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钱塘街琐忆</p><p class="ql-block"> 文/周丽纯</p><p class="ql-block"> 在老道外区,有一条与美丽的松花江比邻的街道,名叫钱塘街。这是一条充满市井风情的大街,从北头道街一直延伸到北十四道街。清晨,你能听到随风飘来的开船的汽笛声,还能嗅到阵阵湿润的江风,缥缥缈缈的,充满江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虽然钱塘街不是名街、老街,也不洋气古朴,但这里是我出生、成长、工作的地方,也是我婆家居住的地方。岁月如梭,如今我在这里生活已有60余年了,我对这条街充满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塘十二道街至十四道街这块区域,有六七栋三层高的居民楼,是黑龙江省航运管理局的海员家属区。我父母是船员,所以我家也在这里居住。那时,十四道街街口有海员职工医院,医院里的医生不光给职工看病,还要定期到客船上给旅客看病。在海员职工医院东面过道还有一个海员俱乐部,房子的设计很有哈尔滨青年宫的建筑特色。想当年,航运系统的各种会议都在这里举行,这里也对外播放电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在20多年前,海员俱乐部拆除了,改建成航运管理局办公大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出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钱塘街两侧的楼房基本都是在30年前翻建的。但在北十二道街街角,还有一栋1953年建的楼房,至今没有拆除。该楼是欧式建筑风格,有开放式的铁艺阳台,阳台门是两扇木质的对开门,门楣是拱形的,外墙上有浮雕花装饰,室内有深红色的实木长条地板,还有壁橱、暖气、上下水、室内厕所,跟现在的房子差不多。据说它是苏联专家帮助设计的。我就是在这栋楼里出生的,并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光。如今算起来,这栋楼已有近70年的历史了。20年前,它还在三楼上加盖了两层,现在居住的都是航运系统退休的老船员。每当我从这里走过,想到它的繁华与沧桑,心情总有一种别样的滋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往钱塘十道街走,在崇俭幼儿园附近,八十年代之前,这里是一片低矮老旧的平房,窗户几乎和地面一般高。有一户人家是卖自来水的,从他家的墙上伸出一根水管,窗里有人收钱,三分钱一挑水。窗台上有个小方孔,伸出一个开盖的细长木匣,挑水的人把黄色的一分纸币递进去三张,里面就开闸放水。大家排着队唠着家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大娘,你家晚上做啥饭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碴粥。你家哪,她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今天做玉米面菜团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生活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他爸从船上回来了,改善生活,呵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过去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单纯快乐,没有太高的奢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这里动迁了,原地盖起高楼,是由黑龙江省航运管理局生活服务公司建的。主抓钱塘街棚户区的全面改造,共翻建了二十几栋楼房。从钱塘街的北七道街一直延伸到北十二道街的楼房,基本都是那时建筑的,使过去七零八落的低矮棚户区,变成了现代化楼群,街道也变得整齐规范了。从那时起,这里的居民再也不用挑水做饭、上室外厕所、烧火墙子取暖了。卖水的老板不但住上了楼房,还开了美发店,并且买了两套住房,是名副其实的老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航务事业发展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钱塘街上有两个单位,一个是黑龙江省航运管理局,现在叫黑龙江省航务事业发展中心,另一个是哈尔滨球拍厂。黑龙江省航运管理局是钱塘街最大的政企合一单位,主管的下属单位有黑龙江省航道局(现在叫黑龙江省航道事务中心)、松花江航运局、哈尔滨港务局、江北造船厂等单位。原先省内的主要港口都归航运管理局管理。解放初期,公路、铁路欠发达,黑龙江航运管理局的水上运输,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球拍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说哈尔滨球拍厂。该厂是一栋四层楼的黄房子,五十年代初期叫红专文教用品厂,当时还生产过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后来改名为哈尔滨球拍厂,以生产各类球拍为主,如乒乓球拍、羽毛球拍、冰球拍、网球拍等,这些球拍在六七十年代都是很有名的产品。那时,我家居住的楼房就在哈尔滨球拍厂对面,每天我站在窗前,就能看到工厂里的工人们戴着白帽子、白套袖,系着白围裙,在机床上工作,很是羡慕。当年能到该厂当一名工人是很光荣很自豪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厂房还在,但已经停止生产。我曾好信,到工厂办公室去了一次,想了解一下工厂的现状。碰见一位30多岁的女同志,一问三不知,还强调工厂现在是仓库重地,不接待外人,下了逐客令。厂房外面临街的车间都对外租赁了,有开药店的,有开烧饼店的,还有开粮油店的,生意都很红火。望着昔日繁荣的球拍厂,就像一位退休的老人,充满岁月的沧桑,那四层高的厂房无不诉说着一个年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卖菜小夫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钱塘街是道外区最大的综合菜市场。现在菜农们基本上都购买了中小型货车运菜,取代了农用拖拉机。十几年前,有一对年轻的菜农夫妻在我家楼下摆地摊,他们夏天卖西瓜柿子,秋天卖大葱白菜,冬天就卖储存的土豆和萝卜。冬天时,我看到他们夫妻俩的手上有很严重的冻疮。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小夫妻俩不但买了中型货车卖菜,而且还在道外买了一套二手房。劳动致富,小日子过得红火,我由衷地赞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修锁的龙师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钱塘街菜市场不但使菜农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还为很多下岗人员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龙师傅以前是某轴承厂的大工匠,退休后,在市场的一角干起了修拉锁配钥匙的活。他精湛的手艺受到人们的认可,收入也颇丰。有时,来他这里修拉锁配钥匙的人得排队等候。龙师傅人品好,如果修拉锁没用上他的材料,他就不要工钱,还说:“我就动动手不用给钱,就算帮忙了。”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如今,龙师傅已经70多岁了,还在街角修拉锁配钥匙。他在北京工作的女儿让他去首都养老,他不去,就愿意在钱塘街生活,说哪儿也不如家乡好,离不开这些老邻旧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晓军麻辣面馆,图片取自网络资源。</p><p class="ql-block"> 钱塘街早市撤后,街道两旁的小店铺陆续开门了。各种店铺鳞次栉比。但最多的还是小吃店。钱塘街最出名的小吃有两家,一个是晓军麻辣面馆,老板是从农村来的。小店开了十几年了,依然红火。早晨来他家吃面的人就络绎不绝,到中午更是爆满,还得在门外摆上十多桌。一碗面,一小盘猪脑,再来一碗绿豆芽,往里放上辣椒油、麻油、肉沫、白糖、精盐、蒜泥、老陈错,各个吃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家网红店叫春饼小吃,老板姓常,从外表一点看不出他是饭店老板,穿着极为普通。小店不大,装修简单,也不往外摆桌,连服务员都不雇,就老夫妻俩外加一个厨师。到他家吃饭得提前预约,否则你吃不上。他家的锅包肉、油饼、牛肉地瓜锅我都喜欢吃。他老伴烙饼,老常负责收款兼服务员。就中午一顿,晚上不开。吃饭的人有时来早了,里面客人没吃完,就得在外面等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退休了,我每天早晨都喜欢在钱塘街菜市场转悠,没有一个多小时我转不出来,这还不是仔细看。从十四道街开始走,卖旧书旧杂志的,卖锤子斧头螺丝刀的,卖旧衣旧帽针头线脑的,卖鱼肉蛋禽的,卖古董的,等等,等等,让人目不暇接。有的人也不为卖货,摆几样小东西,坐在那儿闲聊,望风景,还美其名曰“等待有缘人,谁识货,就卖给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常在旧书摊上徘徊。那天我淘着一本巴尔扎克写的《夏倍上校》,是傅雷翻译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书的原价一元一角,我花三元买下的。还有一本新书叫《水边书》,徐则臣著,原价42元,摊主说因搬家处理了,我花5元买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五道街花鸟鱼市场,图片取自网络资源。</p><p class="ql-block"> 五道街的花鸟鱼市场没搬走之前非常热闹,我常到这里闲逛。看看一缸缸的锦鱼,瞅瞅一只只艳丽的鹦鹉,摸摸雪白的小兔子。我最爱看的还是各种花卉,那姹紫嫣红的花朵,总是冲我微笑,每次都会让我流连忘返,忍不住就买一盆花回来。在钱塘街市场你永远逛不够,这里最有市井生活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政府对钱塘街进行了老旧小区改造,楼房内外装修一新,路面重新翻修。花鸟鱼市场搬迁之后,一条大道畅通无阻。五道街左边是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安安静静的,看不到有人进出;右侧靠江畔这边儿修建了休闲娱乐广场,老人们坐在树下畅谈往昔,一波一波的年轻人来这里打篮球,奔跑的身影,充满青春活力。疫情肆虐,打乱了往昔的生活节奏,也让喧闹的钱塘街安静了许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这里,感到惬意而美好,我一直不舍得离开。真希望早日度过这段艰难岁月,让钱塘街这个烟火浓厚的地方,重新焕发出繁荣的景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