腿还是右腿,突然发现厂长家没有冰箱,赶快借一个搬到家里,决不能丢中国人的脸。</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88年,桃花源电风扇产量达73600台,7月,获湖南省使用质量和销售服务最优厂家称号。</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起步是艰难的,但是随着脚步踏入市场,我们看到了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军工人开始了新的征程。</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 发展</div>1988年至今约20多年的时间,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大潮中,作为相对封闭、开放较迟的军工企业,这是一个探索创新发展的新时期。<br>1988年起,某产品开始出口,华南光电自此出现蓬勃生机,出口创汇近千万美元。<br>正当某些生产呈现旺盛发展时期,我们为长远发展,开始了艰难的民品开发探索之路,其基本思路是要达到“军品求发展,民品高科技”。<br>90年代初,那时中国还没有数字网络技术,我们涉足图象缩微及其检索技术的探索,工厂领导跨出国门到美国,并与有关公司包括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接触,试图转让美国哈顿公司图像缩微检索技术,并与美国哈顿公司达成协议,在湖南长沙成立了全新概念的华顿公司。由于市场经验严重不足,相关技术飞速发展,华顿公司不久就消亡。<br>于是,工厂开始研制生产CCD摄像机,突破各种阻碍后,绕道通过台商从日本购得相关设备,并在1992年建成了中国第一条SMT电子表面贴装自动生产线,成为国内专业化生产高质量CCD摄像机的唯一厂家,以CCD摄像机生产开发应用的华鼎公司正式成立。<br>1993年春天,一个设想在工厂领导层形成。你说,当产妇在产房生产时,在外面的家属是何等着急,但又因为严格的消毒要求家属是被隔离在产房之外无法与产妇沟通的。是不是可以安装一套监控系统,能在产房内外形成图像和语言的沟通,让产妇能得到家属的安慰和鼓励,要让家属知晓母子平安而安心呢,于是,“爱心工程”项目产生。为了拓展CCD摄像机的应用范围,开发国内市场,工厂推出“爱心工程”项目。200多人的销售安装队伍遍布全国的29个省市,CCTV电视监控工程先后进入医院、银行、工业、交通、学校等领域,打开了高新技术民品产业发展通道,占到了华南光电生产经营的半壁江山。<br>与此同时,随着CCD摄像机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当初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某些思想的启发,利用摄像机可视技术,萌生了可视电话这一概念。工厂研制的可视电话平均传输图像每秒25帧左右,其图像传输技术优于当时网络视频通话OICQ(即现在的腾讯QQ)速率,自此,工厂可视电话获得国家邮电入网许可,中国第一家进入邮电网络的可视电话产生。可是,市场是残酷的,发展是迅速的,由于数字网络的冲击,可视电话无疾而终。<br>经过市场的磨练和多年的经营,工厂军转民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形成了遍布全国的营销体系,华南光电的产品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br>2000年,经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同年,在华鼎公司的基础之上,改扩建成立湖南华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r>2001年9月1日,子弟学校剥离,成立华南实验中学。<br>2004年9月10日华南技校剥离,成立常德市技工学校,现在发展成为常德技师学院。<br>2004年,工厂充分利用国家给予军工企业的“分立改制”的优惠政策,改制为湖南华南光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基本形成了“军品立位、民品兴业”的战略格局。<br>2005年12月28日,原华南光电仪器厂分立破产实现法律终结,新的湖南华南光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生。<br>那个时代的华南光电,在册职工年末人均数在2800到3200之间浮动,河洑山上年平均常住人口在10000左右。山上除了没有火葬场什么都有,每年都组织职工植树,每年建两栋职工宿舍,职工家属安居乐业,精神面貌很好。<br>接下来应该写千年之后的发展及其愿景,但是我不能,或者有的事务真相我不了解。<br>当然,我也不能展开来讲华南光电那些老军工的故事,受篇幅局限,只能说点我们大多数人关心的线条和简单的来龙去脉。还有的故事不能详尽生动的道来,否则平台审查不能通过。<br>我曾陪同南京大学的老师、后来华南光电的党委书记沈林海一起,随南大校友团参观过南大遗址,校友团中有的是当时南大的建设者,回忆起往事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br>我确实认为华南光电是南大遗珠,随着时代变迁,这里铸剑卫国,有过耀眼的华南之光。<br>1990年4月的一次厂长办公会上决定,今后每年5月8日为建厂纪念日。<br>谨以此文,献给华南光电建厂52周年。<br> <p class="ql-block">若详细了解我的一些情况,请在本美篇中读《往事难成烟之在华南光电的那些往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