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往事 (2) 山场作业

刘玉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个世纪70年代,正是东方红林区木材生产的鼎盛期,走过60年代创业初期,从各个方面都具备了大干快上的条件,国家也正是急需木材的时候,新林场不断增加,木材产量不断翻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季的早晨天不亮我们就出工了,伐木工身背油锯,打枝工肩扛斧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路上有说有笑。天蒙蒙亮了,森铁路基,两边山林逐渐清晰起来,树上的雾凇和我们头上结成的白霜相映成趣。住地和山场往往离的很远,要走上一两个小时,到了林班号太阳已经露出笑脸。严寒的冬季小鸟似乎都噤声了,如果是春夏,森林鸟鸣交响乐早就奏响了。冬天寂静的山林突然响起油锯启动的突突声,紧接着是油锯伐木声,一面锯出一个大楔口,再到背面锯,一句“順山倒”的喊声在山谷间回荡,紧接着是树木倒下的震耳欲聋声,震的周围树上的雪扑簌簌地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再仔细听,远处是打枝工用大斧头砍枝桠的声音,啪!啪!啪!清脆而有节奏。伐倒的大树,树冠上的枝桠太多,影响集材运输,需要清理掉。十几米高的大树,没有小枝桠, 至少是胳膊粗以上的,想一斧头就砍掉是不可能的,需要不断用力去砍。有时是站在树干上砍,更多的是站在两侧的雪地上砍。雪经常是没膝深,弄不好踩到沟里,会有齐腰深。中午了,班组长找个平坦的地方点燃篝火,烧得很旺。我们每个人从棉袄里面解下绑在腰间的馒头,插上一根枝条,在火上烤着,烤急了外糊里硬,没烤透。需要变换位置慢慢烤,烤好了表面结成黄黄的硬嘎,吃起来蛮香的。不需要什么菜,渴了转头抓把雪填到嘴里就算完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远处是集材车作业的声音,先由捆木工按方向把原木的小头用捆木索捆好,再把几根木头用钢索串联起来。一声令下集材车开动绞盘的模式,只见一根根大原木乖乖地向一块靠拢,爬上了车背,一阵开足马力的突突声,集材车拉着(准确地说是拖着)一车原条向山下装车点驶去。这种集材车我们通俗地叫它“爬山虎”或叫五零车,力大无比,沟沟坎坎全不在话下,一下子能捆近10根大原木,一扫一大片,一口气拉下山。</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场最后一道工序是装车,那是个大原条楞场,爬山虎拉来的原条都堆在那里,在小铁路旁有座绞盘机房, 森铁的小火车送来车皮,绞盘机开始装车。只见绞盘机把一捆大原条高高吊起,准确又轻盈地放在一节大台车上,基本是一下子装满一节车。大台车可能是森林小火车特有的运输原条的车皮,可根据原木长短调节距离。有五六根大原木就可以装一节车,特粗大的只需一两根就够装一节车。等装上十多节车后,火车头来连接好,检查安全情况符合要求后,就轰隆隆地驶向了山下贮木场。汽车来了也装汽车,开始是解放牌汽车,后来是进口的斯堪维亚红头大汽车,装载量更高。林场工人看到自己亲手采伐的原木,一辆辆源源不断驶出,心里说不出的甜蜜和自豪。想象着它们为祖国建设发挥着作用,顿时一切辛苦都抛之九霄云外。这就是冬季林区的交响曲,是劳动的交响曲;是祖国建设的交响曲;是战天斗地的交响曲。一天的劳动结束了,当我们走出山林时,鞋和裤腿都湿了又冻上,硬邦邦的,走起路来都带响。又是一路欢歌笑语,到家时天已经黑了,这就是我们林业工人山场上劳动的一天,不是每个人都有幸经历过的历练。</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你们是砍尽伐光,是造子孙孽,是历史的罪人。我不想争辩什么,总不能用今人的标准去要求岳飞该怎样去做吧。历史就是历史,它是客观的存在,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用今人的目光来否定过去,那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我们经历过曲折,换来了历史的教训,意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开始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是历史的进步,虽然代价是惨重的,我们毕竟在奋起直追。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木材,当年又没有新的替代材料发明出世,我们拿什么去搞建设?总要讲点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过去采伐木材光荣,今天保护天然林也是光荣。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就有我们东方红林区贡献的红松木材,难道不值得林区人民自豪吗!中国有个老毛病,好一风吹,一阵风吹来,别的都一无是处,显得只有自己才是最革命的。不能说今天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把前30年否定的一无是处,历史是社会的延续,而不是社会的割断。更不能因为改革开放出现某些不尽人意之处,而用前30年的社会风尚否定改革开放。这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是极端错误而有害的。一切事物总是按自己的规律,在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式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4.28</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