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广寒寨知青的爱缘

黄薄几

四月芬芳,萍乡市湘东区广寒寨乡万亩杜鹃花如期盛开,娇艳绽放。杜鹃花海连续被央视报道,引领人群纷至踏足,使得这个国家级生态乡迅速名扬天下。 贾博,1969在广寒寨出生。杜鹃花开时,在城里经商且有些名头的他隔三差五陪客商及朋友去乡里。他也借机看望在这儿上山下乡、安家定居的娟姑姑及姑父一家。 1957年12月,中央发出组织干部上山下乡、加强劳动战线和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号召。那时候,归属南昌专区的中共萍乡县委和县政府从县直机关干部、勤务工作人员及人民解放军驻萍471团转业干部中抽调35人组成“先遣队”,来到萍乡西南最偏远的山区,组建“国营萍乡县广寒寨农林综合垦殖场”,成为萍乡第一个农垦场。次年,萍乡县委、县政府又分两批派遣181名干部来农垦场上山下乡,贾博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那个人人都高呼“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年代,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娟姑姑就是1962年以知青身份来到广寒寨农垦场的。 贾博有两个哥哥,他排行最小。父亲当时工作须经常出差,母亲带着他的哥哥在城里生活,已经十分辛苦。娟姑姑成家后生了一个比他大一岁的男孩,还好有家婆及妯娌一起帮忙,娟姑姑算是轻松一些的。贾博出生后,妈妈带着他在娟姑姑家里度过了整个哺乳假期,此后他也基本上被放在娟姑姑家里带大,直至他小学毕业才归城就读初中。 长相出众且有文化的娟姑姑究竟当年为什么嫁给土生土长的娟姑父,他一直也没有亲口问过。只知道娟姑父忠厚老实,且有一身木匠手艺,还能干得一手出色的农活,加上善于持家的家婆有着一些“计谋”,就“顺理成章”地促成娟姑姑与其儿子成了家,当年的知青女生嫁给当地小伙也不是什么特例。后来知青有政策回城时,凡是在当地已经成家了的,就不在其内,因此娟姑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广寒寨乡,直至在小学教师岗位上退休。 很显然,贾博儿时的成长经历及娟姑姑对他进行的启蒙教育为他今后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娟姑姑还担任他小学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自然更少不了细心呵护。 娟姑父家的生产大队林场里,有一个知青点。贾博每天都能看见知青们去田间地头参加集体劳动,烈日下、风雨中、冰雪里,他们一身汗、一身湿、一身泥,不怕苦、不喊累、不抱怨,跟农民及当地老百姓关系相处融洽。 知青叔叔及阿姨们对贾博都很亲热,偶尔还打赏几块糖果和饼干。贾博读书时,经常有知青到学校临时代课,或者组织球赛,进行文艺演出,亦有知青劳模给师生作报告。由于父亲与娟姑姑的缘故,好几位知青叔叔及阿姨经常来坐坐。贾博不但能叫出几位的名字来,后来还与其中的几位保持着密切联系。 那些年,广寒寨农林综合垦殖场不但开垦土地种粮食,大搞农业;也开垦山地种树木,发展林业;还因地制宜,发展工业。贾博父亲是垦殖场干部,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负责宣传和信息收集,经常去各个知青点了解情况,下到场里的各单位摸底调查。那年代的干部责任心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强,拼了命的干工作,起早贪黑,根本也没个什么休息日。贾博稍大一点时,寒暑假期间没人照管,父亲只好带着他一起下单位。印象中走一天下来,他累得够呛,经常倒头就睡。 长大后的贾博有一次看见父亲整理出来的资料,显示出当年的广寒寨居然有那么大的成效: 开垦与改造农田,大兴水利建设,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第一次实现了广寒寨老百姓粮食自给自足,真正意义上结束靠天吃饭的历史;植树造林近万亩,建立国有林场,实现国有化生产;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发电厂,让广寒寨老百姓第一次用上了电灯,并为此后大力开展工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利用竹木丰富的优势创办造纸厂,使用机械化生产,实现年生产卫生纸、包装纸1200余吨的产量。 贾博父亲还记录了一批批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人员名单:1962年7月至1978年期间,城镇随父母及本地区上山下乡(回乡)的知青106人;1964年11月,分配在大竹山、院冲分厂知青点的知青25人;1965年6月,分配在大石岩知青点的知青28人;1968年,分配在洞溪青年点的知青14人;1968年12月至1972年2月期间,分配在先遣村分场及三十六湾分场的知青33人; 1973年11月,分配在凤形山分场塘溪青年林场的知青28人;1974年3月,分配在官陂青年林场的知青29人;1975年11月,城镇及萍乡钢铁厂的知青23人;1976年10月,分配在风形山分场青年点的知青10人。 贾博爱读书,勤奋努力,回到城里就读初中,很快适应环境,考上重点高中,继而考入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分配在武汉钢铁厂工作。他善于钻研,同事关系搞得好,工作很快有了起色。可不知是什么原因,29岁的他仍然单身一人,这可急坏了他的父母及娟姑姑。 娟姑姑深知贾博性格特点,但对他为什么不谈恋爱的内在原因琢磨了好几个月,最后恍然大悟:同为知青的林妹子与上二批的知青曾姓小伙结婚并有一女儿,比贾博小三岁,也在广寒寨生活、读小学。他俩经常在一起玩耍、嘻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的过程中由于长辈间的频繁交往也有机会常见面。娟姑姑深入细问一下,得知这位姑娘在城里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各方面条件十分优越,竟然也没谈恋爱。难道这两位年轻人之间有什么默契?娟姑姑是位有主见的人,迅速在这年春节期间特意设局,牵针引线。不出所料,他俩果然暗中都恋着对方,心心相印。再次相见,娟姑姑捅破了最后一层纸,最终促成他俩结了婚、成了家。 接下来的问题来了,小夫妻俩分居不是个办法。贾博岳父联系当年一起下放到广寒寨的知青、早已下海经商、如今正在围绕萍乡钢铁厂做配套生意的某公司李董事长,意图动员自己的女婿下海并跟随董事长学做生意,最终将他弄回萍乡。李董事长求贤若渴,又念想到当年知青的一辈子情谊,爽快答应。从此,贾博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贾博十分感激自己的娟姑姑,常常惦念着娟姑姑,一有机会就往广寒寨乡跑,目的就是想多去看看娟姑姑。他重情重义、情商较高,常以请吃杀猪饭的名义,邀请自己的生意伙伴、亲朋好友以及知青叔叔、阿姨前往广寒寨,在娟姑姑家杀猪宰羊,置办乡下的土特产年货,如此也能够让娟姑姑家有一些额外的收入。 随着时代的进步,广寒寨道路交通也更为通畅,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渐优越。娟姑姑家也拆旧建新,生活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这让贾博更有底气将自己的客商和朋友引到娟姑姑家休闲。娟姑父自己也琢磨出一整套厨房手法,虽说有些土里土气,大家要的就是这个味,吃了还想吃,常常勾起大家的乡愁情思,令大家流连忘返。 广寒寨建乡的历史并不长,因场设乡,此后乡场分设,倒腾来倒腾去,走过岁月,现在实行的是乡场合一管理体制。那年代里,一批批知识青年来到广寒寨,插队落户,扎根农村,流泪流汗,流血付出,为广寒寨贡献青春和力量。 在广寒寨,知青印象弥足珍贵,知青情节渗透乡里,知青记忆载入历史。对贾博来说,更是承接了知青的脉络与情缘。面对这座寨乡,他将倾注一辈子的爱。 这不,今年又到了广寒寨杜鹃花的花开季。花海随风荡漾,一朵朵开放,灿若女孩娇艳的脸蛋;一束束相拥,艳如清晨绚丽的朝霞。好客的贾博又将迎来他的“接待季”,而他仿佛乐此不疲。 文/摄影:黄薄双;感谢肖南波提供广寒寨乡万亩杜鹃花海场景照片。 2022年4月10日, 乡党委委员汪喜与我们一行合影留念。 2022年4月19日, 本人为更详细了解相关情况,特意拜访当年知青、现正在撰写广寒寨乡志的朱吕先生,并在他家门口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