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送研万合二中2022.4.27

千里马

<p class="ql-block"> 送教送研万合二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黉门一片花,笑面对阳开。</p><p class="ql-block"> 沃土熏风浴,繁枝巧匠裁。</p><p class="ql-block"> 如登君子亭,似上凤凰台。</p><p class="ql-block"> 校园令人醉,诗香扑鼻来。</p><p class="ql-block">​ 2022.4.27</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校园环境</p> <p class="ql-block">同课异构-一罗嘉丽老师上七下巜紫藤萝瀑布》</p> <p class="ql-block">同课异构-一张伟丽老师上七下《紫藤萝瀑布》</p> <p class="ql-block">同课异构-一蒋芯蕊老师上八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 <p class="ql-block">同课异构-一刘雪丹老师上八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 <p class="ql-block">大课间活动一一在郭若愚校长的带领下参观校容校貌</p> <p class="ql-block">校内农场-一五育并举“劳”的实验基地</p> <p class="ql-block">校内🌸花园</p> <p class="ql-block">教师公寓前的休闲娱乐吧</p> <p class="ql-block">进入评课总结环节</p> <p class="ql-block">四位送课教师谈教学设计及上课感受</p> <p class="ql-block">听课老师点评</p> <p class="ql-block">主评人详细点评上课老师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活动总结</p><p class="ql-block">感谢万合二中书记校长及全体教职员工对我们工作室成员的关怀,为我们提供老师成长进步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再见美丽的万合二中!</p> <p class="ql-block"> 佳丽双飞翼</p><p class="ql-block"> 肖莉萍</p><p class="ql-block"> 和年轻人在一起变年轻。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学优秀。 </p><p class="ql-block"> 今天抱着学习的态度,聆听两位佳丽老师的同堂异构课《紫藤萝瀑布》。我想用三个“清”来形容嘉丽老师的课堂。分别是“清新”、“清脆”、“清香”。嘉丽教态很稳,始终面带微笑,“清新”如四月雨后空气,沁人心脾。“清脆”是她的吐字清晰,字字珠玑,总让我想起“大珠小珠落玉盘”诗句;备课花了功夫,课堂思路清晰,长于铺垫引导。“清香”如她的人品,自带芬芳,如梅如菊。她的读写结合,智慧作业的教学设计环节,既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建议在引导学生体悟结尾哲思段落时,结合课后“思考探究”,联系学生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感受,和花对话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拥抱生命,以乐观的态度投入生生不息的生命的长河的价值取向。</p><p class="ql-block"> 再谈谈伟丽的课堂。第一次听伟丽的课,特别亲切。她才思敏捷,特别善于引导学生。也想用三个词形容她的课堂。“沉鱼”“沉浸“”“沉醉”。“沉鱼”不仅是她的颜值担当,更在于她的高于颜值的自信活泼,以及与手势配合的磅礴气场。她喜欢“沉浸”式教学,她的教学睿智随处可见,特别善于鼓励学生“真棒”“你好棒!”“大声点,亲爱的”,她对孩子们的爱心溢于言表,她用她的童趣般的真诚感染每一位孩子。都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她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孩子们朗读的声音里,你能清晰的感受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变化。我想和这样一个如妈妈一样的老师生活3年,她的学生是何其的荣幸!“沉醉”是这堂课美的感受,学生沐浴到美的仙露琼浆,我们也享受一场美的盛宴。师生彼此沉醉不知辛劳,那是校园最美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也谈一点遗憾,课堂结尾有点仓促,如果抓住教学契机将托物言志的单元教学重点加以升华,可谓是拥有锦上添花之美。</p> <p class="ql-block"> 沉下来,浸进去</p><p class="ql-block"> ——万二听课随感</p><p class="ql-block"> 阳春四月,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我跟随着刘良驹快乐语文工作室来到了美丽的万二,一个朝气蓬勃、富有诗情画意的校园,聆听优秀老师的洗礼。昨天聆听了两堂同一内容的课程,感触颇深,深觉自己远远落后,在语文教学这一块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p><p class="ql-block"> 雪丹老师讲授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屋建瓴,格局很大,立意高远。她由“破”字发问“难道破的仅仅是茅屋吗”?引发学生阅读诗歌文本,理解诗意。通过有感情的范读、指导朗读,让学生能够找出“作者直接或隐含提到破的事物”。比之简单的概括每节诗意,更有深度,还能紧扣“破”字初探诗人心境。接着让思维继续碰撞,让学生继续找出“诗中是如何描写破败景象”,这时他们又转向了对风之猛的描述,学生对天气之恶劣感知更明晰了,对诗人杜甫的处境也更明确。接着通过多样诵“(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经丧乱少睡眠,(哎)长夜沾湿何由彻”“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哎)何由彻”“(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哎)何由彻”雪丹老师一边创设情境,一边让学生朗读,以读触感,让学生在朗读时感受诗人的心情。接着让学生化身为诗人,畅所欲言,抒己思己见,就这样一个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悲天悯人的诗人便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层层递进式地思索无一不是建立在深挖文本、深耕文本的基础之上,然而还不止这些。</p><p class="ql-block"> 雪丹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升华文本,通过引用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往圣开太平”启发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听芯蕊老师的课,如沐春风。不论是语言还是肢体的表达,都能让人感知到她的亲和,无怪乎学生们极高的学习热情了。这个课堂思路特别清晰,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情感基调,掌握大意。让学生描摹自己感知的画面,对每一节诗意的问题思考都是由浅入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的意愿很容易就调动起来了,群学效果自然而然就达成了,通过多形式的朗读,诗人形象慢慢就在学生头脑中明晰了起来。听君一堂课,甚读十年书。</p><p class="ql-block"> 雪丹老师之所以能那么游刃有余地把控课堂,我觉得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课堂的热爱,这两者兼而有之,而这是我需要特别学习的地方,虽然已从教近十年,但我发觉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还远不及,更遑论文本的解读了。</p><p class="ql-block"> 芯蕊老师是教师新秀,她虽步入教师行列不久,但她对教材的理解和课堂的把握,却颇为老道,做她的学生想必都很喜欢语文吧。反观自己,我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根本原因应该是自己还没有将自己沉入文本,还未能深入解读文本,还未能将自己沉浸在课堂教学里,还未能深刻感知到课堂的快乐吧</p> <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上模学校邓章钰。今天首先听的是罗嘉丽老师的课,罗嘉丽老师非常温柔,如春风拂面,整堂课程气氛愉快。罗佳丽老师主要是从两个部分,尤其是从第二课时进行分析,分别是“忆花”和“悟花”。课堂重点也很明确,不过能体谅到七年级学生对于问题思考有所欠缺,罗嘉丽老师也是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并进一步解读。我的一点不成熟个人意见是您可以在“悟花”让同学们朗读一下,加深学生的体会和理解。第二堂课是听了张伟丽老师的课,那么关于张伟丽老师的这堂课,我是非常的喜欢,因为张伟丽老师对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来说,以及当时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非常的好。尤其是在朗读这篇课文是非常富有感情,学生也情不自禁地鼓掌。同时张伟丽老师,您说您的这个可能会稍微有一点嫩,但是我感觉到其实在学生们找出文章中哪些美的句子,美在哪里的时候,其实他们都能够对这个句子进行一个分析。也说到了关于回答要求,希望学生能够抛开像以前在作业本上的一些固定回答,按部就班的那些使用什么修饰手法,体现什么,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啊,抛开这些,让学生们能够真正的领悟到它的美到底在哪,我十分赞同。在课堂的最后其实也说到,这是一节朗读欣赏课,所以对于有部分的内容没有讲全的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觉得作为朗读、欣赏这篇美文来说,已经达到非常理想,非常棒的课堂效果。以上是我的点评,谢谢。</p> <p class="ql-block"> 大写的情感大写的人</p><p class="ql-block"> ——万合二中评课上模学校 聂曾</p><p class="ql-block"> 感谢刘良驹老师,感谢快乐语文工作室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听到了刘雪丹老师和蒋芯蕊两位老师如此精彩的课,受益颇多。</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的课堂都生动的诠释了,真正的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情感体悟,真正做到课堂充满语文味,是我今后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p><p class="ql-block"> 刘雪丹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老师对于教学的热爱和热情。刘老师的每堂课都能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使传统语文课不再是枯燥的。这堂课刘老师从标题“破”字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难道破的只有茅草屋吗?问题设计的非常连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破屋到身处破败之境的杜甫,他看见了什么?从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让学生从中体会文章情感。最后的板书将杜甫的精神串联成茅屋的样子,照应文章题目,屋顶上方大写的“人”正是对杜甫最好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定要说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刘老师开头采用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作为导入,学生似乎有点没有体会到刘老师的设计目的,对学生来讲有点像生硬。整堂课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蒋芯蕊老师则让我认识到一个语文老师扎实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之大。蒋老师的课堂氛围非常好,每个学生都对课堂非常投入,会主动思考,勇于表达,可见蒋老师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蒋老师的设计紧扣考点,让学生思考后小组谈论描写的的画面,并从中体会情感,让学生一步一部=步在思考中体会杜甫的崇高精神。最后结合时事热点新冠疫情,使学生意识到,这种崇高的精神不仅是以前需要的,我们身处和平的新时代的平凡人同样需要这份崇高精神。</p><p class="ql-block"> 唯一吹毛求疵的地方,我认为在前面部分由于蒋老师讲的非常细致,所以导致后面感情升华部分时间不够,就显得有点草率。以上是我的点评,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 脚踏实地,静悟反思</p><p class="ql-block">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 蒋芯蕊</p><p class="ql-block"> 一节课结束了,但关于这节课的反思却开始了,而且萦绕心间,挥之不去。“为什么无法上出自己预计的效果?这样也不错,能够以学情为归依。”“当时的课堂机智怎么会如此的匮乏,错过了一些很好的教育契机。这就是真实的我。”......诸多的“遗憾”与“不错”在心间交织。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现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教材解读要深刻无论如何花样百出,教师在备课前都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反复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产生有价值的“奇思妙想”,才能真正掌握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才能在上课的时候有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和思考学生的脑力劳动在怎样进行。为了吃透教材,我不记得我翻阅了多少次书本,观看了多少节优质课,修改了多少次教学设计,我只记得反复的阅读,深入的理解,让我一次又一次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尽管教学设计中仍有许多不足。 </p><p class="ql-block"> 二、目标定位要准确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只有紧紧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当我得知要上这堂课的时候,我就思考一个问题,学完这节课,我要让我的学生学会什么呢?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自己把知识讲清楚,而是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去发现世界的奥妙。从学生学情出发,我将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学生自读自赏,以读促感,通过诵读多样化(自读、齐读、分组读),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感悟诗意诗心。</p><p class="ql-block"> 三、学生参与要全面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放手于学生,让学生自读自赏,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描绘每一小节所呈现的画面,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通过多形式朗读,学生对杜甫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设置问题有深有浅,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四、自身素养要提高《给年轻教师的建议》一书提到,“年轻教师如果能够不断努力,苦练基本功,增长学识,总有一天能够像老教师一样,在课堂上厚积薄发,举重若轻”。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多听、多学、多练,使自己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本课的遗憾之处是过渡性语言不够精炼,重复拖沓较多,教学过程前松后紧,教学节奏掌握不够,使得预想的情感升华环节被割裂,学生情感体验不到位,思维火花的瞬间迸发较少,往后会针对不足,不断完善。</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脚踏实地,静悟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用心感受,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教路漫漫,愿我们都能成为一名幸福的教育者,并将这份幸福传递给学生!对于神圣的教育事业,我将怀着满腔热情,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芳菲尽,万二“百花齐放”时</p><p class="ql-block"> 张冀</p><p class="ql-block"> 一路开车驶过风景宜人的万合,来到风景如画的万合二中,眼前让人一亮,最难忘的是靓丽的送教下乡课堂现场。本次送教的主题是同课异构,课题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 class="ql-block"> 第一堂课是刘雪丹老师的,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身材妙曼,听完课整体感受是与众不同,含蓄隽永。特色问题设计吸引眼球,紧切文本而又有独具一格,问题浅入而深出,先破后立,很符合她的风格。第一问:“难道破的仅仅是茅屋吗”?引发学生思考,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四次词语概括简洁而典雅。第二问:“诗中是如何描写破败景象”,秋风如何,诗人处境如何。第三问作者难眠之夜,看到什么?分析文本的同时感受作者心情,作者的个人遭遇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情此景会叹息些什么呢?不自觉由个人过渡到社会、国家。第四问:杜甫身处破之境,想些什么?以境入情,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精神品质。接着以情怀立心,全场一以贯之。我觉得之所以作者的情怀能迅速被学生体悟,因为最初导入的墓志铭就奠定了全课的基础,接着由浅入深地引导与情景式的朗读,使得情怀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理解。尤其后来引用别林斯基的话语“任何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深刻,预示做人的大情怀,学生定会大受震撼。我想,刘老师平时肯定也是这样灌输给学生大情怀的。最后一个板书总结深入人心,生动形象,人立于天地之间,而又生活于草庐之下。生活于乱世之际的作者何尝不是一个大丈夫?以小我见大我,一个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悲天悯人的形象陡然屹立在学生心目之中。</p><p class="ql-block"> 唯一遗憾之处可能是时间有限,无法把师之全部精华展现。在第二问的环节,问及如何,虽有讲解,没有答案展示,没有很好地解释“如何”,即本文的表达技巧应在课后再深入解读一下,这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技巧。如果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延长,我想刘老师的课一定非常完美,无懈可击。</p><p class="ql-block"> 第二堂课由蒋芯蕊老师开启。第一感觉是温柔而坚定,身怀六甲依旧春风满面,热情且有力,舒适满怀,如沐春风。导入平铺直叙,文学常识皆由学生语出,循序渐进。第一特点是细致动人。紧抓文本,细致解读,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体现作者文章功底的字眼。比如“号”“卷”“洒”“挂”等动词,以朗诵和问题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当时作者所处的情景。第二特点是以景、物传情。擅长以景物特点引发学生对作者心情的理解,实用而直接。从“茅屋”“群童”“茅”“柱”等词分析事件发生原因,使学生的理解有进有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杜甫的“叹息”,叹己命苦,人命苦,战乱苦。对作者情感和社会背景的理解自然应运而生。第三特点是联系社会热点,传递世间温情。文中那位母亲说“我目送你走进医科大学的时候,是希望你将来有更好的生活,最后却变成你想要一个更好的世界!是我没有跟上你的成长。”学生成长的脚步的确需要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而温柔的蒋老师正是如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去进步和长大。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怎么不会生出爱呢?</p><p class="ql-block"> 也许爱的传递需要时间,所以蒋老师的温情还没有完全普渡给学生,课堂就结束了,要不下次把讲解的时间缩减一下,以向传递学生的作者的人间情怀,适当总结,岂不乐哉?那课堂效果定会更甚。</p><p class="ql-block"> 有幸以刘良驹语文工作室成员的身份参加此次听课,经此一行,更知自己教书的懈怠和懒惰,才知自己更加需要奋力追逐和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