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长不大的“娃”

边走边悟

<p class="ql-block">  刚才翻看朋友圈,师兄分享了他和孩子的对话。一则有关“娃”概念定义的讨论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原来“孩子真是天生的哲学家”!</p> <p class="ql-block">  “娃”这一个字,饱含关怀与责任,上图中小孩儿所说的话,没有拿“年龄”的内在量做标准,而是拿外在的“关系”来定义。其实,在每一位父母眼里,我们何尝不是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上学时读来只是感觉讲了父子离别时车站送行的一件事,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也只是有了一些画面感,当初的“思想感情”多半也是为了考试而记住的。可是,随着年岁的增加与阅历的增长,突然再读,发现那不再是一则有关离别的故事,那是橘子吗?当然也不再只是几个橘子那么简单!那个吃力地翻着栏杆的父亲,已经以另一种无以言说的形象存在,文章中的一字一句都会直刺每个“娃”的内心。正所谓“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p><p class="ql-block"> 民间有语,“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站在刚才小孩子定义的角度,正好说明了其中的道理,因为父母在,我们都还是“娃”,都还没有长大,哪有留须庆生的资本? 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当庇护我们一生的那座最大的“靠山”倒了,润泽我们生命的那条最美的“河流”枯了,我们也就真正长大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网上有段酒醉男子喊已故母亲的视频,那一声尘封已久的“妈”,包含着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看着着实让人心疼。是啊,当我们回家进门还能喊一声:“爸!妈!我回来了……”,那是多么幸福的画面?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容易忽略他们,尤其当我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娃”的同时,就更容易忘记了自己也是爸妈心中那个长不大的“娃”。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写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span></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愿我们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多陪伴,常沟通,不一定给他们荣华富贵,只需要给他们一份安心,做他们心中放心的“娃”,陪他们慢慢变老……</p> 董得少  2022.4.27