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社会的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名师的引领是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这我首先要特别感谢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让我有机会成为左老师碑林区“名师+”研修共同体中的一员。</span>指导我在教学教研中成长,引领我快速成长,进而实现专业水平的迅速提升与健康发展。今后在教育教学中继续向各位名师学习,学习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做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p><p class="ql-block">我在读《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身体移动这个板块后,深感孩子的健康与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也就要求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各种适合幼儿的体育锻炼活动。</p> 主要内容 <p class="ql-block">本章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内容:</p><p class="ql-block">一、身体移动能力的概念</p><p class="ql-block">二、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价值</p><p class="ql-block">三、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四、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将围绕“身体移动能力”进行读后感想分享,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我的一些看法。</p> <p class="ql-block">(一)身体移动能力的概念</p><p class="ql-block">身体移动指的是独立和安全地将自己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是身体在空间上移动的技能。身体移动三个必要特征,行进、身体控制和适应。</p><p class="ql-block">(二)分类</p><p class="ql-block">身体移动分成五种基本形式,1.重心从一脚转移至另一脚,例如行走、跑步、跳跃,并步跳,侧并步跳及蹦跳。2.重心从双脚移至双脚,例如双脚跳。3.重心从一脚转移至同一脚,例如单脚跳。4.重心由单脚转移至双脚。5.重心从双脚转移至单脚。</p><p class="ql-block">(三)身体移动和身体素质。</p><p class="ql-block">身体移动需要平衡、协调、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作为基础。按照身体素质在身体移动中的重要性和直接性。由高到低依次可以划分为核心素质和基本素质。跳跃主要用于发展下肢力量,其核心素质是力量素质,平衡、协调、灵敏等就是其基础素质。</p><p class="ql-block">(四)身体移动和运动负荷。</p><p class="ql-block">不同身体移动项目地运动负荷有所不同,跑,跳,攀等动作强度较大,走、爬等动作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不同身体移动项目中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所占比例有所不同,连续立定跳时运动负荷较大,而心理负荷却较少。向下纵跳时运动负荷较小,而心理负荷较大,教师对幼儿身体移动时有速度等较高质量要求时,也会造成较大的心理负荷。</p><p class="ql-block">二、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内容</p><p class="ql-block">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身体移动能力纳入学前儿童健康学习标准。详见表3—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身体移动(无器械)内容。一些关于3-4岁、4—5岁、5-6岁儿童的一个身体移动无器械的有关的内容。关于第一点的无器械的内容各个年龄段就有所不同:小班: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中班: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大班:能在斜波、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这个表中阐述了走、跳、跑、行走、爬等具体的身体移动无器械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三、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价值。</p><p class="ql-block">本文运用格鲁佩的“运动的四大意义维度”分析框架来回答:</p><p class="ql-block">1.学前阶段是身体移动能力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阶段。</p><p class="ql-block">2.身体移动能力是学前儿童生存必须具备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p><p class="ql-block">3.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是未来运动技能发展的基础。</p><p class="ql-block">4.身体移动有助于降低感知障碍的发生,促进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p><p class="ql-block">5.身体移动扩展学前儿童自主活动、探索空间,促进认知社会性发展。</p><p class="ql-block">6.身体移动促进学前儿童建立自我概念和社会交往。</p><p class="ql-block">第二节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一、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特点:</p><p class="ql-block">(一)初级移动——前移动——基本移动。</p><p class="ql-block">(二)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通常处于前控制水平和控制水平。</p><p class="ql-block">(三)从建立平衡控制逐渐发展为协调控制,移动速度更快,动作更流畅。</p><p class="ql-block">(四)适应环境的策略从反应性策略逐渐发展为主动性策略。</p><p class="ql-block">(五)步态控制能力逐渐增强,从把握自己身体动作运动节奏发展到适应外部运动节奏进行移动。</p><p class="ql-block">(六) 从单一身体移动动作到组合身体移动动作,协调能力逐渐提高。</p><p class="ql-block">二、 影响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因素。</p><p class="ql-block">(一)个体因素,</p><p class="ql-block">1.神经肌肉的成熟,在胚胎发育期间,肌肉的功能是先于神经的功能</p><p class="ql-block">2.身长。身高、腿长、力量的增加有助于改善移动模式。</p><p class="ql-block">3.感知觉系统。孩子在跨水塘时,需要接受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彼此进行身体移动,身体上的感官系统,告诉肌肉的紧绷度如何,腿该怎么跨,跨到什么位置,视觉提示水塘哪一边比较宽,哪一边比较窄。脚踩到哪边能顺利通过,触觉告诉水是软软的,轻轻的,运动觉告诉怎么跨过去才能保持身体平衡,脚跟站稳。</p><p class="ql-block">4.心肺功能。学前儿童心肺功能发育迟缓与运动系统,学前儿童调节心脏的交感神经占优势,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兴奋性低,对于心脏收缩的频率和强度的抑制作用较弱,学前儿童心率较快。不适宜开展运动负荷较大的身体移动运动。避免拔河,举重等有憋气的动作的运动以及长距离跑步的。通过循序渐进,持续的适宜的以耐力素质为核心的身体移动运动,长期走跑结合有助于学前儿童心肺功能的提高。</p><p class="ql-block">(二)环境和任务因素。</p><p class="ql-block">身体移动出现于任务特征与个体本身的环境强加的约束中。例如,由于个体生理特征完成任务的速度,地面的坡度。障碍物等的不同,实施身体移动时什么知觉信息可以建立,有效的运动对策。例如个体在速度和步态方面发生变化,有别于上下楼梯。下楼梯时首先要将速度降下来,同时采用扶扶手的方式,确保重心稳定地从一个足支撑的支撑面移动到另一个支撑足支撑的支撑面的稳定性。</p> 实践案例 <p class="ql-block">在“适应环境的策略从反应性策略逐渐发展为主动性策略”这点上,我觉得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进行阶段性的练习和培养。</p><p class="ql-block">阶段一:不能采用主动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p><p class="ql-block">阶段二:随着对于身体自主控制能力的提高,遇到环境变化时能做出反应,从而减少摔倒或者绊倒的次数。</p><p class="ql-block">阶段三,对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并且采用主动性策略调整身体姿势或者步态做出反应。</p> <p class="ql-block">我们利用废旧的快递箱制作了小汽车,孩子们刚开始在驾驶小汽车前进的时候很容易绊倒,不仅影响进度还损坏了纸质小车,老师讲解了方法,保持距离,可以喊口号,小朋友第二次尝试就好了很多,最后孩子们发现骑车驾驶人员很多,车辆也很多容易造成交通拥堵,还自发想到了交通规则和信号灯🚦,第三次游戏的时候活动井然有序,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也越来越强!</p> <p class="ql-block">从建立平衡控制逐渐发展为协调控制,移动速度更快,动作更流畅,身体移动扩展学前儿童自主活动、探索空间,促进认知社会性发展。身体移动促进学前儿童建立自我概念和社会交往。</p> 写在最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前期是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掌握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提高观察和指导的有效性,从而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和引导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教师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自己的积累和努力,也需要外界为我们提供成长的机会,希望我们借助着左老师名师工作室的契机,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经验,同时推进健康领域核心经验及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