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恰逢江苏省“七彩语文杯”中学语文论坛隆重召开,虽然由于疫情影响,论坛只能在网上通过视频开展。但面对初中语文届的大事,大家还是喜大普奔,县“谷新军名师工作室”的各位老师更是积极参加这次饕餮盛宴。</b></p> 用情境驱动学生思维发展 <p class="ql-block"> 在27日的“七彩语文杯”初中教学教研活动上,我有幸学习了全省名师的几节课,其中南京市十三中的李紫燕老师上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让我印象尤其深刻。因为这两天我们初一正准备上《最苦与最乐》,正苦于不知怎么上才能上出新意和趣味,李老师的课正好给我们放了一个很好的样子,是议论文教学的一种很好的尝试。</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这节课提前让学生提出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李老师把问题整合成为三类:我回答不了的、我们可以一起思考的、我回答不够好,鲁迅来回答的,其中“我们可以一起思考的”是本节课的重点,共有五个问题。分别是:1.鲁迅先生认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2.鲁迅先生为啥要一再强调第一段的内容都是“事实”?3.“失掉自信力”与“他信力”“自欺力”到底是什么关系?4.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我们去“自己去看地底下”?5.当年报刊为什么要删去那几句话?</p><p class="ql-block"> 这几个问题出自学生,应该说很符合学情,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是我来上,能就会让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逐一回答,解决这些问题。我想大多数老师都会这样做吧。这样虽然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太直接,太呆板,学生的思维被囿于问题本身得不到发展。但是李老师却能匠心独运,她设置了一个情境: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作为认为“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我”和鲁迅先生开展了一个辩论,要求:辩论尽可能地援引阐释原文的观点和理由,不编造事实,不创造脱离文本的立场。于是在“我”(老师扮演)和鲁迅(学生扮演)之间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在这场辩论中,老师引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如果你是鲁迅你会怎样回答、中国人部分失掉自信力了,鲁迅先生会说什么、你不仅说他们是他信力,还是自欺力,你可知道这些人都是达官贵人,你作为鲁迅,会怎么回答?</p><p class="ql-block"> 这第一个问题是就题目也是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文中驳论的“靶子”,针对错误观点展开反驳,就叫驳论,虽然李老师没有强调驳论这个概念,但是其实已经在引导学生进行驳论了。后面两个问题都是出现在学生思维开始出现停顿或者堵塞之时,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兴奋起来,活跃起来,开阔起来,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情景中遨游,探寻着文本中思维密码,学生由混沌变得清明,对文本中错误观点和正确观点也理解得更透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从这个角度看,李老师的课是成功的。</p><p class="ql-block"> 之前也学习过名家的设置情景任务的课型,但一般都是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没想到议论文也可以通过情景设置来驱动学生思维发展。通过李老师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在今后的议论文教学中,又多了一种可行性,这是学生的幸事,也是语文教育的幸事。</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就是议论文的相关概念到底要不要强调?学生提出的问题到底有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是不是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一句话的调查反馈,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的课堂,也没有完美的教学模式。在面对“议论文该怎么上”这个问题时,我想没有人能够给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答案。我们在议论文教学的实践之路上依然道阻且长,但我们也依然会“上下求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努力!</p><p class="ql-block">(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姚敏)</p> 教学应当指向发展学生素养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我们学校老师纷纷抢占打印机,都想在第一时间打印出来研读一番,我自然也是其中一员,然而厚厚的一沓,一百多页的纸又让我有些畏难了。恰巧此时,“七彩语文杯”教学论坛活动驾着七彩祥云而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标的落实,最终是要以课堂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怀揣着这样的心情,我认真学习了5节直播课。</p><p class="ql-block"> 《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两节课中,执教老师都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后一节课更是以学生的问题推动课堂走向文本深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促使学生不断思考,生成思维,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充分展学。这不正是印证了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吗?</p><p class="ql-block"> 而另外三节课堂,充分引导学生在感受语文文字的美,感悟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观察、感知生活、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今天学习的课堂里也处处渗透着这种理念。一堂课的呈现,看似只有短短45分钟,但实则需要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解读,更要对全体学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p><p class="ql-block"> 心中有文本,更有学生,让学习真正发生,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p><p class="ql-block">(泗阳县三庄初级中学 陆莹)</p> 观《紫藤萝瀑布》教学有感 <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聆听了马老师的《紫藤萝瀑布》教学,马老师教学循循善诱,教态自然,层次分明,几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真正地动了起来,让学习真正发生了效果。尤其有两个环节最为精彩,一是作者与紫藤萝对话环节,设置情境化教学,领着学生走进文本,引发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感悟藤萝与命运抗争时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与不屈的精神品质。二是写作环节.《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优秀的托物言志类散文,作者由紫藤萝花的自衰而盛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它可以作为一篇很好的写作范例,马老师通过设置“我和------”写作环节,由对课本文本解读延至课外生活感悟,让学生学会如何由写景过渡到对主旨的把握,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p><p class="ql-block">(实验初中 蒋萱)</p> <p class="ql-block"><b>编辑 陆莹</b></p><p class="ql-block"><b>审核 姚敏</b></p><p class="ql-block"><b>终审 谷新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