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镇巴中学历史学科组成员 吴学宏</b></p> <p class="ql-block"> “响洞子,一四七;渔渡坝,二五八;长滩河,三六九”。上个世纪镇巴渔渡街上精明的生意人,早把这些赶场(集)的农历日子在心中记得个滚瓜烂熟,在各处逢集的日子里,自行车后架上捆绑着大包小包的货物,急切地奔赴各场。在飞驰的车流中,甚至还有装在白色木箱子里清凉的冰棍,竹箩筐盖着一层白布下的热气腾腾的罐罐馍。</p> <p class="ql-block"> 镇巴县盐场镇响洞老街,之前我一直没有去过。这一条在川陕边界全长五百余米的坡坡场、梯梯街的美名,从我孩提时期就在耳边萦绕不绝。它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近得咫尺的梦想,老家渔渡与它相距不过20公里,西万公路从大河口一直上坡蜀道难,骑自行车前行望而生畏。工作后虽去过几次盐场镇,但只在此山中,林密不知处。我的同学、同事、熟人中有多位从这一老街自豪地走出,响洞女子多热情爽朗大方、聪慧能干。在这里建功立业率领百姓致富的全国劳模刘昌华,头像上过全国纪念邮票。老街上的名人闻名遐迩,方周两大名门望族中的国民党前“国大代表”方继信等;陕南民歌掌旗人,年已八旬的刘光朗老先生对它一往情深魂牵梦绕,这一切令我对这一方热土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 暑假的一天下午,在渔渡老家突发奇想,其实也是蓄谋已久,要去了结这一桩心愿,拉上不十分乐意去的妻子,驱车去响洞。车子在熟悉的国道上撒欢地疾驰,在大田坝一处开阔路边,我打开了导航,毕竟盐场镇早已是我二十多年前的记忆,从小毛垭靠右侧的一条公路一路盘旋下坡,四处打量寻找响洞老街。在毛盐公路上遇到了一个溜达的老者,说河边的道路已被水冲垮,但可以步行上山去老街,遂与妻子找了一块房屋院坝停好车。</p> <p class="ql-block"> 在弯弯曲曲的老路上走上十来分钟,上到了一地势平坦的台地,就到了老街了。老街建在一座名叫蜈蚣岭的半山腰上,顺山梁一边倚崖砌石梯石坎的两面街。迎面立有一道镌刻着花纹带一幅对联的古朴石门,据说是方中信老先生的家庙石库门。问了问村姑说,说从石门前左右两个方向都可以走,遂从左边踏上不太规整的七级石条阶梯,阶梯内侧爬满绿藤,需小心翼翼地前行。上去后一块平地一套木架黛瓦房屋大门紧锁,这套房我很是眼熟,陕南歌王刘光朗先生曾坐在房屋前的石条街檐下在这里表演非物资文化遗产——镇巴渔鼓,央视播放过。经过这户人家,又是十几级石阶,又是一套石板铺地的老式木铺面房屋,门楣上还贴有红火喜庆的对联,这就是著名的坡坡街。街道上静悄悄的,没有遇到一个人,街道边有些房屋已废弃不用了,里面装着柴火,还有一些断垣残壁里野草萋萋疯长,述说着老街的荒凉沧桑。路边还丢弃了一块石磨盘,一块带纹饰的石墩,一处土墙房屋边立有两个硕大的瓦罐,一只雪白的猫在街道旁的石坎上跳跃。</p> <p class="ql-block"> 有多少人曾想过在一处偏僻闭塞的地方,竟隐藏着这一条曾经远近闻名耀眼的街道,和它湮灭的辉煌历史。响洞老街是沿着荔枝古道沿线建立的贸易集市,“一条白龙(棉花)出陕去,一条黄龙(火纸)入川来 ”,老街在明末清初最为繁华,因处于要道上建立盐关,这里繁盛一时成为川陕知名的集市,拥有三座古戏楼四座庙宇。赶集日这里南来北往办事的、做买卖的数万人把这一条狭窄的街道挤得满满当当,多少行商贩夫从这些石梯上走过,多少山货在这些院坝中交易,留下了“仅作商旅路,不绝千里客”的不朽咏叹。</p><p class="ql-block"> 不太长的老街走完,沿着一条宽近一米的土路继续前行,一个破旧的水泥亭子孤零零地守候在路下方。再行几十米向上走,就走进了响洞新街,我停下来问了问街边的一位妇女,有着很多故事的响洞小学的位置,她说小学放暑假门关了。我不甘心照着她指引的方向,走出百十米长的新街,拐向一条水泥路。一边走一边疑云重生,这么一条村道通向何处?终于在一处不起眼的民居建筑中找到了响洞小学,院内高高飘着国旗。原禹王宫后厢房位置的小学大门紧锁,大门内侧镶嵌着一道石门,左右石柱上刻有一副红色对联“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据说还有几通红军留下的石刻碑石。透过大门看进去,水泥操场洁净紫薇怒放,真是一处读书养性的好地方。绕过学校又回到了老街上原来的出发点,原来小学就在老街上面。</p> <p class="ql-block"> 朝右走下几级石阶,一间房屋前坐着两个穿着齐整的中年男子,问我干啥,我说随便走走。他们邀请我坐下来聊一聊,摆几盘龙门阵,因天色渐晚,我谢绝了他们的好意继续探寻。遇到一老者,我问他老街衰落的原因,他说老街兴于煤炭衰于煤炭,因当地盛产煤炭附近多铁矿,旧社会就有几百盘打铁炉,近千人以铁为生,全街炉火通红火光闪烁,铁锤叮当号子不绝,生产出来的铁器远销陕、川、鄂多省。后来煤炭资源开采枯竭,交通不便就衰落了,出行靠肩扛背负,一些住户搬到了县城、镇上,年轻人出门打工在异地安家落户,居民锐减房屋破败。老街真是老了,落魄落伍了,如一位踽踽独行的老者,风烛残年步履蹒跚颤颤巍巍……</p> <p class="ql-block"> 老街命运如何何去何从,镇巴县境内东部还有碾子老街,几十年后它们会消失吗?如何抢救保护融入文旅?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我踏上了归乡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视频来自视频号 摄会主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